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河南省欒川縣中醫院,河南 洛陽 471500;2.河南省中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2
痛風性關節炎簡稱痛風(gout),是一種單鈉尿酸鹽(Monosodium Urate,MSU)沉積所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病,與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癥直接相關,屬代謝性風濕病范疇[1]。其臨床特點為高尿酸血癥、特征性急性關節炎發作、痛風石沉積、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并有部分患者累及內臟,尤以腎臟多見,常伴發高脂血癥、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腦血管疾病等[2]。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痛風的患病率直線上升,并呈年輕化趨勢,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筆者于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常規口服非甾體抗炎藥的基礎上分別采用痛風湯口服配合梔黃止痛散外敷、痛風定膠囊口服兩種方法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并對其進行臨床觀察和對比研究,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欒川縣中醫院門診風濕科診治并符合以下入組標準的47例痛風患者,隨機分為A組26例,B組21例。其中,A組年齡34~65歲,平均(47.65±8.91)歲;病程3 d至6年,平均(3.12±1.85)年;此次急性發作時間3 h至7 d,平均發作時間(3.94±2.06)d。B組年齡37~65歲,平均(48.34±9.13)歲;病程5 d至5.3年,平均(2.97±1.73)年;此次急性發作時間6 h至8 d,平均發作時間(4.21±2.53)d。兩組患者治療前在年齡、病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1977年美國風濕病協會痛風診斷標準[1],結合我院實際情況:①急性關節炎發作>1次;②炎癥反應在1天內達到高峰;③發作性的單關節炎;④觀察到關節發紅;⑤第一跖趾關節疼痛或腫脹;⑥單側第一跖趾關節受累;⑦單側跗骨關節受累;⑧可疑的痛風石;⑨血尿酸升高;⑩X線提示非對稱的關節內腫脹;X線提示不伴骨侵蝕的骨皮質穿鑿樣透亮缺損;關節炎發作時關節滑液微生物培養陰性。符合以上12項中6項者即可確診為痛風性關節炎,且符合前4項者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1.2.2 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痛風證候分類標準[3]進行辨證,急性期以濕熱蘊結證為主。癥見:驟然起病,關節紅腫熱痛,痛不可觸,夜間為甚,活動受限,發熱,口渴不欲飲,煩悶不安,溲黃濁,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1.3 納入標準 年齡在18~65歲,男性,符合以上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辨證符合濕熱蘊結證者;患者同意并接受本研究的治療方案。
1.4 排除標準 合并有心、腦、肝、腎、消化道及血液系統等病變者;合并其他風濕病者;年齡在18歲以下或65歲以上者;符合西醫診斷標準但不符合中醫濕熱蘊結證者;精神病患者及依從性差者。
1.5 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絕對禁酒,控制低嘌呤飲食,多飲水及前3天常規口服非甾體抗炎藥洛索洛芬鈉片(第一三共制藥上海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30769)60 mg,3次/日的基礎上進行。
A組采用痛風湯口服配合梔黃止痛散外敷治療:①痛風湯:為名老中醫朱良春教授經驗方,藥物組成:土茯苓45 g,萆薢30 g,威靈仙20 g,生薏苡仁30 g,澤蘭20 g,澤瀉20 g,當歸15 g,桃仁12 g,徐長卿20 g,老鸛草30 g,地龍15 g,雞血藤30 g,蒼術10 g,山慈菇12 g,甘草6 g,具體應用時根據患者病情適當加減;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治療7 d。②梔黃止痛散:為河南省中醫院王宏坤教授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創立的外用方,并由河南省中醫院制劑室制成散劑(內含梔子、大黃、姜黃、黃柏、天花粉、赤小豆、赤芍、白芷、木香、麝香、冰片等14味中藥);用法:取適量的梔黃止痛散用蜂蜜調拌成糊狀,依據患者部位大小,攤于剪好的棉布上,外敷患處,并用紗布繃帶固定,隔日換藥一次,治療7 d。
B組采用痛風定膠囊口服(由四川升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10770025),用法:每次4粒,每日3次,治療7 d。
1.6 療效評定方法及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治療7 d后,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痛風的療效評定標準對患者療效評定。臨床緩解:癥狀完全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主要理化檢查指標正常;顯效:主要癥狀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恢復,主要理化檢查指標基本正常;有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主要關節功能及理化指標有所改善;無效:與治療前相比,各方面均無改善[4]。
以治療前后患者關節癥狀包括關節疼痛、紅腫(用視覺模擬VAS積分法測量)、關節功能(用0~3分4級積分法評估),實驗室指標血尿酸(μmol/L)、C反應蛋白(mg/L)等作為觀察指標,并對治療前后進行自身對照及組間對照;安全性指標:治療前后均常規檢測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ALT、AST、BUN、Cr)。
2.1 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見表1。A組總有效率為88.46%,B組為71.43%,結果提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B組比較,*P<0.05。
2.2 治療前后觀察指標比較 治療1周后,A組各項觀察指標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關節疼痛積分、血尿酸、C反應蛋白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關節紅腫、關節功能積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各指標改善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觀察指標結果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ΔP<0.05。
3.3 安全性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在治療后檢測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均未見異常,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中醫對痛風的認識散見于“歷節”、“白虎歷節”、“痛風”、“熱痹”、“濁瘀痹”等疾病中。現代醫家根據其臨床表現,認為本病的發生以平素過食膏粱厚味,脾腎不足、濕熱蘊結、濁毒瘀滯,加之感受外邪,內外合邪誘發本病[5-6],而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臨床多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痛不可觸、夜間為甚、活動受限、發熱、口渴、煩悶不安、溲黃濁,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等,中醫辨證符合濕熱蘊結證。因此本臨床觀察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用藥,據證立法,依法選方,方證相應的學術思想,治療上采用國家名老中醫朱良春教授經驗方痛風湯[7]配合河南省中醫院王宏坤教授自創梔黃止痛散外敷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中醫辨證屬濕熱蘊結證者進行治療,并取得了較好療效。
痛風湯中以土茯苓、萆薢、威靈仙為主藥,泄濁毒、分清濁、利關節、通絡止痛;伍以薏苡仁、澤蘭、澤瀉、當歸、桃仁、雞血藤等利水消腫、活血化瘀之品,使得濕濁泄化,瘀結散除;又伍以徐長卿、老鸛草、蒼術、地龍、山慈菇等增強其清熱通絡、健脾燥濕、解毒化濁之功。而現代藥理研究本湯劑中土茯苓、萆薢、薏苡仁具有降低血尿酸,促進尿酸排泄的作用[8-10];澤蘭、當歸、桃仁、雞血藤具有改善循環作用;薏苡仁、威靈仙、蒼術、山慈菇具有解熱、鎮痛、消炎作用,可減輕關節局部炎癥[11-12];山慈菇含有秋水仙堿及其衍生物秋水仙酰胺等物質,可迅速有效減輕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的癥狀[13]。另服用本湯劑可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加減變化用藥,避免了胃腸道不良反應及毒副作用。梔黃止痛散由我院王宏坤教授根據“透皮吸收”及清代名醫徐徊溪提出的“用膏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腠理,通經貫絡或提而出之,攻而激之,較之服藥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14]的理論結合多年臨床經驗而創立,本散劑根據中醫辨證原則,以梔子、大黃、黃柏、姜黃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化瘀為君,天花粉、赤小豆、赤芍、白芷祛濕消腫、散瘀止痛為臣,木香行氣導滯為佐,冰片、麝香活血化瘀、散結止痛兼具芳香走竄,通經透內為使,諸藥配伍以蜂蜜調制外用起到清熱涼血、散瘀消腫、活血通經的功能,達到緩解關節紅腫熱痛的治療目的,且該法具簡、便、廉、效的特點,患者易于接受。綜觀以上兩方,遵循中醫學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病因病機的認識,諸藥合用,藥證相符,共奏泄濁化瘀、清熱通絡之效。
綜上所述,痛風湯內服配合梔黃止痛散外敷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遵循了中醫學辨證論治原則及內外兼治的特點,起到了改善患者關節疼痛、紅腫和關節功能的作用,明顯降低血尿酸及C反應蛋白等實驗室指標,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療效肯定,值得進一步研究及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