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人口的飛速增長,農業部門加大了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高粱作為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種植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并有待逐步改善。目前,我國已經對高粱的種植與生產投入了大量的科學研究精力,在高粱的種植與生長過程中,病蟲害的出現會直接影響到高粱的產量及質量,因此,種植環節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就顯得格外關鍵。本文從高粱種植環節中出現的幾種病癥出發,對病蟲害的有效防治提出了幾點針對性的建議,促進高粱種植產量的穩定增長。
關鍵詞:高粱種植;常見病;診斷防治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作為農業大國,保障農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對整個社會穩定和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經濟的不斷繁榮,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越發重視,綠色食品的健康已經被人們所接納,這就使得農作物的食品健康安全問題備受關注。高粱作為我國的主要農作物,其種植環節中的種植技術與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對整體產量和質量都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意義,只有做好技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才能促進我國農業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一、常見病證特征簡介
高粱作為我國的主要農作物之一,其喜好溫暖的地區環境,具有抗旱耐澇的優良作物品性,對生長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能力且適應性能良好,種植范圍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近年來隨著釀制的高粱酒正在受到人們的青睞與喜愛,因此,高粱的種植面積不斷的加大。
1.高粱黑穗病。眾所周知高粱因其紅色的穗部被人們所熟知,而高粱種植過程中常見的幾種疾病就是以黑穗病為主,其中包括了絲部黑穗病、散黑穗病以及堅黑穗病等幾種常見病害。
絲黑穗病顯而易見,其發病部位位于高粱的穗部,原本紅色的整個穗部位被病害侵蝕后變為黑色絲狀或黑色粉末狀,這種病害通常在高粱的孕穗期間顯現其病癥,剝開高粱的剝葉部分可以清楚的看見白膜內藏有圓柱形的組織物體出現,其呈現灰白色,抽穗后可以清楚地看見白膜破裂,隨之揮發出許多黑褐色的粉末,并伴隨黑色絲狀物的露出。
散黑穗病同絲黑穗病一樣,只在高粱的根部發病,其可以將高粱的紅色籽部變為黑色粉末,受其病害影響的植株由于生長緩慢,較之健康的高粱植株偏矮小,黑穗的特征為長且突出的中間柱體部位,其灰白色的白膜破裂時期較早。
堅黑穗病也是在高粱穗部發病的一種病害,同散黑穗病一樣,其病害特征也是高粱的籽部變為黑色的粉末,但與其不同的是這種病害不會干擾高粱植株的生長,即使發病的植株也依然可以同健康的植株一樣進行正常的生長發育。但是其子房部位遭受病害的侵襲全部呈現破列狀態,病籽部位呈現橢圓形或是圓柱形的形態特征,在病害侵擾后期,高粱植株的頂部薄膜出現破裂,有黑色的粉末狀物體以及小部分的中軸部位會從中露出。
2.高粱紫輪病。此病害主要侵害的是高粱的葉片部位,在病害侵蝕初期,葉片部位伴有紫紅色的橢圓形病斑出現,其中心部位呈現淡紫色,周圍擴散開呈現紫紅色趨勢。在病斑部位的背面附著灰白色的霉菌表層,發病后期病斑逐漸消失,且開始產生黑絲小粒,即菌核。
3.高粱紫斑病。同高粱的紫輪病一樣其主要危害部位也是高粱的葉片部位,其病變的斑部呈現長梭形,中間部位為淺褐色或褐色,擴散至邊緣部位變為紫紅色。發病早期時間其顯示為不規則的輪紋狀態,在病害后期或雨季來臨的時候,葉片的兩面會被黑色的霉層覆蓋,病斑的迅速擴散會導致較大的霉斑部位形成,從而引發高粱葉片的枯萎甚至脫落。
4.高粱大斑病。高粱大斑病同上述兩種病害一樣,發病根源也是葉片部位,其作為最常見的葉片部位病害嚴重危害著高粱的生長。其病害中央部位呈現褐色,周圍呈現紫紅色,發病早期病變部位呈現不規則的輪紋狀,在發病中后期或降雨多發時期,葉片兩面均有黑色霉層的出現,隨著病變部位的蔓延擴展,葉片會逐漸干枯并實現脫落。
5.高粱矮花葉病。高粱矮花葉病又稱高粱紅條病,此種病害在高粱的整個剩余期間內均可發生,相比較而言后期的發病幾率較大。其在高粱生長期間主要分為三種:花葉型、壞死型以及混合型三種,其中花葉型的病變葉片呈現褐色的條狀褪色狀態,與正常的高粱組織部位能夠明顯看出黃綠分明,并隨著葉脈不斷向葉片上方蔓延,隨后伴有褪綠色的小條點出現,后期會隨著病害的侵蝕蔓延為條形的斑點分布以及虛線的條狀分布狀態。
隨著病害的不斷延伸擴張,其病變葉片呈現淡綠色,其中摻雜深綠色的條形或板塊病變區域,大多數不會因此而出現紅色病變狀態,只有花葉的斑駁可以看出此病害對高粱的侵襲。
壞死型紅條病中上述的病變部位呈現紅色,綠色斑點部位與紅色條紋病變綜和形成紅色葉片,其中紅色葉片在病變后期會因為缺水而出現壞死狀態。隨著高粱品種的不同,其病變部位所呈現的顏色也不盡相同,有的病變斑紋會呈現黃色,隨后變為紅色或紫紅色的卷曲葉片狀態。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品種的高粱在病害侵擾后期葉脈部位呈現紅色的條紋狀,混合型的病癥就是如此,病害的最終結果就是植株的枯萎致死。
二、藥劑防治
在高粱的種植與生長過程中,常見疾病的出現在所難免,若想保證高粱的高產與穩產,首先就是要做好常見病的防治工作。科學適量的使用農藥藥劑,能夠合理的預防和治理高粱的常見病侵害,掌握好用量是使用農藥的首要前提保證。因此,在高粱常見病的治理問題上,應適當的降低化學藥品及其制劑的使用,這樣才能促進高粱的優產優育,提高高粱的整體生產質量。
科學有效的藥劑防治可以促進高粱產量的穩定增長,對于高粱的黑穗病可以采用粉銹寧乳油與萎銹靈乳油對種植前期的種子進行綜合處理;紫斑病等呈現霉斑病變的病害則需要用50%的多菌靈或50%的苯菌靈進行500~800倍的液體稀釋,從患病部位的葉片到穗部位進行噴灑式預防與治理,時間間隔為每十天一次,噴灑周期為2~3次,即可見效;對于高粱的矮花葉病則需使用10%濃度的吡蟲靈和病毒A進行病害的防治。
三、綜合防治方法
首先,在高粱的種植前,要實行土地的輪作種植,在前一年的收獲后要對植物的病殘體進行處理清掃,并將其深埋進土壤進行土地的深翻,對減少高粱種植初期的病源傷害有極大的幫助作用。在種植期間要做到因地制宜,選取合適的高品質種子進行種植,提高高粱的存活率。
同時,要加強農田種植期間的管理工作,對其進行科學的施肥管理工作,在耕種期間進行適當的雜草清除,為其提供優良的生長環境,實現早日出苗,為高粱苗的生長增加抗病毒侵害的能力,預防高粱的缺素癥。除此之外,對病蟲害的防治成為了高粱生長期間的重中之重,藥劑的處理最為簡單也最為直接,必要時可以采取針對性的藥劑治療方法,促進高粱的生長發育。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不斷完善高粱的種植技術水平,提高對其病害的綜合治理能力,保證高粱的穩產優產,對東北地區的農業發展有著極高的價值,加強高粱生長期間的病蟲害防治能力,可以有效的促進高粱生長,提高東北地區的農業生產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建東.高粱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8(07):107.
[2]劉源.論東北地區高粱種植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8(06):154.
[3]霍高宏.高粱的栽培技術及病蟲草害防治[J].農業工程技術,2017,37(08):51-52.
作者簡介:王金鳳(1963-3-),女,漢族,吉林通榆人,大學本科學歷,現任通榆縣農民科技教育中心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