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磊
摘要:由于計算機教學活動在實際教學當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同時在當前課程教學當中,學生在其中發揮著主體性作用。但是目前很多中職院校在計算機教學方面仍舊沿用舊式的教學模式,學生掌握能力不足導致計算機教學質量下降。本文就當前中職院校計算機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結合當前我國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創新教育在我國計算機教學運用中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中職;計算機;創新;建議
一、中職計算機教學存在問題
(一)教學方法創新性不夠
計算機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在其中發揮著較強的主動性,但是,目前很多中職院校的學生學習計算機學科的時候,仍舊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都是只顧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被動的聽,嚴重影響了計算機課堂教學的質量,有相當部分的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落后,阻礙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使得學生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部分學生對計算機教學產生厭倦情緒,同時,中職院校的學生基礎較差,最初招生的時候,對學生的文化素質要求較低,因此對于計算機教學方面,很多學生的計算能力不足,導致操作理解能力不強,很多學生在學習方面存在困難。
(二)學校對計算機教學重視不夠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種植教學觀念發生了進一步變化,為實現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教師和學生也努力做出成績,但是仍舊有部分教師和學生過于重視考試成績,簡單的把計算機課程作為副科對待,教師對計算機課程也缺乏足夠的重視,認為計算機課程學習沒用,導致計算機課程很容易被其他學科的課程所占,同時,計算機課程的考核體制機制不夠健全,無法整體全面的反映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體現學生的真實水平,限制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三)計算機教學內容稍顯落后
當前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很多中職院校的計算機教學需要結合社會實際調整自身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但是仍有部分教師不能跟上時代的節奏,導致教學內容十分落后,嚴重影響了實際的教學質量。一方面是受到計算機學科自身教學水平的限制,當前很多院校采用的計算機教材不具備針對性,教學方式也較為單一落后;其次,相當部分的中職院校無法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專業設置,教學內容缺乏突破和創新,不能很好的適應當前時代的發展需求,教材和教學內容不具針對性,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二、中職計算機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具體建議
(一)在創新教學模式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首先,中職院校的教育創新需要不斷將人才培養引入到教學活動當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計算機學習的習慣,在教學過程當中需要針對性進行教育,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創新計算機教學方法,注重計算機的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教學特色,合理設置教學內容,進一步創新計算機教學方式。同時,在開展創新活動的過程當中,需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提升中職院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高度重視計算機教學
在開展現代化教育的時候,需要明確辦學目標、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等多方面的內容,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理念,高度重視評價體制機制的發展,確保教育的公平性,并激勵學生發展自身的技能優勢。由于計算機課程較為復雜,實際操作較為繁瑣,學生想要掌握現代化的計算機技術,需要熟練掌握相關知識,進而進一步促進中職院校的計算機教學,加強對計算機學科的重視度,優化教學投資力度,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效提升計算機教學質量。
(三)建立健全教學管理體系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需要給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因此,培養計算機學科的學生需要以就業為導向,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在實踐中不斷進行創新,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在中職院校改善評價基礎的過程當中,貫徹落實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標,規范中職院校教學工作的機制,將學生的就業看做教學評價的重要指標,掌握當前學生就業的現狀,進而滿足高校學生教育的發展需求。
(四)及時更新計算機教學內容
計算機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計算機專業的知識發展和更新較快,教材當中編制的內容有限,因此,如果在實際教學當中只關注課本的內容,并不能夠很好的滿足實際需求,很多中職院校的學生來自落后地區,受到的教育有限,因此對計算機知識較為缺乏,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開展創新教學需要更新計算機教學內容,提高教學創新意識,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結
綜上所述,中職院校的改革力度不斷深入,對當前計算機教學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在中職院校的計算機教學中引入創新機制,已經成為當前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實施創新思維,是中職院校計算機發展的前景,因此,只有通過大力發展創新,引入創新性教育,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開展學習活動,較快的適應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職計算機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分析[J]. 李啟福. 現代企業教育. 2012(17)
[2]網絡環境下中職計算機教學的思考[J]. 張子勝. 中國校外教育. 2009(S5)
[3]基于“工作過程”的探究式中職計算機教學法研究[J]. 譚建里. 光盤技術.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