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岵山中心小學 陳燕虹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增加了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數學活動經驗是一種過程性知識,是深入理解和掌握數學,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所不可缺少的。那么怎樣引領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更好地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呢?我結合平時的教學談幾點看法:
動手實踐操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課前,師生共同準備所需要的教具、學具等材料工具,一起搭建操作實踐的平臺;上課時,引導學生通過擺一擺、剪一剪、摸一摸、畫一畫、試一試、找一找等多種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深刻體驗,切實感悟。讓學生充分地經歷和體驗,是學生積累活動經驗的“前奏曲”,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淀。
案例一:北師大版三年上冊“什么是周長”。
1.摸一摸:剛才我們看了小螞蟻繞著樹葉邊線跑,你們能否像這樣摸一摸樹葉的邊線?
2.描一描:你能不能把樹葉一周的痕跡留下來?邊描邊說:我從哪一點開始描,描到哪里就結束了。
看來不管你們怎么描,大家都是沿樹葉的邊線描了一周。
3.找一找:還有什么圖形或物體的表面也有一周?我們就地取材,和同桌一起分享你的發現。
4.畫一畫:選擇信封中一個你喜歡的圖形,用彩筆將蝸牛走的路線畫出來。
5.揭示周長的概念。
正如弗賴登塔爾所言:數學學習活動如同游泳、騎車,如果不去親力親為,單單只是看書、聽講、看別人演示是不可能學得來的。數學經驗的積累離不開學生的親身參與,體驗感悟,達到內化,以期能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從而靈活應用所學的知識。老師要為學生搭好這個腳手架,正如吳正憲老師說的:孩子們的指尖上閃爍著智慧,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代替不了學生的操作。學生因做而思,因思而悟,因悟而創。
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時,老師要留足時間,讓學生充分地合作交流,產生思維碰撞,更好地反思領悟自己的學習過程,這樣有利于各自經驗的交流與融合,達到個人經驗的優化與內化,以期更有效地積累分類的活動經驗。
案例二:北師大版一年下冊“分扣子”。
出示一堆不同的扣子,要求分成兩類,再匯報交流。
生1:按形狀分,分成圓形和正方形。
生2:按扣眼數分,分成了兩個扣眼和四個扣眼。

(1)發現問題:同樣的扣子,分類結果不一樣。
(2)交流反思:為什么同樣的扣子分類的結果會不一樣?
在動手操作時,在直觀的實物展示中,通過觀察發現:分類標準可以不同;不同的分類標準分得的結果也不相同。結合動手操作、探究交流,學生更好地把握了圖形的特征,進而抽象出多個圖形的共性,幫助學生積累分類的活動經驗。
觀察、討論:每種分法還能繼續往下分嗎?
生3:我們發現還可以繼續往下分:形狀相同的就按扣眼數再接著分,分成了兩個扣眼數的和四個扣眼數的;扣眼數相同的按形狀再繼續分類,分成了圓形和正方形。
師:千金難買回頭看,我們回頭看一下剛才是怎么分扣子的?我們首先按什么標準分類?怎樣分?
師:表達得有條有理,兩種分法各分了幾次?最后分成了幾類?
生:兩種分法各分了2次,最后分成了4類。
師:這兩種分類方法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生:一種是先按形狀分成兩類,再按扣眼數繼續往下分;另一種則是先按扣眼數分成兩類,再按形狀接著分。
師:這兩種分法有什么一樣的地方?
生:都是分了再分,結果都是一樣的,都分成了四類。
小結:這兩種分法看似不同,卻有著相同之處——分了再分,分得的結果一樣。
學生親自經歷了這樣兩次的分類過程,從動手操作到分析,從分析到反思,在交流分享中感受到確定分類標準的必要性。這對大部分學生的頓悟、理解、掌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交流分享是為了“動”而后的“靜”,再由“靜”轉向“互動”,建構認知,積累了觀察分類的數學活動經驗。
聚焦活動中的數學知識本質,對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進行提煉、抽象,建立初步的數學模型,在深入探究中積累建立模型的活動經驗。
案例三:北師大版五年上冊“小數除法”。
創設情境:媽媽付了100元,買4把雨傘,找回3元,每把雨傘需要多少錢?經過計算:97÷4=24(元)……1(元)。
展示學生的作品,有通過文字、圖畫等多種形式,理解怎樣把剩余的1元平均分成4份……
學生的質疑:你怎么會想到1元=100分,我都沒想到?
生1:100分可以平均分成4份。
師:這個經驗值得推廣,把1元換成100分,就可以再繼續分。
生3問生4:為什么1元分成10角?怎么想到的?我怎么沒想到,剩下2角不夠分,不換不行嗎?
生4:1元不能平均分成4份,得再縮小一個單位。1元不夠除以4,變成10角,我們就活了。
師:剩2角不夠分,怎么辦?
生1:2角=20分。
生2:為什么想到2角=20分?
生1:因為要把2角平均分成4份,不夠分,就想到2角=20分。20分,平均分成4份,可以分了。
……
這樣的層層遞進,由元、角、分,到米、分米這樣的數學模型,回歸到計數單位,回歸到數學本質,把活動的“針”扎到數學活動經驗的“根”上,扎到數學的魂上,這樣的抓大放小,把碉堡解決,則一通百通。
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需要在數學活動的“體驗”“交流” 中得以進行;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在聚焦數學知識本質、構建數學模型中逐漸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