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謝磊
摘要:文章以昭化古鎮作為研究對象,依據空間結構理論,首先從自然山水、人工物質、精神文化的角度對古鎮物質空間表象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從文化的視角對聚落空間進行深層次的解讀,即崇尚自然的生態觀、吉祥寓意的風水觀、軍事扼守的防御觀、官本位的格物觀、服務于民的商旅觀、兼容并蓄的民居觀,以便對古鎮聚落空間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對后續保護與開發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聚落空間;空間格局;文化解讀;昭化古鎮
歷史古鎮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具有豐富的歷史遺存與文化資源,在建筑、美學、藝術、民俗等方面均具有較高造詣,其研究工作不僅利于自身的保護與發展,對現代城鎮規劃與美麗新村建設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早已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本文選取昭化古鎮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古鎮現有空間格局外化形式的梳理,挖掘形式背后深埋的文化基因,將有助于我們全面、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古鎮的物質空間格局,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古鎮保護與開發路徑。
一、研究區概況
昭化,古稱葭萌,隸屬于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昭化鎮,位于廣元市以南20公里。地處秦蜀古道要沖,地扼嘉陵江與白龍江匯合處,舊時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突出,是四川建縣最早的地方,至今已有4000余年的歷史和2200多年連續地建縣史。
現如今,昭化縣城已外遷,昭化古鎮僅為建制鎮。由于古鎮歷史遺存豐富,三國遺跡尤為突出,且保存相對完好,于1992年被評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2008年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2009年被認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二、古鎮聚落物質空間的解讀
(一) 自然山水空間
昭化古鎮四面環山,三面臨水,周圍植被繁茂,整座城池山環水抱,自然山水環境極好。由于地處白龍江、嘉陵江、清江三江匯合處,江水在此洄瀾,因嘉陵江水赤,白龍江水白,兩江清濁分明,古鎮正好位于太極陽極的陽眼處,構成一幅天然的山水太極圖。
(二) 人工物質空間
街巷、建筑群是構成城市物質空間的主體,對昭化古鎮而言,城墻、街巷、古民居是其主要的人工物質空間。
(三)精神文化空間
古鎮精神文化空間既包括滿足大眾精神寄托的宗教祭祀場所,還包括體現統治階級教化意圖的教化空間,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筑形成古鎮精神文化空間。
三、古鎮聚落空間的文化解讀
(一)崇尚自然的生態觀
昭化古鎮四面環山、三面鄰水,背靠山勢險峻、植被繁茂的山脈,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此外,古鎮還表現出對自然極大的適應能力,一是順應地形、隨坡造屋;二是采用地方性建筑材料,當地盛產竹木、石材,故鎮內多見木結構房屋、竹編夾泥墻體、青石板路面、石牌坊等。
(二)吉祥寓意的風水觀
古鎮無論在城池選址、聚落形態,還是空間布局等方面均表現出強烈的風水理念。就選址而言,有東青龍(白龍江),西白虎(金牛道),前朱雀(嘉陵江),后玄武(翼山)形勝之地一說;有嘉陵江水環抱古城“玉帶環腰”一說;有嘉陵江分割翼山、筆架山構成天然太極圖,古城位于太極陽眼處之“太極天成”一說;就古城空間形態而言,城池不取方圓規則形狀,取葫蘆狀且口正對江河交匯處,取“聚財之城”的寓意;就古城空間布局而言,城池依陰陽八卦布局,然縣衙不居城中卻偏居城東北一角,取太極陽極“縣府興盛”之意。由此可見,為保一方平安,吉祥寓意的風水觀貫穿昭化城池的方方面面。
(三)軍事扼守的防御觀
昭化作為古時“全蜀咽喉,川北鎖鑰”的戰略要地,城池選址、空間布局等均表現出極強的軍事防御理念。《縣志.城池》中記載,“縣城坐翼山,山勢向東而城居其鹿轉而向南,山環水繞,繪手難攻。然城殊善藏其用”。由此可知昭化城池被山體遮蔽,體現了軍事城鎮隱蔽擅藏的特點。其次,古城四周建有高聳、堅固的城墻,并于四角建有城樓,城墻上還預留有垛口、射孔,防御功能極強;最后,古城城門不居中且互不相對,十分利于防守和巷戰。
(四)官本位的格物觀
昭化古鎮背山面水,地勢北高南低,南面極易遭受洪水的侵襲,故古鎮權利中心——縣衙便坐落于城內北部高臺之上。另據文獻記載明洪武年間的縣衙由大門、儀門、大堂、后室構成的三進院落,道光年間擴建至三堂、四堂、五堂,足見其規模宏大、地位顯赫,與西南一側同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文廟、考棚共同居于北部高臺,占據城內核心位置,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權利至上”、“官員至上”的傳統思想。不僅如此,縣衙周邊街巷與別處也大有不同,古鎮建筑通常都臨街而建,街巷空間鮮有植被點綴,然縣衙巷沿途卻植被繁茂,綠樹成蔭,且東西兩側還存在2米左右的高差,“權力至上”、官本位的思想在此展示的淋漓盡致。
(五)服務于民的商旅觀
昭化古鎮作為金牛道與嘉陵江水道的交匯地,是川北物資集散的重要節點,尤其作為水碼頭的桔柏古渡,在水運發達的舊時享有“白日千人拱手,夜晚十萬明燈”的贊譽。渡口至古城東門一帶道路兩側開設了多家酒舍與客棧,使得古鎮突破城門向東發展;城內商業活動則主要集中于太守街東段,這一帶沿街建筑屋檐出挑深遠,既為過往行人提供了遮風避雨的場所,又給予商品更多擺放展示的空間,不僅縮短了交易雙方的空間距離,也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離,誘發潛在商業活動的開展。不僅如此,建筑出挑的檐廊還具有強烈的導向功能,為顧客提供了更直觀、更便捷的道路指向性。
(六)兼容并蓄的民居觀
受地緣戰爭影響,昭化歷史上曾數次接受大規模移民。早期移民多源自山西、陜西,帶來大量北方的建筑技術,于是涌現出大批融北方敦厚土墻與本土輕巧穿斗木構架混搭的建筑;明清“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則帶來了南方輕巧靈活的建筑工藝,故古鎮建筑同時兼具南北兩種風格。正是由于古鎮兼容并蓄、包容的民居觀,才涌現出一批南北雜糅、風貌獨特的優秀建筑作品,極大豐富了古鎮聚落空間。
結語
本文通過對昭化古鎮文化內涵的剖析,一方面強化了我們對古鎮物質空間的認識和理解,對地方文化及地方性的塑造提供了基礎資料,另一方面對后續的保護性開發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然而,傳統聚落物質空間和文化內涵的保護是一個龐雜的系統工程,限于文章篇幅,具體保護路徑及措施將在后續的研究中做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業祖潤.傳統聚落環境空間結構探析[J].建筑學報.2001(12):21-24
[2] 李元篆修(清).昭化縣志(乾?。M].清乾隆五十年刻本發行
[3] 宋戈.軍事防御視角下的四川昭化古城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5
基金項目:西華師范大學英才科研基金項目17YC111;四川旅游發展研究中心項目:LYM12-16;西華師范大學博士科研啟動項目:12B016。
作者簡介:李紅(1981-),女,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城市地理、人居環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