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新 王艷火
摘要:由于農業產業結構升級跟不上人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步伐,農業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根基面臨日益嚴重侵蝕,農產品價格和品牌缺乏競爭力的問題日趨突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迅速凸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科學選擇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推進農業生產性服務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和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培育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鏈接高效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引導涉農平臺經濟有序發展并發揮對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領航作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融合;推行綠色生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作出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決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主線。堅定不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不斷強化煙臺市農業農村的基礎地位、戰略地位的必然要求,更是找準煙臺“三農”工作的切入點、突破口,著力優化結構、破解瓶頸,不斷增強農村發展新動能的必然要求。
一、煙臺市農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農產品供需結構失衡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全市糧油種植面積縮減,水產養殖受海域功能調整面積減少,畜禽養殖受城鎮建設擠壓,穩產、高產受限;另一方面,優質高端農產品供給不足,部分低端產品供過于求,結構性、體制性問題十分突出。特別是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的改善、消費觀念的轉變,對供給結構提出了新要求;市場品質、品牌競爭加劇與品種更新相對滯后的矛盾不斷凸顯,全市農產品市場優勢在不斷縮小。
(二)農民增收動力減弱、增速放緩。受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壓頂和生產成本“地板”抬升的雙重制約,農民增收難度不斷加大,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明顯放緩。2016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6%,低于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增幅0.3個百分點。農民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是大頭,占85%以上。同時,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存在底子薄、包袱重、發展慢等問題。初步統計,目前全市無集體經營經濟收入的農村為3560個,占比達5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即便是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村莊,收入總量也相對較小。
(三)資源環境嚴重透支。煙臺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487立方米,不足全國人均水平的1/5,屬資源型缺水地區。目前全市年均供水總量為9.5億立方米,其中農村用水7.06億立方米,而農村用水中的農業灌溉用水達到6.44億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4-0.65,蔬菜和果樹每畝灌水量達到200-400立方米,水分利用率更低。水資源匱乏和利用方式粗放,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穩定發展,也成為制約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同時,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也是生態環境透支的重要誘因之一,使得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越繃越緊,已經危及到全市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和建議
(一)優化產品產業結構,推進農業提質增效。一是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在種植業方面,加快推進糧食優良品種篩選基地、優質種苗繁育基地建設,加速老劣果園更新改建和精品果園質量提升,建設全國一流蘋果、大櫻桃和葡萄種植基地。在畜禽養殖方面,深入推進標準化、規?;B殖,加大優質、高效畜禽新品種推廣步伐,積極打造肉雞、生豬、奶牛、蛋雞、肉羊、肉牛和蜜蜂等七大產業優勢發展區域。在水產養殖方面,全力推進“海上糧倉”建設,轉型升級海水養殖業,調減控制海洋捕撈業,拓展休閑漁業產業,做大做強海洋牧場示范區。二是打造優質農業品牌。支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開展品牌建設,通過與知名品牌企業合作、聘請品牌策劃公司等方式,強化農產品品牌戰略規劃和包裝宣傳。三是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以“創建國家級食安城市”為契機,進一步落實監督管理責任,緊緊抓住“產”和“管”兩個關鍵環節,建立健全市、縣、鄉、生產基地“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全面加強從田間到餐桌、從源頭到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安全監管,使農產品生產流通過程成為可控、可溯、可量化的過程,確保城鄉居民吃上放心糧油、放心蔬菜、放心肉蛋奶。
(二)強化三次產業融合,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一是以“互聯網+現代農業”為重點,推動一產“接二連三”“隔二連三”。鼓勵大田種植、畜禽養殖和漁業生產進行物聯網改造,把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引入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實現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建設一批電子商務縣級運營中心和村級服務站,強化從村到鎮的物流體系建設,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全面對接融合,實現農產品與市場的產銷對接、供需連通。二是以發展現代食品工業為重點,推動二產向一三產業兩端延伸。充分發揮我市農產品資源優勢,引導加工企業向主產區、優勢產區、產業園區集中,培育壯大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大力推廣“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等產銷模式,著力構建現代化食品產銷體系。三是以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為重點,推動三產與一二產業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優勢,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以民俗觀光、休閑娛樂、農耕體驗等為主題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線路,加快建設一批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一二三次產業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鎮。
(三)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是強化資源環境保護。深入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規劃,大力推廣深松整地、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積極開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通過加強技術指導、推廣配方施肥等多種形式,逐步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堅守耕地紅線,嚴格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建立全海域生態紅線制度,切實保住農業發展的根基和命脈。二是支持發展循環經濟。因地制宜推廣立體化生態循環種養模式和生物反應堆等農業技術,支持規模化大型沼氣功能建設。積極推廣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鼓勵引導益生、仙壇和福祖等大中型畜禽養殖企業配套建設有機肥廠,切實提高畜禽糞污防治能力。三是持續推進節水農業。加快普及噴灌、微灌、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加大水肥一體化等農藝推廣力度,推動優質肥料品種廣泛應用,進一步降低農業用水和化肥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