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桂 王麗 王桂芳
摘 要:美國白蛾是一種世界性檢疫害蟲,繁殖力極強,食量大,危害范圍廣。贛榆區在2010年9月首次發現美國白蛾,并于2012、213、2014和2016年對美國白蛾實施了飛機施藥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美國白蛾;習性;危害;飛防; 綜合防控 技術
一、分布與危害
美國白蛾分布于美國、加拿大、東歐各國及日本、朝鮮等國。1979 年傳入我國遼寧丹東。2010年9月在贛榆區懷仁路首次發現。由于該害蟲具有適應性強、傳播途徑廣、繁殖力強、食性雜、取食量大等特點,極易爆發成災,因此給防治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贛榆區在2010年首次發現美國白蛾,2011年我區的林木、果樹甚至蔬菜就遭到了嚴重危害,墻壁,路上、屋里、菜地到處是觸目驚心的美國白蛾。為了鞏固已有的綠化造林成果,維護人民的正常生活,贛榆區在2012果斷實施了飛機防治美國白蛾,隨后在213、2014和2016年又對美國白蛾實施了飛機施藥防治,防治效果很好,很成功,得到了省、市林業專家的認可和贊同,順利通過了驗收。贛榆飛機防治美國白蛾的成功經驗紛紛被眾多市、區兄弟單位參觀學習。
二、形態特征
雌成蟲:體中型、白色,翅及腹部均都是白色,觸角為鋸齒狀。 卵:球形,初產卵淺黃綠色或淺綠色,后變灰綠色,孵化前變灰褐色,光澤較強。卵多數單層排列成,卵塊大小約2-3平方厘米,上面覆蓋白色鱗毛。幼蟲:分為黑頭型和紅頭型兩型,我國大多屬于“黑頭型”。蛹:長紡錘形,暗紅褐色,繭褐色或暗紅色,雄蛹瘦小,雌蛹較肥大。蛹外圍有灰白色薄繭,繭上會有絲及幼蟲體毛共同形成網狀物。
三、生活史及習性
1.美國白蛾生活史。美國白蛾在連云港市贛榆區1年發生3代,以蛹在磚石碎塊、屋檐、、樹皮裂縫下、地面枯枝落葉和表土內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開始羽化,第1代幼蟲 5月中旬開始出現,網幕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7月中旬第2代幼蟲開始零星出現,7月下旬-8月中旬為第2代幼蟲網幕危害高峰期; 9月上旬第3代幼蟲開始出現,9月中下旬為網幕高峰期。第1代幼蟲發育較整齊,第2、3代有世代重疊現象。
2.生活習性。美國白蛾成蟲羽化一般主要集中在午后14-22時之間,將卵產于樹冠外圍的葉背面,卵單層排列成塊狀,有數百粒,多者可達千粒,卵期一般15天左右。幼蟲孵出幾個小時后就開始吐絲結網,進而纏繞枝葉,形成極易明顯的網幕(遠處就可看到),隨著幼蟲生長,食量逐漸增加大,更多的新葉被包進網幕內,網幕也隨之增大;幼蟲共7齡,3齡以后開始分散取食,5齡以后進入暴食期, 幼蟲蠶食葉片,只留葉脈,使樹木生長不良,甚至全株死亡。大齡幼蟲可耐饑餓15天,這有利于幼蟲隨運輸工具傳播擴散,也給控制蟲源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四、防治方法
1.檢疫措施
加強檢疫制度,凡是 疫區苗木不經檢疫或處理一律禁止外運,對疫區內要積極進行防治,有效地控制疫情的擴散。
2.無公害防治
(1)人工挖蛹,利用美國白蛾集中在磚瓦石塊、草垛人、草堆中集中化蛹的習性,在蛹期挖蛹,集中銷毀;
(2)捕成蟲 ,根據剛羽化的成蟲對直立物敏感這一特性,在成蟲羽化期,每日黃昏或清晨在電線桿、樹干、墻壁等直立物捕殺成蟲;
(3)摘除卵塊,美國白蛾越冬代成蟲將卵多產于樹冠中下部外緣,明顯偏低,且卵塊較大,且表面覆蓋有白色的鱗毛,極易觀察,且極易人工摘除。摘除的卵塊要裝于塑料紡織袋中,集中燒毀或就地深埋。
(4)剪除網幕,在幼蟲 3 齡前網幕期,利用高枝剪剪除網幕,剪除的網幕不要異地處理,防止人為傳播,要就地銷毀。一定要搞好 3 齡前的網幕剪除工作,因為網幕極易識別,且第一代幼蟲網幕集中在樹冠中下部外緣(第二、三代幼蟲網幕多集中在樹冠中上部外緣) 。幼蟲 3 齡前在網幕內很集中,只要徹底剪除好幼蟲 3 齡前的網幕,就有可能把美國白蛾幼蟲全部殺死。
(5)圍草誘蛹,在老熟幼蟲下樹化蛹前,在樹干離地1-1.5米處幫草把誘集下樹老熟幼蟲,草把要幫的上松下緊,然后于化蛹前解下草把燒毀消滅蟲源。1、2代時要每隔5-7天更換草把并及時銷毀,第3代可以一直等到11月底解下集中處理。
(6)燈光誘殺,利用美國白蛾對光具有一定的趨性原理,于成蟲羽化期在美國白蛾成蟲多發地帶,懸掛誘蟲燈對白蛾進行燈光誘殺,也可以在陽光能照到的地方放置太陽能殺蟲燈,每天早上清理所誘殺的成蟲,以補殺部分沒被電死的成蟲。
(7)性誘劑誘殺雄成蟲, 在美國白蛾輕度發生區,可以在成蟲發生期懸掛性誘捕器,誘殺雄性成蟲,以此阻斷雌雄蛾相互交尾,降低繁殖率,達到消滅害蟲的目的。
(8)釋放周氏嚙小蜂,要選擇無風天氣,氣溫 20℃以上,在上午10 時至下午 5 時釋放,美國白蛾幼蟲和周氏嚙小蜂按1:3比例;防治第1、2代蛹時可以放2次小蜂:一次是在幼蟲開始下樹的時候,第二次是在幼蟲化蛹初期;而在防治第3代美國白蛾時,只在老熟幼蟲下樹化蛹前放一次小蜂。釋放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釋放小蜂;另一種是把寄生的柞蠶蛹放入帶孔紙袋中,用大頭針定在發生較重地段的樹干或樹枝上,贛榆區用的是第二種方法。
3.化學防治
(1)樹干打孔注藥防治 在樹干基部45度角打孔,打孔數量一般胸徑10厘米以下3-5個,胸徑每增加5厘米增加1個孔,每厘米注藥0.5-1毫升,藥劑可以用吡蟲啉,氧化樂果,每隔7-8天注一次,連注3次。
(2)樹冠噴藥防治 幼蟲期可用1%苦參堿可溶性劑,地面常量噴霧每畝用藥20-25毫升,1200-1500倍液。在發生面積比較大和發生程度比較重時,可以采用飛機施藥防治,飛防具有快速,省時、省力、經濟等優點,贛榆區在2012、213、2014和2016年已經進行了4次飛防,效果非常明顯。
贛榆區采用飛機施藥防治美國白蛾用藥是25%滅幼脲懸浮劑和20%殺鈴脲懸浮劑,水產養殖區(特種養殖除外)則使用20% 懸浮劑美國杜邦-康寬(氯蟲苯甲酰胺)。氯蟲苯甲酰胺對魚蝦等水生生物以及蜜蜂、天敵鳥類等沒有傷害,而對鱗翅目害蟲的活性則是其他殺蟲劑的10至100倍.一次施藥,持效期可長達20—40天該農藥屬微毒級。
其它綜合防治措施還有煙霧防治、涂毒環防治、應用多角體病毒防治等??傊?,運用綜合手段進行防控美國白蛾,要抓住“三個最佳時機” (第一、二、三代幼蟲危害期) “四個重要環節” (成蟲羽化期、卵期、幼蟲網幕期和下樹化蛹期) 。重點做好越冬代蛹、成蟲和第一代的防治工作。美國白蛾是危險性很強的世界性檢疫對象,要求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該害蟲的危害性,達到人人皆知,人人重視,人人會防控,人人參與的程度,徹底將該害蟲在我區控制到有蟲不成災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劉書景, 柳成坡, 李德桂, 楊文霞. (2012). 美國白蛾的生物學特性及綜合防治措施. 安徽農學通報, 18(24), 118-119.
作者簡介:陳月桂(1971-12-),高級農藝師,一直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