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
摘 要:介紹了玉米粗縮病,通過對當地玉米粗縮病的發病規律及田間灰飛虱的調查,總結了病害的發生特點。提出了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安排作物茬口,配合選用抗、耐病品種,選擇避病的安全播種期,化學防治控制傳毒昆蟲的病害綜合防治技術。
關鍵詞:玉米;粗縮??;特征;防治方法;病毒
玉米粗縮病是由玉米粗縮病毒(MRDV)引起的一種玉米病毒病。由灰飛虱以持久性方式傳播,俗稱“小矮子玉米”、“小老爺玉米”。是玉米極易感染的病毒危害之一,嚴重影響玉米的生長,降低玉米產量。粗縮病的主要特征:玉米苗期感染此病后,葉片濃綠,根系少,植株矮化,不往高長;成株期感染此病,上部節間縮短,雄穗花軸縮短,果穗短小,結果少,此病害從玉米苗期到抽穗期間均可感染此病,發病后極難根治,早期預防是根本出路。粗縮病毒不能通過土壤和接觸傳播,只能由灰飛虱傳播病毒。如果冬季氣溫高,早春溫度回升早,便有利于灰飛虱的越冬和繁殖。是我國北方玉米生產區流行的重要病害之一。
一、癥狀
玉米粗縮病是由灰飛虱傳播的具有毀滅性的病毒病害。在玉米整個生育期都可感染發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至6片葉即可顯癥。幼葉中脈兩側的細脈間出現透明的褪綠虛線小點,以后透明線點增多,葉背主脈上生出長短不等的蠟淚狀突起。病株葉片變寬變厚,葉色濃綠。病株矮化,高度常不及健株的一半,節間縮短,葉色濃綠,整株或頂部簇生,多數不能抽穗結實,發病晚的植株也可抽穗結實,但果穗少畸形。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無花粉。雌穗畸形不實或籽粒減少。病株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另有一些病株嫩葉卷曲呈弓形或牛尾巴狀,心葉有缺刻,喇叭口朝向一側或葉緣變紅到全葉變紅。
二、形態特征
病毒粒體為球狀。鈍化溫度為800C。20℃可存活37天。病毒借昆 蟲傳播,主要傳毒昆蟲為灰飛虱,屬持久性傳毒。潛育期15~20天。還可侵染小麥(引起蘭矮病)、燕麥、谷子、高粱、稗草等。
三、發病條件
1.毒源量。多種禾本科作物和雜草是玉米粗縮病的寄主植物。雜草多、管理粗放的玉米田比管理精細、雜草少的發病重。
2.玉米播種期。早春播種(4月上、中旬)和麥茬玉米(6月中旬后播種)發病田少,且發病輕;5月中旬前后播種發病重。主要原因是5月中旬至6月上旬為灰飛虱第一代成蟲傳毒盛期。此時,田間嫩綠植物少,可造成灰飛虱集中危害。
3.玉米葉齡。玉米苗期至7葉期為玉米粗縮病感病的敏感葉齡期,10葉期后為安全葉齡期。
4.氣象條件。秋冬季氣溫偏高、春季干旱的氣候;越冬寄主毒源多、灰飛虱越冬死亡率低、蟲量大;利于粗縮病的發生。
四、玉米粗縮病暴發的其他影響因素
1.氣溫。暖冬有利于傳毒介體越冬;春夏季降雨偏多、氣溫偏低有利于傳毒介體發育、繁殖,而且玉米免疫力下降,所以在冬暖夏涼時粗縮病常發生較重。
2.葉齡。玉米5葉期以前易感病,10葉期以后抗性增強,即使受侵染發病也輕。玉米出苗至5葉期如果與灰飛虱遷飛高峰相遇,發病就嚴重,所以玉米播期和發病關系密切。晚春播玉米和麥套夏玉米的苗期階段(出苗至5葉期),正值田間灰飛虱從水稻秧田、雜草、麥田遷移的盛期,此時處于苗期的玉米最易感病。
3.品種。目前大面積推廣種植的玉米品種大都不抗粗縮病,即使是有一些耐病性的品種,在灰飛虱種群數量大的情況下,也不能起到耐病作用,這樣在遇到足量的毒源、介體情況下極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4.管理。玉米粗縮病毒可侵染50余種禾本科植物,因此禾本科雜草不僅是傳毒介體生存的適宜場所,而且也是病毒的繁殖寄主,因此田間管理粗放、雜草叢生極易造成毒源積累。玉米和小麥套種,有利于帶毒昆蟲把病毒從小麥傳播到玉米幼苗。
五、綜合防治方法
在玉米粗縮病的防治上,要堅持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方針,其核心是控制毒源、減少蟲源、避開危害。
1.加強監測和預報。在病害常發地區有重點地定點、定期調查小麥、田間雜草和玉米的粗縮病病株率和嚴重度,同時調查灰飛虱發生密度和帶毒率。在秋末和晚春及玉米播種前,根據灰飛虱越冬基數和帶毒率、小麥和雜草的病株率,結合玉米種植模式,對玉米粗縮病發生趨勢做出及時準確的預測預報,指導防治。
2.改善耕作制度。盡量不種面積很小的春玉米。大力推廣貼茬直播或收麥后滅茬搶播的種植方式。幾年的實踐證明,這樣既可有效地避開灰飛虱的傳毒高峰期,減輕玉米粗縮病的發生程度,又能保證玉米的正常成熟。
3.改善玉米生長環境。禾本科雜草是玉米粗縮病的病源,秋收之后及時滅茬,清除田間雜草,路邊、田間雜草不僅是來年農田雜草的種源基地,而且是玉米粗縮病傳毒介體灰飛虱的越冬越夏寄主。對麥田殘存的雜草,可先人工鋤草后再噴藥,除草效果可達95%左右。選擇土壤處理的優點是苗期玉米不與雜草共生,降低灰飛虱的活動空間,不利于灰飛虱的傳毒,從而減輕玉米粗縮病的危害。
4.選抗病品種。因品種間感病程度有一定的差異,所以要選用耐病性較好的品種。
5.播前藥劑拌種。播前每畝用吡蟲啉有效量0.5克,拌3.5~4.0千克的玉米種子,可有效控制灰飛虱;或用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加水2.5公斤,拌玉米種子50公斤,堆悶4~6小時,晾干后播種。
6.苗后預防。玉米出苗后,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或3%啶蟲脒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
7.發病田噴藥防治。在玉米粗縮病發病初期,及時噴灑20%病毒A5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隔7天噴1次,連噴2次;在噴藥的同時可加適量0.3%的磷酸二氫鉀。
8.加強栽培管理。加強玉米苗期田間管理,促苗早發,及時間苗、定苗,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帶出田外埋掉,減少毒源;增施有機肥,氮、磷、鉀、微肥合理搭配施用;及時澆水、中耕松土。當玉米長至5-6片葉時,及時噴施葉面寶、噴施寶、萬家寶、植物動力2003等生長調節劑和殺菌劑植病靈、病毒A、菌毒清等,促使玉米健壯生長,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和感病后的耐受力,控制粗縮病的發生為害。
9.搞好品種搭配。避免選單一的抗病品種進行種植,不同品種做到播種期基本一致。建議小麥收割完后播種玉米,即貼茬播種,盡量不在小麥生長期間套種玉米,這樣就可避開灰飛虱的傳毒高峰,減輕玉米粗縮病的危害。
參考文獻:
[1]張奎;;玉米粗縮病發生癥狀及控制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0年21期.
[2]郭鳳銀;朱忠選;劉先竹;司曉軍;;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J];種業導刊;2010年09期.
[3]張希紅;介元芬;李長偉;;玉米粗縮病的危害與防治措施[J];河南農業;2011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