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會
摘 要:眾所周知,馬鈴薯是我國非常重要的農作物,長期以來,都存在病蟲害以及產量不高的問題。我們又可以將其稱之為洋芋和土豆,可加工成多種農副產品,在世界馬鈴薯種植面積中,我們國家以300萬hm2的面積占據世界第一位。因此,進一步提升和研究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做好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措施是很關鍵的。
關鍵詞:馬鈴薯;種植技術;病蟲害
馬鈴薯又可以稱之為土豆和洋芋,是世界上主要糧作物之一,在我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是非常大的,各個地區都有種植,特別是在西南山區和北方冷涼地區的栽培是非常廣泛的。最近幾年,隨著種植業規模化不斷擴大以及結構的不斷調整,導致馬鈴薯病蟲害越來越嚴重,其質量和產量也差強人意。故而,深入研究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做好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措施具有至關重要的價值意義。
一、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
(一)選種。在馬鈴薯進行栽培之前, 我們必須要認真的做好選種工作,并基于充分了解栽培土質的情況下,有效地選擇適合當地種植且具有較強抗病性的優質品種,進而才能更好地種植出高產且優質的馬鈴薯。
(二)選地。由于馬鈴薯這種農作物的特殊性,因此,在選擇種植土地的時候必須要有效地規避其在1-2年之內有過茄科作物或者是馬鈴薯的種植連續種植情況。另一方面,馬鈴薯是莖類科作物,其要求土壤必須要疏松。因此,種植人員在整地的過程中,必須要進行深耕,其深度要保持著在30CM左右,為有效確保活土層具有足夠的深度,在這其中不能存在較大的土塊,充足的水分是馬鈴薯生長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選擇的過程中,要選擇容易灌溉的地點, 整地完成后,還必須根據土壤的土壤濕潤程度以及地勢高低的不同做畦,畦的高低和寬度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分析。倘若排水較好就必須要做寬一些,反之,如果排水較差,則需要做窄一些。
(三)施基肥。眾所周知,馬鈴薯在生長的過程中會形成很多塊莖與莖葉,這樣一來,就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才可有效地確保其成長。馬鈴薯在生長期需要的肥料含量排序大小為鉀、氮。對于馬鈴薯的增產而言,施夠充足的基肥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基肥在馬鈴薯的總體肥料量中三分之二。通常情況下都是以人畜糞或者是以腐熟的堆廄等有機肥為主,同時還必須要配合鉀肥以及磷肥等,一般種植一畝地的馬鈴薯需要施有機肥1000-1500公斤左右,草木灰100—150公斤,過磷酸鈣15-25公斤。此外,在施基肥的過程中還必須要挖穴或者是結合畦將其基肥施在10CM下的土層當中,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的疏松結薯層以及讓植株進行吸收。另外在進行播種的時候,還需要用氮素化肥5—8公斤以及腐熟的人畜糞尿20—30擔做每畝地的種肥料,這有這樣才能讓馬鈴薯出苗整齊且迅速,確保其茁壯成長,
(四)切塊催芽。我們深知,馬鈴薯切換進行種植能進一步促使其莖內外氧氣交換,盡早讓馬鈴薯發芽和出苗。 一般來說20-30克的切塊是最合適的,在進行切塊的時候,要確保每一個切塊都具有較為優勢的牙眼。與此同時,在進行切塊的時候必須要有效地剔除病薯,做好切塊工具的消毒工作,從而有效地防止傳病。催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其在馬鈴薯的栽培中發揮著防病豐產的作用。播前催芽可以有效地讓馬鈴薯早熟,同時還能有效地提升其種植產量。另外,還能有效地淘汰一些爛且病的馬鈴薯, 進一步減少因為播種后出現的缺苗或者是病株的斷條。
(四)密植。單株產量和單位面積株數的乘積是構成馬鈴薯產量的重要因素,單薯重以及單株結薯數字決定了決定了單株產量,但在其中單株增產和群體增產是互相矛盾的,當馬鈴薯單位面積進一步增加的時候,馬鈴薯的單株產量則會降低。單位面積株數和單株產量同栽植密度具有一定的依存關系,但二者在一定的密度范圍之中, 馬鈴薯的整體產量會因為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加,與之相反,單株產量會隨著馬鈴薯的栽培密度而減低。故而,這就要求我們在確定栽培密度在之前必須要認真思考個體產量以及群體產量二者之間矛盾的統一性、協調性。倘若栽培密度小,單株發育好,馬鈴薯在產量較高。但是馬鈴薯的單位面積內總株數小,會導致結薯效果不容樂觀,自然而然產量也就差強人意。反之,倘若栽培種植密度過大,看似總株量還比較大,但單薯重且非常地低,這樣一來其產量也不容樂觀。針對于此,我們在進行秘植的時候必須要一個合理的群體結構,只有這樣才能讓馬鈴薯的個體更好地發育,從整體上發揮群體的增產作用,進而更好的獲取高產。
(五)追肥。馬鈴薯這種農作物從播種到出苗是需要一個較長期的,馬鈴薯出苗之后,我們必須要及時地使用少量氮素化肥和清糞水對其芽苗進行施肥,進而更好地讓幼苗健康成長。在馬鈴薯現蕾期我們還必須要充分結合栽培土壤對其追施一次結薯肥,這次追費主要是以鉀肥為主,氮肥為輔,具體的是施肥量需要根據馬鈴薯植株長勢情況來決定。一般來說,開花之后,則不需要進行施肥。如果在生長后期階段出現了脫肥早衰情況,我們可以對其葉面噴施磷鉀和微量元素有機結合的肥料。
二、馬鈴薯病蟲害防治策略
(一)早疫病。對于馬鈴薯的生長而言早疫病具有非常大損害,這種病害主要表現在馬鈴薯葉子上會出現黑色的橢圓形以及圓形病斑,這種病害嚴重的時候,整個葉片上都會出現病斑而且還出現植株枯死的情況,導致馬鈴薯的產量受到較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在早疫病發病初期就需要采用噴施甲基托布津70%和瑞毒霉25%,7d-10d對植株進行噴施一次,每一次噴施的時候需要連續進行兩次,通過這樣的方式有效地防止早疫病的擴散。
(二)晚疫病。晚疫病會嚴重損害莖塊、葉片,因此在初期我們就可以使用60%百泰可分散粒劑混合60%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目,對其馬鈴薯進行噴施,同時我們還必須根據晚疫病的嚴重程度以及天氣情況,配上天大 2116 進行噴施,每隔7-10d一次。
(三)病毒病。根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馬鈴薯病毒種類高達有 18 種以上,病毒病的主要是通過雜草葉片接觸或者是蚜蟲進程傳染的。這種病害主要表現在薯花或是葉片出現卷曲,非常不利于馬鈴薯的生長,加之沒有一種特效藥控制病毒病,因此,我們必須要做好病毒病的預防工作。
(四)蚜蟲。一直以來,蚜蟲都是病蟲害的引發者,因此,控制好蚜蟲對于馬鈴薯的健康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由于蚜蟲會嚴重威脅到馬鈴薯花蕾以及幼芽的生長,故而我們必須要進一步提高其認識,殺蟲劑是當前市面上最主要的防止方法,而且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另一方面,我們在種植馬鈴薯的時候需要選擇一些蚜蟲不容易落地以及不容易生存的地方,進而更好地躲過蚜蟲高峰期。
三、結語
概言之,馬鈴薯的高產量栽培同馬鈴薯病蟲防治策略二者是不可分離,相輔相成的。想要獲取優質且高產的,就必須要科學且細致的做好栽培工作,與此同時還必須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手段及方式做好病蟲害的防范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生產出高產量且優質的馬鈴薯。
參考文獻:
[1]楊毅. 馬鈴薯高產栽培種植技術要點與病蟲害防治方案探索[J]. 農業與技術, 2016, 36(22):115-115.
[2]冉隆敏. 淺談脫毒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J]. 中國農業信息, 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