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燕瓊
摘 要:水稻高產育苗主要是利用育大苗或者兩段育苗等手段,使水稻的生長發育時間得以減緩,并通過合理利用相應區域積溫以及充分發揮中、晚熟品種自身實效性作用的方式,促進水稻的產量大幅度提升。本文將對水稻高產育苗技術試驗示范效果加以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水稻;高產育苗技術;試驗示范;效果
現如今,探尋以及創新出多種有效手段,促進農作物的產量大幅度提升已經成為了我國農業領域各有關機構及科技人員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以開陽的花力、龍水、米坪等鄉鎮為例,該地區主要采取的是兩段育苗技術,簡而言之為,采取旱育秧或者是利用溫室區域內提升溫度的方式,促使水稻幼苗發育期提前。
一、試驗示范情況概述
在利用傳統水稻培植技術的過程中,普遍需要于4月的中旬或者中下旬左右,對水稻幼苗實施具體播種,而通過合理應用高產育苗技術的方式,便可以提前25到30d左右實施種子播種操作。
此項試驗的基地主要建設在水稻種植規模較大的花力鎮十字村,且試驗水稻品種為豐優香占,示范基地主要位于該村的2個村民組所在的水稻種植區域中,所種植的水稻主要有:豐優香占、金優527、宜香2115等多種中、晚熟性質的品種,在實施具體育苗過程中的操作程序:
1.適期進室:遲熟品種(組合)清明前進室,中早熟品種(組合)4月中旬日左右進室, 每盤播種量相當于干谷種0.4—0.5公斤。
2.溫室管理:進室1—2天,高溫破胸,室溫保持在38℃—35℃,谷芽水汪汪,秧盤無積水;進室3—4天,室溫保持在30℃—25℃,及時鎮壓秧盤,芽尖掛露水,根毛濕潤不積水;進室5—6天,室溫保持25℃—20℃,晴天高溫要特別注意防止燒芽燙苗,中午溫度過高可采用草簾、竹席對溫室遮陰降溫,同時打開門窗通風煉苗;第7天停止加溫,保持室溫煉苗。整個溫室期間注意及時噴水、調盤。
3.精整秧田:按照秧本比1:8預留秧母田。干耕干整,撿凈雜物,鏟除雜草,浸種時即可灌水泡田。畝施農家肥1500—2000公斤,普鈣30公斤,犁耙整平,掏溝作畦,畦寬100—130厘米,溝寬20—25厘米,溝直水通,秧畦做到上實下虛,晾秧板1—2天,規格寄插。
4.搶時寄插:室內煉苗1—2天,在冷尾暖頭搶時寄插,寄插密度5×5厘米或6×6厘米,苗直立,根沾泥,細灰糞掩根,寄插后不沉秧,不漂秧,單株寄插(豐優香占雙株寄插)。
待幼苗生長至6至6.5葉期時,即環境溫度基本固定為13攝氏度左右時,再實施具體的插秧操作,且一般而言,為五月的中旬或者中下旬左右,其中,應于每穴插播兩株幼苗。同時,基于生長到此時期內的幼苗多攜帶1到2個蘗左右。
二、試驗示范效果分析
(一)幼苗素質調查
利用新型技術于各試驗點、示范區內的水稻幼苗,照比經由傳統技術培育的幼苗而言,生長發育期普遍延長25到30d左右;每株幼苗葉片平均多1.5到2片左右;植株高度提升3到3.5厘米左右;根莖直徑擴大0.2到0.3毫米左右;以每一百株幼苗為單位,單位幼苗平均加重5.5至6.5克左右;干重平均提升1.5到2克組左右,且帶糵率高達百分之一百,平均每株水稻幼苗分蘗數量為1到2個左右。
(二)分蘗狀況研究
就時間層面來講,利用高產育苗技術培植的水稻幼苗,比利用CK技術培植的幼苗,進入分蘗期的時間較早,且分蘗時間相對較長,對比CK而言,平均延長3到4d左右;就數量角度而言,基于高產育苗技術培植的水稻,具備的分蘗數量較多,且成穗率普遍較高。其中,對比CK來講,高產育苗技術培植幼苗的穴總量分蘗數量普遍多出0.7個左右。
(三)效益研究
對比傳統育苗來講,利用高產育苗技術培植的水稻幼苗,平均每畝可節約的種子數量約為1.5到2公斤不等,等同于人民幣60到70元左右,平均每畝提升的產量約為65公斤,且倘若將每公斤的價格設定為3元,則每畝大田所收獲的水稻產量可提升195元左右,去除各種費用等,凈收入約為98元每畝。
三、試驗示范結果分析
首先,經由高產育苗技術栽培的水稻幼苗,對比傳統育苗技術培植的幼苗而言,素質相對較高、發育時間較早且時間較長。秧齡普遍延長25到30d;葉片齡期可延長至15到20片葉;其次,營養生長期普遍大幅度延長,且幼苗吸收營養物質的量普遍有所增加,使得水稻的有效分蘗數量明顯提升,同時,所培育的水稻普遍具備粒多、穗大等特點,對促進水稻總產量的提升具有積極影響。最后,綜上所述,經由利用高產育苗技術培植的水稻幼苗,對比一般技術培植的幼苗而言,產量具有顯著提升,且以畝為單位,單位產量可提升65公斤左右,每畝的凈收入平均提升98元人民幣。
四、結語
總而言之,基于國家經濟發展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我國農業領域也開始注重對多種新型的農作物增產、增效技術進行有效應用,通過上文對水稻高產育苗技術的分析,可以得知,經由對該項技術進行合理應用的方式,有助于大幅度提升水稻產量以及種植者的經濟效益,對促進我國農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簡迎龍,王盛亮.5%調環酸鈣泡騰顆粒劑調節水稻生長田間示范試驗報告[J].生物災害科學,2017,40(03):209-212.
[2]陳世全,鐘世良,黃中倫.2009—2015年亞洲境外優質高產雜交水稻試驗示范報告[J].南方農業,2017,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