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光
喉源性咳嗽屬中醫“咳嗽”“喉痹”范疇。其主要癥狀表現為陣發性干咳,咽癢,咽喉干痛,痰少而黏、不易咳出。病因多為風燥傷肺,肺失清潤,燥熱灼津,肺絡受損,肺氣上逆與痰結于咽喉。治宜疏風清肺,潤燥止咳,利咽生津。臨床采用止咳清肺湯治之,療效頗佳。
具體方法是:取桑葉15克,杏仁10克,浙貝母15克,沙參18克,桑白皮20克,紫菀 12克,款冬花10克,前胡12克,白前12克,蘇子10克,薄荷6克(后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一般服藥7劑后,咳嗽、咽干、咽癢等癥狀均可消失。
方中桑葉味苦、甘,性寒,歸肺經、肝經,可疏風清肺潤燥;杏仁味苦,性微溫,能祛痰止咳、平喘,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杏仁中主要成分苦杏仁苷可通過抑制支氣管平滑肌細胞增殖起到止咳作用;浙貝母味苦、性寒,具有清熱散結、化痰止咳之功效,其中含有的浙貝甲素、浙貝乙素具有鎮咳、松弛氣管平滑肌作用;沙參養陰潤燥生津;桑白皮瀉肺化痰,降逆止咳;紫菀偏于宣肺化痰而止咳,款冬花偏于溫肺化痰而止咳,二藥合用能增加止咳的作用。紫菀無顯著的鎮咳作用,但有明顯的祛痰作用;款冬花祛痰作用并不顯著,但有顯著的鎮咳作用;前胡、白前降肺氣以祛痰止咳;蘇子降氣、消痰、平喘,藥理研究發現,蘇子中的蘇子油有明顯的鎮咳與平喘作用;薄荷疏風止癢,清利咽喉;生甘草潤肺止咳,調和藥性。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清肺、潤燥止咳、利咽生津之功效。
服藥治療期間,患者需戒煙戒酒,避免風寒侵襲,忌食腥辣易發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