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也逐步由日常的物質保障需求延伸至深層的精神文化需求。群眾文化是一種人民群眾以自身為活動主體,以文化藝術為主要內容,以滿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為目的,按照美的規律,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如何更快更好地發展繁榮群眾文化,則成為廣大群文工作者們責無旁貸的重任與使命。
一、加強群眾文化理論建設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局的高度突出強調了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重要性,國家和地方各級文化部門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新的文化政策法規和措施。
目前還沒有公開發行的國家級群眾文化理論刊物,文化部主管的《中國文化報》雖說辟有群眾文化版面,但由于報紙的特性,也很少刊登理論文章。任何一項實踐都不能在沒有理論的指導下盲目前進而取得累累碩果,群眾文化的發展也不能在沒有理論的指導下前行,因此,群眾文化的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應引起有關部門和社會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實現新的突破。
二、群眾文化服務是一項民生民心工程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凸顯,如何解決滿足人民群眾這一迫切需求被逐步提上日程,保障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已成為改善民生工作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努力推進文化惠民工程”更進一步把群眾文化服務納入了推進民生幸福工程、建設和諧社會的大局。
(一)群眾文化服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群眾文化服務是以政府為主導、以群眾文化服務機構為骨干、社會廣泛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個大的系統,涵蓋了政府文化工作的眾多方面,包括群眾文化服務系統、公共圖書館服務系統、博物館服務系統、廣播電視村村通服務系統、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化服務系統等。
群眾文化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發源地之一,幾乎貫穿了整個人類文化的發展史,滲透于各個時代世界各地民族的生活、生產活動之中。在我國,群眾文化如今已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具有相對獨立文化價值的服務系統,從而成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
(二)遵循公益性原則是群眾文化未來發展主方向
群眾文化需求是群眾文化本原的集中表現,是群眾文化的第一要素,是群眾文化的動力與前提,也同樣決定了群眾文化未來的發展方向。群眾文化的客觀需求是廣泛的、多樣的、不斷發展的,而當這種需求處于自在狀態時,會產生盲目性和從眾性?,F階段,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空前提高,如何對群眾文化需求進行正確、積極、進步的誘導,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成為群文工作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公益性是群眾文化的基本屬性。在我國,群眾文化是一種群眾的社會文化公益事業,它是政府為滿足廣大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而設立的,無償服務或低廉收費是它的主要提供方式。在群眾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曾出現過是走事業化發展道路,還是走產業化發展道路,或是走產業與事業相結合的發展道路的討論,群眾文化曾出現過“有償服務”的服務模式。如今,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大前提下,群眾文化必須迅速轉變“有償服務”的發展模式,走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道路,在“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四位一體中把握群眾文化的發展方向?;诖?,遵循公益性原則,推行“免費服務”的發展模式將是群眾文化未來發展的主方向。
(三)公益性文化品牌將成為群眾文化服務的重要抓手
公益性文化品牌是弘揚先進文化,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城鄉文化品位,提高公眾思想文化素質的重要載體。公益性文化品牌的創建與完善,對加快我國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優化人文環境,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全國各地已陸續創建一批知名的公益性文化品牌,成為展示先進文化的平臺,代表地方形象的名片,推動群眾文化服務的重要抓手。我市已形成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市公安局共同主辦,市群藝館、文化類社會團體共同承辦的工作運行機制。在方法上主要采取了“四個結合”:一是與文藝免費培訓相結合,使活動形式更加多樣;二是與全市性文化賽事相結合,使主題更加突出;三是與群眾性文藝團體相結合,更加突出群眾的參與性;四是與街道社區相結合,服務意識更加突出。大力推動群眾文化活動在全市范圍普遍開展,讓更多的群眾展示才藝,讓更多的群眾享受文化發展的成果,實現了“面向基層、覆蓋全市、有效互動”的目標。
三、提供群眾文化的多種社會參與方式
在社會化運作中,實現文化資源的共享、文化事業的共建,發揮出文化新的潛在力量。為確保群眾文化活動的廣泛開展和持續進行,我們廣泛發動各類民間文藝團體積極參與活動,組織專業人員對活動進行指導,提高活動質量和水平。
公益性文化事業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社會各界從人力資源、物質資源、輿論導向等方面積極配合,需要在政府作用與社會力量、社會文化資源、群眾文化消費等方面進行整合,最終形成全社會自覺支持群眾文化事業的社會風尚和發展態勢。
四、新形勢下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群眾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前提條件。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標志著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繼往開來的新時期。經濟、政治和文化協調發展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所以文化是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我們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還必須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道德文化素質,加快文化建設的步伐,推進社會文明程度,為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使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繁榮和發展群眾文化是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需要。 “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不僅要豐富人民的物質生活,而且要充實人民的精神生活?!备母镩_放以來,我國的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國家的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隨之得到了空前的增長。所以,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加強群眾文化的建設,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