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玲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還學習的主動權與學生,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生本教育”的體現。如果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合作學習;那么教師就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和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有機會成為學習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和學習的領袖。益智課堂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巧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教師點撥等方式把探究變成摸得著、看得見的活生生的東西,讓學生在快樂的游戲中學習、獲得發展,教學不僅高效,而且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獨立探究、合作學習等后繼學習能力,獲得良好的學習情感體驗。
一、巧用游戲,激發學生學習的內趨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特別是小學生,基本認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只要是感興趣的東西就會表現的特別積極。我以生為本,巧用游戲,讓學生在快樂的游戲中理解方法,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學生從始至終精神飽滿,處于積極學習的興奮狀態,提高了教學的趣味性和實效性。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前提。
益智活動“漢諾塔”的導入:在印度,有這么一個古老的傳說:傳說印度教的主神梵天在創造世界的時候,在古印度的一個圣廟里留下了三根金剛石的棒,第一根上面從上到下套著64個按小到大排列的金盤,神命令廟里的眾僧將它們一個個地從這根金剛石棒搬到另一根金剛石棒上,不論白天黑夜,總有一個僧侶在按照下面的法則移動這些金片:一次只移動一片,不管在哪根針上,小盤必須在大盤上面。神預言,當僧侶們將64個金盤按上述規則都從梵天穿好的那根金剛石棒上移到另外一根金剛石棒上時,世界就將在一聲霹靂中消滅,而梵塔、廟宇和眾生也都將同歸于盡。世界末日隨之到來!
在游戲活動結束時評價激勵,升華提高:通過這節課的游戲,同學們的收獲可真不小啊,有了那么多可貴的發現,不僅學會了玩“漢諾塔”游戲的方法和步驟;而且鍛煉了同學們有序的推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鍛煉了大家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并且,有些同學已經積累一定的戰略、戰術,可見,任何一種游戲都承載著很多的教育內涵,只要同學們善于發現,善于總結,在玩中總結規律,在玩中提升智慧,我們就可以玩出“大名堂”
二、巧用直觀,化難為易,突破教學的難點
集合這一概念學生理解起來有很大困難,如何呈現這一知識點我頗費腦筋。深入思考后。我覺得還是要以生為本,從生活實際出發。所以我從學生的認知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在快樂游戲中領悟“集合”的數學思想,不僅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還讓師生收獲到無限精彩。用“韋恩圖”來表示參加兩個活動的總人數,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在設計的時候我動了一番腦筋,于是自學提示中出現了“請你試著畫圖來表示參加兩個活動的總人數”的要求,我相信此處一定能出現“韋恩圖”的雛形。學生嘗試畫圖時,我發現不少人把兩個活動都參加了的人用圓圈圈起來,有的寫一個名字圈起來配上說明“她參加了兩個活動”,有的寫上兩個名字,圈在一起配上說明“她是一個人,只能算一次”。于是我結合學生的這些做法與講解,巧用學生熟悉的呼啦圈來“圈一圈”,讓參加兩個活動的學生分別站在兩個呼啦圈內,這時就出現既參加了搶凳子又參加了猜拳游戲的同學到底該站在那個圈內的認知矛盾,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想辦法解決這個矛盾,這正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起初,參加了兩個活動的小孩有點“懵了”,她不知道該站在哪里。突然許多孩子高興地喊道“我知道!我知道!”兩個呼啦圈內的孩子迫不及待地靠在一起,把兩個圈的一部分重疊在一起,“圈住”了那個“重疊的孩子”,難題迎刃而解。在此基礎上再把兩個呼啦圈描畫在黑板上就顯得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順理成章;怎樣在集合圈內表示參加兩個活動的人數已經達到水到渠成。靜態枯燥的數學知識變成摸得著、看得見、生動活潑的生活現象,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在這種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沒有心理壓力,充滿自信和陽光,可以大膽地思考、討論、爭辯,發表自己的觀點,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以生為本,轉變學習方式,關注后繼學習能力
在“先學后教”這一環節,引導學生依據“自學提示”先獨立學習,再合作交流。這樣既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尊重了每個學生的個性思維,又為學生創設了合作平臺,避免了少數優生的意見替代大多數學生的想法,使人人參與、個個都能成為學習的主人提供了保障。在“展示反饋”這一環節,讓學生獨立完成后以小老師的身份走上講臺解決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和解答,讓學生在相互傾聽、解釋、思考、交流、觀點分享和碰撞過程中,習得知識、形成能力。這樣不僅及時了解到學生學習的情況,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后繼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自由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大膽嘗試、探索,感受數學的趣味和魅力,在既張揚個性,又團結合作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使每個學生都有“我的學習我做主”的主人翁意識。
孔明鎖,也叫八卦鎖、魯班鎖,是中國古代傳統的土木建筑固定結合器,它起源于中國古代建筑中首創的榫卯結構。相傳是三國時期諸葛孔明根據魯班的發明,結合八卦玄學的原理發明的一種玩具,曾廣泛流傳于民間。民間還有“別悶棍”“六子聯方”“莫奈何”“難人木”等叫法。不用釘子和繩子,完全靠自身結構的連接支撐,就像一張紙對折一下就能夠立得起來,展現了一種看似簡單,卻凝結著不平凡的智慧。通過開設這一拓展活動課,旨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開啟智力。通過動手玩玩具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數學的條理、嚴謹、干脆令孩子們著迷,游戲的趣味、新奇、刺激令孩子們向往。同時,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對顏色和形狀的觀察能力非常好。這樣的興趣和優勢,為學生對開展孔明鎖的探究打下了基礎。益智活動“孔明鎖”的操作過程:準備好學具孔明鎖,小組為單位,交流任務分工。教師說明活動要求和評價方法。交流課前搜集的關于孔明鎖起源的資料,了解孔明鎖的歷史意義。激發學生活動興趣。接著觀察孔明鎖的部件,對其凹槽進行分析。嘗試孔明鎖的拆分方法,并且記錄所存在的困難。觀看孔明鎖圖組,集體學習孔明鎖的拆分方法。接下來以小組為單位,嘗試練習組裝孔明鎖。對于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個別輔導,演示操作,讓學生記錄觀察,并嘗試著按步驟來拆分孔明鎖。在此基礎上,學習拆分孔明鎖的方法,并且能準確熟練記住拆分孔明鎖的步驟。分小組展示孔明鎖的拆分和組裝方法。對存在困難或者步驟不熟練的同學,發揚生生輔導,或者單獨給與指導。等學生能熟練操作之后,再利用網絡資料,觀看了解孔明鎖的多種創意玩法。學生探索嘗試不同的孔明鎖的玩法,并將自己所發現的步驟在小組內交流。集體展示學生對孔明鎖的探究方法。總之,教師在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階段,都要以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因材施教,注重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發展每一位學生的個性。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教育根本目的。教育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就要熱愛生命,關愛生命,敬畏生命。教育的真諦,絕不應是捧上一張令人滿意的成績單,而應是捧出一個個鮮明而富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應是追求每個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