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鳳羽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新課改的理念就像強勁的東風,吹遍了校園,喚醒了老師和學生。新課改,讓課堂充滿了激情和活力;新課改,讓數學課堂更精彩。然而,反思我們的一些課堂教學,卻不難發現,貌似實施了新課標,其實沒有實效性,看似熱鬧的課堂場景,卻存在著無效的教學方式。那么,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
一、教學中詮釋、運用新課程理念
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指數學教學的總的指導思想,先進的教學理念都來自成功的教學實踐:理念指導實踐,實踐孕育理念。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沒有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指導其教學實踐,又怎么能設計出一堂好課?如果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缺乏濃厚的學習興趣,其學習潛力得不到發揮,又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對新課程理念的詮釋、運用。
關于新課程理念,首先,小學階段數學課程核心的目標是通過數學學習,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其次,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它不僅要考慮數學本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它強調:數學學習的活動性本質就是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再創造”過程,構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教學。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播者轉向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再次,“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等活動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
二、將科學性和新穎性融入課堂教學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我們知道數學不僅僅是一個認識過程,它更是一種情感過程。對于這種情感教學我們要注意的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培養學生的興趣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給學生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如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等讓教師授課的內容變得新穎、有趣。比如在教學統計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水果雨”的場景——讓不是同一類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現在屏幕上。等學生觀察以后教師可以提問:“出現了哪幾種水果?各出現了幾個?你能記住嗎?誰有好的方法來幫助大家記清楚?”這樣就很順利、迅速的引入了統計的內容。一方面教學內容更形象直觀了,另一方面學生也會覺得課堂更富有情趣,從而讓他們感到有學習的積極性。這種活躍的課堂氣氛無疑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其次,注重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師生情感交流的加強。教師在課堂上面帶笑容,其歡樂的情緒會感染學生,給學生一種親切感,是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以真誠的笑容面對每一個孩子,是師生情感得以交流,讓每一個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態參與教師組織的課堂學習之中。對于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教師也應多多給予鼓勵,使他們有信心學得好。經常給予學生贊揚,發現他們思維的“閃光點”也能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
(二)巧設問題的情景,科學引導
在教學新知識前,教師應有意創設生動、愉悅的意境,揭示知識間的聯系,從而提高課堂效果。在創設情境上,教師可以把故事、游戲引入課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前,可安排這樣的情境:“小紅、小云兩人吃一個蛋糕,每個人吃多少呢?該如何表示呢?”學生們會感到很有趣。于是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引出教學內容。
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將數學問題還原為生活中常見的、能理解和接受的問題,也就是說,將數學“生活化”。這樣,學生不僅能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也能把數學學習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三)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動手實踐
數學教學要取得好的課堂效率,必須要引導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活動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在此,我們特別強調會應用,會解決實際問題。因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將所學知識消化、貫通;通過實踐,學生在“觸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比如在教學而年級下冊觀察物體這一單元的鏡面對稱的特點是,可以讓學生自帶一面小鏡子。首先讓學生照一照身邊的物體、數字、人在鏡子里的成像,這時會有學生發現,“鏡子里的數字倒了。”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疑問繼續追問:“怎么倒了?是上下倒了還是左右倒了?”這樣一步一步的引導就可以讓學生很容易了解鏡面對稱的特點。其次,讓學生在課后看鏡子里的數字或時間,運用兩次鏡子的成像將原像還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個體的發展和合作精神的培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相互討論,能激活思維從而使學生個體的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達到自我創造、發展、完善,促進同伴創造、發展、完善,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要重視讓不善言談的學生打開話匣子。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給那些平時不善言談的學生留有獨立思考、大膽發言的時間與空間。如:在提出問題后,先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之后再參與討論。這樣既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又能保證每位學生都有表達自己看法的機會。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條件。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必須依賴與他人的交往和合作;與他人交往是一件愉快的事,每一個人都是我的學習合作者。
(二)培養學生學會傾聽的習慣。
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認真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使學生意識到傾聽別人發言,既是一種文明禮貌的行為,也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從別人的發言中會得到很多啟發,獲得更多的知識、方法。養成一人發言,組內其他成員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參與到小組學習中去,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例如,一人發言后讓另外一人重復;給別人的發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讓學生學會追問“你是怎樣想的?”、“為什么”、“這種思路可行嗎”來關注學生間的人際交流、觀點交鋒及智慧的碰撞,為不斷強化傾聽意識提供良好環境。
(三)培養學生熟練掌握合作技能
合作時需要教師事先作好安排,講清合作規則,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如何表達自己的見解,如何糾正他人的錯誤,如何汲取他人的長處,如何歸納眾人的意見等。因此,可在小組合作前這樣規定: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記下來,再由小組長安排,各個成員各自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后討論,形成集體的意見后由記錄員將其整理出來。這樣,每個人都有了思考的機會和時間。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精心設計活動化教學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參與學生學習活動,并在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動中正確指導,適時點撥,采用小組合作方式,同時運用激勵性評價,以滿足學生學習成功的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