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如東縣大豫鎮兵房小學 浦冬梅
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新課標要求小學數學教學要向學生提供數學學習材料,然后讓學生自主去探究,去理解數學的本質,并能夠創造性地學習。那么,在數學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的再創造能力呢?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如何在課堂上點燃學生的再創造激情,讓我們的數學課堂處處充滿創造時機,從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媒介,也正是教材擔當如此重大的責任,讓許多老師認為數學教學就是教教材,只要把教材上的內容讓學生理解了、掌握了,那么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其實不然,教材只是我們組織數學教學的一種載體。教材中所安排的情境插圖,或許相對于一個地方的學生來說是熟悉的,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但是相對于另外一個地方的學生來講,也許教材中的情境距離他們就比較遠,甚至是從來沒有接觸過。如果這樣,我們還是按老方法來教教材的話,學生的再創造意識無論如何都不會被激活出來的,而這樣的課堂也就有一種壓抑感。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只有靈活運用教材,在不影響學生數學知識與技能掌握的情況下,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取舍,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因為學生對熟悉的情境最容易產生親近感,產生共鳴。所以,我們只有在把握好教材知識脈絡的情況下,對教材情境進行再創造,才能讓教材讓學生萌發再創造的意識。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練習十八》第2題時,(見上圖),如果在教學時僅僅把這一道題目給出示出來,學生也只是有一種解題行為,總感覺把這一道題目給解答出來就可以了,因為題目中并沒有要求用多種方法來解答此題,這樣很難激發學生再創造的意識,許多學生采用的都是拿大長方形面積減去空白部分三角形的面積:80×(30+30)-(30+30)×20÷2=4200(平方厘米)。這種教學就是解題教學,而不是數學教學,學生的數學思想與數學經驗在這樣的課堂上是得不到發展的,而這些將直接影響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因此,在教學這一道題目時,我并沒有直接出示這一道題目,而是問學生:我們班的中隊旗是什么形狀的?它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這時,學生就拿出班級的中隊旗來講解?然后我對學生說:“四(8)班的中隊旗壞了,我們能否幫他們設計一下,如果要制作一個中隊旗,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布?”學生的興趣已經被這熟悉的情境給調動起來了,他們想幫人解決問題的熱情空前高漲。這時候再出示教材練習中的這一道題目,讓學生想一想,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探索出這一面中隊旗的面積,看誰想出來的辦法多。由于學生的熱情已經被激發出來,他們就會結合前面所學的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想出許多種計算方法。由于這些方法都是學生自主探索出來的,這就是他們的再創造。
要想讓學生的學習行為真正發生,就要激活學生的認知沖突,當學生的思維發生沖突時,他們才能真正去思考、去探究,才能發生再創造行為。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充分利用一切手段來引發學生認知上的沖突,讓他們對所學內容產生懷疑,并激活他們創造意識,并努力去發現問題的解決策略,從而培養學生的再創造能力。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百分數》單元例11時(見下圖),按照教材的編排,是讓學生用列方程的方法來解決的。但是,我們的教學不能僅僅到此就止步了,因為數學知識是相通的,如果只是這樣來處理這一道例題,就是教教材的表現,學生在前面學習分數應用題時,就已經可以用列方程來解決了。

所以,筆者在教學這一題時還進行了一次拓展,當時,筆者在黑板上列了這樣一種解法:20%=,480÷(1+5)×5=400(棵),然后問學生:這種解法對嗎?有的學生說對,那是因為計算結果與書上的計算結果是一樣的。也有的學生說錯,因為不能單單憑計算結果正好是對的,就說明這種解法是對的。這時候,學生的思維產生了沖突,我順勢讓學生小組討論這種解法對不對。由于學生在一開始就已經對這種解法產生了懷疑,所以就會積極投入到小組討論當中來。他們在討論過程
總之,培養學生的再創造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我們只有變革課堂教學策略,才能讓再創造點亮數學課堂,讓學生的數學素養在數學課堂上煥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