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成明 馬齊曄 李志強
提要:在信貸業務仍是商業銀行主體業務的新常態下,信貸資產質量的高低,不僅是決定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大小的重要標志,而且貸款利息的收回程度也是決定商業銀行經營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商業銀行把不良資產每年凈下降,作為工作重點之一。但不少銀行由于歷史、外部環境、地域經濟發展等多方面制約,不良資產時有發生,如何創新機制、多法并舉、大力清收不良貸款,已成為商業銀行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問題。本文試結合工作實踐,對不良信貸資產的產生原因、難點及清降不良貸款策略作粗淺的探討。
關鍵詞:商業銀行;清收不良貸款
一、商業銀行資產劣化的原因探析。
(一)管理體制制約,核算單位較小。在過去的經營管理體制中,為了調動經營積極性,商業銀行是向下層層下指標。為了完成指標,多創利,商業銀行基層行往往盲目增加信貸投入,由于出于自身盈利的考慮及經營環境的制約,只能在周邊地區“矮子里面選將軍”降低準入標準爭奪客戶,另一方面拼命向上級行索要資金計劃、信貸規模,導致商業銀行許多貸款客戶層次低下,先天不足,這種通過增加貸款規模增加收入的辦法只能是飲鴆止渴,最終加大了信貸風險,劣化了資產質量。
(二)信貸管理行為粗放,道德風險增大。一是貸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貸前調查、貸時審查、貸后檢查制度沒有得到認真落實,審貸崗位分離制度執行不嚴、審貸合一現象普遍,二是內控制度不健全,反程序、逆程序操作,少數決策者經不起一些別有用心借款人的攻關誘惑,立場不堅定,甚至為借款人出謀劃策,不惜損害銀行利益,基層部門信貸管理人員對關系人發放貸款,感情用事、以感情代替原則,甚至一部人伙同企業合作詐騙銀行貸款。三是信貸經營觀念的偏差,在信貸管理上未一視同仁,使其成為沉重的歷史包袱。
(三)信貸決策行為失誤,能力風險顯現。一是信貸人員憑個人偏好、個人經營主觀臆斷決策;二是信貸人員憑關系決策;三是缺乏信貸經營策略,信貸人員整體素質偏低,在貸款準入和退出時,不能準確把握企業和產品的生命周期,四是對客戶群體的選擇層次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這些客戶逐漸被市場淘汰。商業銀行由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二、目前清降不良貸款工作的難點
(一)構建良好社會信用環境仍需時日,逃廢債現象仍然存在。部分企業法人或自然人在認識上還存在嚴重的誤區,認為銀行資金是國家資金,一旦貸款到手往往擠占挪用或利用改制、破產、兼并、多頭開戶等手段千方百計懸空銀行債務。
(二)法律保護交易公平性未得到體現,存在執行難。一是“債權保護難”。有的政府部門只承諾,不兌現,在口頭上承諾幫助銀行落實債權,維護合法利益,但始終是“只見樓板響,不見人下來”。二是“債權履行難”。金融機構依法收貸工作仍然步履維艱。
(三)商業銀行缺乏靈活的清降手段及政策支持。在清收不良貸款工作中,多數采取傳統的手段,采取“等”“叮”“粘”“纏”“人海戰術”犧牲業余時間,到法人代表家上門收貸等方法,方法陳舊,往往事倍功半。
三、商業銀行清降不良貸款策略抉擇。
(一)規范信貸決策行為,嚴格把握貸款投放關。一是提升信貸決策層次,上收信貸決策權,上級行相關部門要逐步由管理型向經營型轉變,要制訂對大客戶、大項目的營銷策略;二是實行審貸部門分離,商業銀行基層行的個人業務部、公司業務部,直接面臨客戶營銷貸款,承擔對客戶貸前調查、貸后管理及相應配套的結算服務,商業銀行基層行信貸管理部門不與客戶見面,根據信貸政策,提出貸與不貸,并承擔法律支持,債權保全及制度檢查職能;三是嚴格授權、授信管理,強化決策程序制約;四是依靠科技支撐校對信貸決策,要細分貸款市場,提高優質客戶在銀行客戶群體中的比重,積極實施“提前進入”策略,通過分析區域經濟特色和發展潛力,及時掌握本地區新興行業和客戶信息,主動營銷具有發展前景的優良客戶;堅決執行“信貸退出”策略,制訂信貸退出標準,淘汰低質劣質戶。
(二)實行分帳經營,組建不良資產管理部。面對不良資產數據居高不下,前清后長和清收盤活及收息力度乏力的現狀,按照集約化經營的要求,商業銀行可實施分帳經營,組建不良資產管理部,專職清收盤活不良資產。要選撥一批熟悉信貸業務,有一定的攻關和協調能力,能吃苦耐勞,為農行擺脫困難,勇于奉獻的人員組成,同時要賦予管理部一定的職責權利。
(三)爭取地方政府、人行和有關職能部門支持,創建金融安全區。
一是政府及輿論部門要加強對創建工作的宣傳、引導及政策支持;二是商業銀行要積極配合將逃廢企業列入本地區金融系統,不守信用“黑名單”。三是工商部門也應該支持銀行切實維護債權,實施改制的企業在辦理工商變更登記或重新注冊登記時,必須提交當地金融維權部門出具的金融債權保全文件,否則工商部門不予變更或重新登記。四是人民法院在經濟案件審理中,依法保護商業銀行合法權益,并采取靈活多樣的措施加大案件執行力度,提高案件“執結率”。
(四)爭取政府部門及上級行政策支持。加強與當地黨政部門的溝通協調,爭取其理解、支持,協調清收基層農行的不良貸款。不良貸款的處置是一個綜合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各級政府機構、銀行和企業的通力合作。一是上級行在財務制度上要給予不良貸款處置成本合法的支出渠道,要劃撥獎勵清收不良貸款專項費用;二是政府部門對于不良貸款的處置變現要降低各項“稅費”和“規費”三是在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貸款上要予以靈活的政策,在條件成熟時還可實現不良資產證券化。
(五)創新清收轉化工作方式方法,以市場化原則處置不良資產。 適當增加基層農行處置不良資產的權限和手段,運用市場出售、參股等方式處置不良貸款,加快處置進度,最大限度地減少銀行資產損失。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處置不良資產須按照市場化的原則,充分利用各種交易手段,及早變現。一是可允許企業實行“債務置換”,將持有的債權在不同債務人之間進行債務置換或實行債務轉移,二是實行“資產置換”,將債務資產與非債務資產進行置換,三是產權置換,在企業改制中實現企業產權置換,轉化不良資產。四是實行土地置換,采取級差地租置換方式,置換出不良資產。五是實行拍賣債權,積極尋找處置商機,努力將不良資產轉讓拍賣,及時清收不良資產所占壓的資產。
第一作者簡介:陶成明(1965.1-),男,江蘇南京市人,職稱:高級經濟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基礎應用理論。
第二作者簡介:馬齊曄(1963.9-),男,江蘇南京市人,職稱:高級政工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基礎應用理論。
第三作者簡介:李志強(1963.12-),男,江蘇南京市人,職稱:經濟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基礎應用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