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大 偉
(山西機械化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9)
近年來,隨著工程建設規(guī)模的擴大,沿海造地不斷出現,尤其是儲備罐地基處理項目,為了便于航運,許多項目選址在這些地方,以保護環(huán)境和節(jié)約用地。沿海造地大多由海砂、淤泥和殘積土吹填形成,針對這樣的場地,常見的普通強夯置換已經無法滿足大型工程對地基承載力、壓縮模量的要求。
工程建設中無論是預制樁、灌注樁,大多僅用于單體獨立基礎,但是大面積的地基處理成本很高,施工速度慢,很少使用樁基礎。再之,雖然樁基的深層處理效果好,但在吹填軟弱場地中,淺層抗水平承載力低,負摩擦大,處理效果并不理想。在長期沿海地區(qū)的地基處施工過程中,不斷實踐總結經驗,終于摸索出一套處理此類地基的方法,即超高能級強夯的地基處理方法。
錦州港油品罐區(qū)就位于人工吹填形成的陸域地基上,其上部吹填土為細~中細砂、粉土為主。
吹填土下部為淤泥質土與粉土互層,為軟弱層,承載力在70 kPa~100 kPa,層底埋深在7 m~8 m左右,再下部為原海底海相沉積層,承載力在120 kPa,層底埋深為16 m。根據填海處理深度的不同,該項目采用15 000 kN·m處理。
沿海吹填場地超高能級強夯置換處理施工工藝中,將常用的普通強夯置換能級提高到10 000 kN·m以上,夯錘直徑加大,使其變成超高能級強夯置換,這樣就解決了普通強夯深層承載力較低,變形大,不能滿足工程要求的難題。而且超高能級強夯置換法處理地基的優(yōu)勢是成本低,施工速度快,淺層、深層處理效果均很好。
施工準備→場地平整→點夯原點預夯→第1遍點夯施工、過程填料→平整場地→第2遍點夯原點預夯→第2遍點夯施工、過程填料→第3遍點夯施工、過程填料→滿夯施工→檢測驗收。
3.2.1施工現場準備
施工現場準備主要包括:施工現場踏勘,對甲方、設計單位提供的圖紙、標準、測點等數據進行實地檢測并在現場建立施工測量控制網。
1)施工測量遵循“從整體至局部,先控制后細部”的原則,在開工前全面熟悉設計文件。根據施工圖紙和現場布設的坐標控制網測放出夯點的主控制點位置,然后細部用鋼卷尺測放出其他夯點。
2)在每一遍夯擊前應對夯點放線進行復核,如施工中發(fā)現夯錘偏離夯坑中心超過規(guī)范和設計的要求時,應立即調整對中。
3)夯錘就位時,夯錘中心和測放的夯點要重合,必要時以夯點為中心畫石灰圈,提高夯錘就位準確度。
4)對測量人員進行培訓交底,要求熟悉測量設備與工具,并按有關規(guī)定進行測量儀器設備的常規(guī)檢驗和校正。
3.2.2高能級強夯夯擊能(落距)控制
根據工程所需的夯擊能和確定的錘重,相應的錘的落距即可確定,開工前,應檢查夯錘的質量和落距,施工過程中,落距應通過鋼絲繩鎖定控制,并在龍門架上做出落距標志。
在技術交底中,應由技術員按照能級要求,針對不同質量的夯錘,將每一夯錘的落距向班組長逐一交底,以確保夯擊能符合設計要求。施工過程中,對夯錘落距的偏差要求一般控制在0.3 m以內。
3.2.3強夯夯擊次數
夯擊次數應通過試夯來確定,且應滿足后一擊夯沉量不大于前一擊夯沉量。
3.2.4間距及布點形式
1)點夯:第1遍夯點布置在正方形角點,夯點間距9 m,夯擊能為15 000 kN·m,每點夯擊次數暫定為42擊,最后兩擊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50 mm;第2遍夯點布置在正方形對角線交點,夯擊能為15 000 kN·m,每點夯擊次數暫定為38擊,最后兩擊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50 mm;第3遍夯點布置在正方形單邊中點,夯擊能為8 000 kN·m,每點夯擊次數暫定為15擊,最后兩擊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50 mm。
2)滿夯:點夯施工完畢后,先將場地整平,然后對地基進行滿夯,滿夯夯擊能為2 000 kN·m,滿夯3遍,夯點錘印疊加1/3,每點夯擊次數3擊~5擊。
3.2.5高能級強夯落距控制
根據工程所需的夯擊能和確定的錘重,相應的錘的落距即可確定,開工前,應檢查夯錘的質量和落距,施工過程中,落距應通過鋼絲繩鎖定控制,并在龍門架上做出落距標志。
3.3.1主夯點原點預夯
場地只在填海造地上回填了2 m左右碎石墊層,場地的承載力太低,如果直接進行高能級施工會使夯錘陷入淤泥中無法拔出,更有可能造成夯機側翻。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采取原夯點預夯,能級逐漸提升的處理方法,夯機就位后,進行5 000 kN·m和8 000 kN·m強夯,先進行5 000 kN·m強夯,在夯擊過程中會出現夯坑出水、夯坑過深、吸錘等情況,這時就要做到隨時進行填料,為了施工安全,嚴厲禁止在夯坑中有積水的情況下繼續(xù)強夯作業(yè),一旦夯坑中出現積水,應立即進行夯坑回填,此時的回填不必將夯坑全部填滿,只要回填料可以蓋過水面30 cm~50 cm即可,回填料的粒徑控制在40 cm以內,由于能級較高,太小的粒徑無法承受如此大的沖擊,當夯錘不再出現明顯下降,此時的錘擊數通常為4擊~6擊左右。
達到一定承載力后,將夯坑填平,在此夯點位置上進行8 000 kN·m強夯,錘擊數通常為4擊~6擊,在夯擊過程中同樣會出現上述情況,同樣得做到隨時填料,由于場地原因,在整個施工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夯機是否傾斜,做到安全第一。當達到一定的承載力后,才可進行下一個能級的強夯。
3.3.2主夯點施工控制
當預夯結束后,便可進行超高能級主夯點的施工,在夯擊過程中前2擊,3擊夯坑還可能會出現透水、錘偏情況,這時要及時填料,此時的填料可是少量局部回填,如錘偏現象,可以少量填料,哪邊偏就填哪邊,只要能將夯錘矯正即可,4擊,5擊后隨著錘擊數的增加,夯坑趨于穩(wěn)定,透水現象不再出現,此時夯坑達到3 m左右再進行填料,但必須達到3次連續(xù)夯(夯擊過程中不填料),每次連續(xù)夯的錘擊數不小于8擊,這樣可以確保將石料送下軟弱土層中,而不是只將表面打成一個硬殼,填料次數不小于3次,停夯標準為最后兩擊平均沉降量不大于15 cm。施工過程中,如發(fā)現夯坑底歪斜較大,需及時用碎石將坑底墊平后方可繼續(xù)施工;夯錘氣孔應保持暢通,如遇堵塞,應立即清除。試夯區(qū)夯后檢測其轉換深度為7 m,影響深度為15 m。15 000 kN·m強夯夯點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出:
1)點夯:第1遍夯點布置在正方形角點,夯點間距9 m,夯擊能為15 000 kN·m,每點夯擊次數暫定為42擊,最后兩擊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50 mm;第2遍夯點布置在正方形對角線交點,夯擊能為150 000 kN·m,每點夯擊次數暫定為38擊,最后兩擊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50 mm;第3遍夯點布置在正方形單邊中點,夯擊能為8 000 kN·m,每點夯擊次數暫定為15擊,最后兩擊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50 mm。
2)滿夯:點夯施工完畢后,先將場地整平,然后對地基進行滿夯,滿夯夯擊能為2 000 kN·m,滿夯3遍,夯點錘印疊加1/3,每點夯擊次數3擊~5擊。
3)施工采用填料夯,填料采用開山碎石土,填料為塊石最大粒徑不大于300 mm的天然良好級配,填料含土量不大于30%,不允許含樹根、雜草等腐殖土。
3.3.3清理淤泥
每遍夯結束后,將場地內擠出、隆起的淤泥清除干凈,這樣有利于施工質量和下一道工序的進行。
超高能級強夯置換處理場地后,檢測應在地基處理后2周~4周后進行。
地基檢測項目:地面夯后沉降量測量、鉆探取樣、土工試驗、重型動力觸探試驗、標準貫入試驗,地基靜載荷試驗。
經強夯試驗檢測證明:12 000 kN·m置換深度為7.4 m,加固深度為11 m~12 m,15 000 kN·m置換深度為7.7 m,加固深度為17 m~18 m。
1)高能級強夯施工前在吹填沙場地回填2 m厚的碎石,以確保夯機正常施工。
2)夯坑回填選用符合設計要求級配的石料,使其可以達到地基承載力要求。
夯擊次數應通過試夯來確定,且應滿足最后兩擊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150 mm。
超高能級為15 000 kN·m時,強夯前進行點夯原點預夯,能級為5 000 kN·m~8 000 kN·m,逐級提高以保證吹填場地具有一定承載力,滿足超高能級設備的行走和施工要求。
強夯布點形式采用正方形9 m布點形式,4遍處理工藝。第1遍夯點布置在正方形角點,第2遍夯點布置在正方形對角線交點,第3遍夯點布置在正方形單邊中點,第4遍為滿夯。
根據工程所需的夯擊能和確定的錘重,相應的錘的落距即可確定,開工前,應檢查夯錘的質量和落距,施工過程中,落距應通過鋼絲繩鎖定控制,并在龍門架上做出落距標志。
1)現場的控制樁要樹立明顯標志加以保護,并定期進行復核檢查。
2)測放的夯點位置,應用明顯的標志標出夯位中心點。
3)落距確定后,鎖定控制落距鋼絲繩,并在龍門架上標出落距標志。
4)夯錘氣孔保持暢通,如遇堵塞,應隨時將塞土清除。
5)如施工中發(fā)現錘偏離坑中心,應立即調整對中,夯擊后如發(fā)現坑底歪斜較大,需及時用土將坑底墊平后,方可繼續(xù)夯擊。
6)認真做好施工記錄,對每擊的沉降量都應進行沉降觀測和記載,并掌握好停錘標準。
7)異常現象,對夯沉量異常、夯錘反彈、地表隆起過大、拔錘困難、要加強監(jiān)測,如實記錄,并及時報告業(yè)主和監(jiān)理工程師研究解決辦法。
8)沉降量有控制要求時,每遍夯前和夯后都應用10 m×10 m方格網對場地夯沉量進行測量。
進行超高能級強夯置換處理,可以擠密土層,通過填料形成強夯壓密柱從而提高地基整體承載力,并以夯點作為排水通道,填料的碎石形成一層硬殼,隔絕地表深處的淤泥,加速土體固結,提高地基土的承載力。
對于飽和軟粘性土、淤泥、淤泥質土、素填土和雜填土等軟弱地基,地基采用超高能級強夯置換法處理,克服了普通強夯處理深度低的局限性,取得了較好的處理效果。同時,超高能級強夯置換法具有施工簡便、機具設備簡單,施工質量易于控制,大大節(jié)約成本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