摘 要:病蟲防治是玉米栽培工作的重點。以現階段玉米栽培情況為基礎,結合近年來栽培技術推廣特點,了解新時代發展對玉米栽培提出的要求,分析玉米栽培技術推廣和病蟲害防治方法,進而為國家玉米種植增值增產提供技術參考,實現預期設定的發展目標。
關鍵詞:玉米;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經濟發展直接影響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現階段,我國農作物種植水平與以往相比已經有了很大提升,這是因為各個地區都在推廣高產栽培技術,其中以玉米栽培技術為最佳。通過了解玉米栽培技術推廣情況可知,我國很早就開始對玉米進行研究分析,各農業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為了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發展水平,進行了多次的實驗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資金等,對提升玉米產量有極大作用。
一、玉米生產各階段的特點
通常情況下,玉米生產階段包含苗期、穗期、花粒期。具體內容概述如下:其一,苗期也叫作營養生長期。這一時期的玉米根部生長極快,大約是莖葉的一點五倍。此時主要是進行間苗和定苗活動,依據噴灑阿維辛硫磷等藥品,合理防治玉米成長過程中的病蟲災害;其二,穗期是玉米生長的重要階段,營養器官莖葉、葉片等生長速度極快,直接影響著玉米的最終生產數量。穗期要進行施肥,此時極容易在玉米成長期間出現大斑病等問題,需要種植人員結合具體情況,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其三,在花粒期中,玉米開始開花、散粉、吐絲、受精。一般情況下,雄穗抽出后五天內就會開花,開花后四天內會散粉,其中散粉時間段集中在早晨七點鐘到十一點之間。在花粒時期,種植人員要進行補粒施肥,保障玉米生長過程中的養分需求得以滿足。
二、玉米栽培新技術分析
1.精細整地
玉米播種之前,種植者要徹底翻整上季田地,這也是種植的重要工作。翻耕土地,細碎程度要滿足要求,不能有大塊土,這樣是無法有效覆蓋玉米種的。依據農業機械作業進行操作,將田地里大塊的土耕細耕碎,有助于玉米種子更好萌發和生長,進而為后期生長提供保障。另外,整地工作結束后,要清除田地里的秸稈,不然會影響玉米種子的發育。通過整理的土地,可以滿足種植要求,而種植人員要結合氣候變化、生長趨勢進行科學灌溉,以此為玉米種子的后期生長提供有力幫助。這樣有助于保障玉米種子更好吸收,不會因為后期干枯影響吸水。
2.拌種處理
等到玉米種子播種季節,及早了解所在區域的地理地勢特點和氣候變化,選擇適宜的優良品種,并選擇符合種子生長條件的地方進行播種,保障后期生長與季節沒有沖突,高產穩產,促使種植人員后期收獲大量優質玉米。為了提高播種之后的出苗率,工作人員可以在早期進行浸種、曬種和拌種等工作,并做好抗病蟲害準備。經過早期處理可以確保玉米的出苗整齊率,提升幼苗的抗病蟲水平,降低玉米不出苗的概率。一般經常應用的拌種藥劑包含了磷酸二氫鉀、沼液及種衣劑等。經常應用的藥劑,不管是拌種還是浸種,前期都要做好曬種工作。曬種的時間要符合需求,不能暴曬。通過上述工作的處理后,工作人員才能進行播種。
3.適時播種
我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領土遼闊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山地、高原面積廣大,而受地勢高低、地形類型及山脈走向等因素的影響,促使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在這一背景下,南北溫度差異較大。以山東地區為例,在播種玉米時的最佳階段是五月上旬,玉米的生長時間與其他糧食作物相比,如小麥、大豆等生長時間短,若是播種時間早,很容易受雨水影響降低產量;若是播種時間過晚,會受天氣寒冷的影響,讓玉米苗受凍,果實成長并不飽滿,進而降低產量。
4.科學種植
在播種過程中,受持續創新的科學技術所影響,農業開始全面推廣機械化播種和收獲,人工操作方式應用的越來越少。例如,山東地區屬于是玉米生產大省,玉米地播種收獲的大型化、機械化等特點,不但提升了實踐工作效率和質量,而且減少了種植人員的工作量,實現了農業生產釋放雙手的發展目標。在播種過程中要依據合理計算,保障每一株玉米都可以獲取充裕的光照,并處于適宜的生長環境中進行光合作用。通常情況下,玉米種植的形式是引用寬窄行種植或等行距種植等,每株玉米的距離為三厘米,要結合土地的肥沃情況來確定最終的種植密度。
5.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不但可以滿足玉米的生長需求,而且有助于提供基本的養分。基礎施肥原則是施足底肥,用好氮磷鉀肥。每畝氮肥的用量不能過多,一般控制在10kg/667m3左右。氮肥的用量需要結合產量的高低進行合理調節,滿足基礎氮肥要求。合理使用磷肥,具體用量不能低于氮肥,一般控制在7kg/667m3左右。種植人員在合理應用磷肥時,最好及早施肥。氮肥與鉀肥對比,其中鉀肥的釋放比重要控制在5:3,這樣有助于優化土地質量。
三、玉米病蟲害防治工作分析
1.常見的蟲害防治工作
(1)玉米蚜蟲。這是一種黑色的小蟲,數量非常多,經常聚集在一株有害的植物上,人們肉眼可以看見密密麻麻的黑色片狀物。這種蟲子的繁殖速度非常快,構成的影響范圍也非常大。預防蚜蟲的最佳方案就是生物天敵。如瓢蟲、小黑蛛等,這些都是防治玉米蚜蟲病害的有效方案。當然,種植人員也可以選擇化學防治,如敵敵畏、馬拉硫磷乳油等,這些也是很好的選擇。
(2)玉米螟。這種蟲害是玉米成長過程中影響大的因素。它們是外觀為褐色的飛蟲,如在山東省就有很多這類蟲害。它們平日里就依附在玉米的葉子上,鉆進植株中,隱形玉米穗,嚴重的還會進入其他部位。種植人員最常應用的防治方法就是拿辛硫磷顆粒,將其放在玉米心葉中。用量要控制在每畝兩千克。
2.常見病害防治工作
(1)黑粉病。為了避免出現黑粉菌帶來的病害,種植人員可以在播種前引用粉銹寧進行拌種工作,以此降低受到感染的概率;直接選擇抗黑粉病的品種,進而保障玉米成長過程中受到感染的概率較低。若是田間秸桿處理不及時,也會為黑粉病埋下安全隱患。因此,在收割玉米植株后,要及時清理田間的雜物,構建更好的種植環境。
(2)小斑病。夏季天氣炎熱、下雨多,極容易出現小班病、紋枯病等病蟲災害。小斑病一般情況下出現在七八月份,主要的解決方案是選擇抗病效果優質的鄭單958玉米品種,亦或者是推廣輪作倒茬制度。除此之外,種植人員也可以通過增加有機肥的方式解決問題,并注意通風、排水,這些都是防治的有效方法。
(3)紋枯病。這是影響玉米產量的最大因素,嚴重的時候會出現大面積死亡。同時,日常發病不及時處理,將會加重這一病情的死亡率。若是有紋枯病,玉米體內的含水量、養分吸收等都會不良,影響最終收獲情況。最佳防治方案就是在發病初期及時用藥殺菌,一般選擇的化學試劑包含了多菌靈、井岡霉素等。
四、結語
綜上所述,玉米栽培技術在推廣時,要結合不同區域的地理條件、生存環境及種植特點等進行合理調節,這樣有助于預防出現不必要的問題,進而提升實際玉米種植的產量。當前,玉米栽培技術的應用有效提升了玉米種植物的數量和質量,提高了農民的日常收入,對我國農業建設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在此基礎上,農民要加大對病蟲害的防治,以此為玉米栽培技術的推廣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汪文麗. 淺談玉米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與常見病蟲害防治方法[J]. 農技服務, 2016, 33(14):94-94.
[2]曲艷鑫. 淺談甜玉米的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 農家科技旬刊, 2017(3).
[3]張明偉. 玉米栽培新技術運用與病蟲害有效防治舉措解讀[J]. 農技服務, 2016, 33(13):66-66.
[4]侯忠. 淺談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 農家科技旬刊, 2014(12).
作者簡介:牛月林(1968-9),女,漢族,山西省大同市大同縣,單位: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學歷:大專,職稱:農藝師,研究方向:朔城區在玉米栽培技術上存在的問題及改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