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定會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教師要深刻意識到在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性。通過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教學氛圍,促進師生交流;把握學生心理教育,進行德育滲透;促進學生實踐,進行德育內化等多種途徑進行教育。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心理教育;滲透德育
品德與社會這一門課程是將學生的實際社會生活作為基礎的,力爭讓學生能夠從小事中感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以便能夠逐漸的培養出學生良好的品德。
一、營造教學氛圍,促進師生交流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為學生營造師生間良好的關系,建立民主、和諧的氛圍,為學生營造融洽、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與教師形成朋友般的關系,促進師生間的交流,從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提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要做到師生間的有效交流,構建和諧氛圍,首先教師要做到充分了解學生。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學生,才能體會到學生的感受,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找到師生間具有差距的原因,從而做到“對癥下藥”,加強師生間的交流,減少師生間的距離。真正使學生接受教師的教育,為德育的實施提供條件。其次,教師要充分接納學生。教師要將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無論學生存在怎樣的不良舉止,教師都應當對其進行耐心教育,不能排斥與拒絕學生,任其自由發展。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他們的人格,承認以及尊重他人的權力,以飽滿的熱情幫助學生健康發展。
二、在生活中進行感悟,針對一個問題展開的討論
在針對《我們自己做主》這一部分內容開展的課堂教學相關互動中,以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班干部選舉這一個問題為基礎,讓學生充分進行感受,自己是這個班集體中的一員,自己是擁有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的,與此同時也是有責任和義務選擇出優秀的班干部的。教學相關活動進行的過程中,針對一個問題展開的討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假如說現在我們重新選舉班干部,你會選擇誰?并說明選擇理由。為此,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希望選擇學習比較好的同學,有的希望選擇人緣比較好的同學,有的希望選擇和自己關系比較好的同學、有的希望選擇號召能力比較強的同學等等。但是在討論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有一個同學提出了一個至今為止都令我感動的建議,那就是希望選擇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不是十分遵守紀律的同學當班干部。詫異之余,我請這位同學闡述自己選擇這種同學當班干部的理由。她說:不是十分遵守紀律的同學實際上并不是喜歡影響班集體,而是自我約束能力相較于其他的同學比較差,假如說我們讓他在班級活動進行的過程中管理別的同學,讓他們自己去體會管理別人的好處和難處,他們就能夠在管理的過程中體會到,一個人不需要別人管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班集體的共同榮譽是需要大家在一起來正確和保持的,一個人的行為可以對班集體的榮譽造成很壞的影響,也是能夠對班級之中的每一個同學的榮譽造成影響的,也是可以對整個學校的聲譽造成影響的,甚至在嚴重的時候還有可能對一個國家的尊嚴造成影響。因此,為了管理好班集休,我讓同學們輪流當值日班長,讓每位同學都參與到班級管理中,這樣,讓同學們明白了:只有人人都守紀律,個個都是班級小主人,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才能讓這個班級成為人人都喜歡的家園。
三、把握心理教育內涵,進行有效滲透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教材的編制注重與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也要使理論的教學以實際生活為基礎,使學生在具體的社會生活中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煉成一雙慧眼,善于發現教學中德育的切入點,將心理健康的知識進行滲透,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學會感恩、樂于交往、保持平常心等,從而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例如,在教學《在學校里工作的人們》時,我首先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校園的優美風景以及整潔的環境,讓學生感受校園的美好。之后,向學生進行提問:“我們學習的環境好不好?那么,是誰為我們提供了整潔優美的校園環境呢?作為一名小學生,在這樣整潔優美的校園環境中,該如何保持校園的整潔優美?”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學校里的保潔工作人員工作非常辛苦,正因為有了他們的付出,才讓我們的校園這樣整潔優美,作為小學生,就應該要自覺愛護環境衛生,要做到尊重別人的勞動,不亂扔果皮紙屑,不亂吐口痰,見到垃圾要主動撿起來,這既養成了學生的衛生習慣,又培養了學生的品行,讓學生終身受益。
四、在生活當中學習生活、培養道德
在課堂教學相關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我們不應當傳授那些和實際生活沒有任何形式的相互關系的知識和經驗,不應當將學習僅僅看作是掌握某些書本知識和語言符號。只有將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才能夠對生活和道德進行學習。在課堂教學相關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我的做法是:努力的將學生已有的經驗調動出來;通過調查、研究和討論等活動,提升學生的經驗水平,深化他們對自身經驗的體驗;模擬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某一種情景,比如說扮演、編故事等等,在這種生活環境的背景下學習和培養道德。當我們針對“我們選擇誰來當班干部”這一個話題展開討論的時候,學生的發言實際上是多元化的,這其實是因為學生已有的經驗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差異性的,他們的實際生活經歷不同,他們原本所在的班級當中使用到的班干部選舉方式是不同的,他們對事物的看法也是不同的。因而,他們使用到的思維方式和得到的思維效果就是不同的,選擇班干部的過程中秉承著的標準也就不同了。
五、理論聯系實際,進行德育滲透
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內容聯系實際,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德育的內化,使思品教育轉化成學生的實踐。使學生在具體的體驗中升華情感、內化道德體驗,使學生的道德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道德情感,并將其付諸于實踐。例如,在教學《學會做好事》時,我在教學的一開始,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他人做好事的一些片段,有的人扶老奶奶過馬路,有的人撿起路邊的垃圾,有的人幫助社區老人捏肩膀、打掃衛生,有的人陪老奶奶鍛煉身體……然后,讓學生說說在你的身邊,有哪些好人好事?為了讓學生了解身邊的好人好事 ,我讓學生深入到社會實踐中,讓學生走進社區,幫助獨居老人打掃衛生、捏捏肩膀,并幫助他們正確鍛煉。學生雖然付出了辛苦,但是受到了老爺爺、老奶奶熱切的接待,感受到了豐厚的“回報”,讓他們意識到做好事可以得到心里的溫暖,能使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到愛意,從而在生活中自主做好事,為美好社會的建立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作為學生道德教育的第一陣地,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付諸于實踐,使其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品質。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規律,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把德育與心理教育相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曉東.德育在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教學中的創新運用[J].2009
[2]謝永春.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J].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