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占軍
摘要:竹笛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民族樂器之一,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由于其構造簡單,明亮圓潤的音色與豐富的演奏技巧,頗具獨特的藝術表現力,深受人們的喜愛。唐宋元以來隨著戲劇的發展,竹笛被廣泛運用到各地方劇種之中,承擔主奏或領奏的角色。20世紀中國竹笛藝術多元化的發展,使中國竹笛徹底結束了數千年來扮演單一伴奏角色的歷史,完全以主角的神采登上了國內樂壇,并已風靡世界各地的舞臺,成為世界人民共同喜愛的極具藝術魅力的中國民族獨奏樂器之一。
關鍵詞:竹笛;起源;發展
一、竹笛的發聲原理及特點
竹笛是靠空氣柱的劈開振動來發音的一種吹管樂器。竹笛發音是靠演奏者將肺腔的氣體通過呼吸道,再經口風控制,形成一束集中的、有一定壓強的氣柱,亦即“口風”,從“風門”射向竹笛吹孔前沿的邊棱,被劈開振動來實現的。演奏者呼出氣流的粗細、快慢以及氣流與竹笛吹孔的角度直接影響笛腔內空氣柱長短粗細的變化,直接影響竹笛發音的音度變化。可見,掌握了竹笛的發聲原理就基本找到了對竹笛演奏的音準把握。竹笛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股哨”,經過長期的演變發展為現在的竹笛。竹笛多年來以其“穿云裂石”之音和悠遠的神韻,一直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但竹笛在很長的時期中一直處于伴奏樂器的地位,直到解放后,竹笛大師馮子存首次將獨奏曲《放風箏》《喜相逢》通過舞臺展現給全國觀眾,轟動全國。從此后,竹笛改變了伴奏樂器的地位,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音樂舞臺。
二、竹笛的起源
有關中國竹笛起源問題在學術界始終存在著爭議,就目前學術界來講有三種見解。一是《周禮》記載起源于西周。二是起源于戰國時期。三是起源于西漢時的西域(今新疆及中亞一帶)。呂氏春秋》中就記載有:“黃帝命伶倫伐昆侖之竹為笛”。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的學生宋玉的《笛賦》也是一手重要文獻資料,同時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兩件橫吹竹笛,更進一步的為宋玉《笛賦》中所記載的竹笛提供了真實性的可依根據的實物資料。尤其在唐宋的詩篇里,更不難發現贊揚竹笛藝術的生動詠述:“玉笛迎春風,明月聽琴韻。”“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宋元以來,隨著戲劇的發展竹笛被廣泛運用到各個地方劇種中,承擔主奏或領奏的角色。現今更多的學者認為笛子為古時西域之樂器,西漢時流入中土。在解放以前它并沒有發展成為一門獨奏器樂藝術,竹笛藝術魅力的真正挖掘和展現,還是近50年的事情。
三、竹笛表演藝術的發展
第一階段,1949―1956年,竹笛音樂從民間到專業。這是我國竹笛獨奏音樂的開始階段。1953年,在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觀摩大會上,馮子存用竹笛演奏了《喜相逢》和《黃鶯亮翅》兩首曲子,獲得極大成功,竹笛作為民間器樂第一次以獨奏的藝術形式被搬上演出舞臺,它標志著竹笛音樂作為獨立器樂形式的開始。此后在馮子存、劉管樂的影響下,出現了一批以馮子存、劉管樂、王鐵錘、陸春齡、趙松庭、劉森、黃尚元、孔建華、胡結續等人為代表的竹笛音樂的開拓者,他們使竹笛由一種伴奏樂器變為獨奏樂器,由幕后走上舞臺,由民間走向專業。同時,各地音樂學院、藝校相繼將竹笛作為主要器樂之一納入專業教學。
第二階段,1956―1979年,竹笛音樂的繁榮與發展。1958年以劉森的《牧笛》為標志,竹笛音樂在繁榮的同時開始進入發展階段,以趙松庭《早晨》的創作為標志,是我國竹笛音樂的大發展階段。可以說《早晨》的創作揭開了我國竹笛獨奏音樂的創作史,它開始了我國竹笛音樂由單純地演奏民間音樂轉化為演奏創作音樂的階段。它吸收了北派笛子中歷、滑、吐、垛和飛指顫音等演奏技法,打破了南北不相融的局面,借鑒了嗩吶的循環換氣技巧,半音的出現等突破了之前笛曲的創作手法和笛子演奏風格的單一性。和它以前的民間竹笛獨奏曲相比,不論是在音樂形象、節奏節拍、強弱對比等方面,都有極大的創新。上世紀60、70年代,以簡廣易的《牧民新歌》、魏顯忠的《揚鞭催馬運糧忙》為標志,竹笛音樂明顯脫離地方戲曲音樂影響開始形成獨立的音樂藝術風格。簡廣易的《流浪者之歌》《波爾卡》等作品,對竹笛在“純音樂”意義上的音域、調性、半音等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四、竹笛演奏形式的發展
50年代結束了竹笛伴奏地位的生涯,使之獨自傲然于世界舞臺,時代在發展竹笛的演奏形式也多種多樣。在不斷的發展歷程中音樂工作者、竹笛演奏者,努力探索、刻苦鉆研,使竹笛的演奏形式發展得更加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表演形式,主要形式有:1、重奏:有二重奏、三重奏,代表曲目有《頂嘴》、《婆媳倆》;2、協奏:與其它樂器的演奏相互協作,共同演奏,代表曲目:《D大調長笛協奏曲》;3、合奏:與弦樂器打擊樂器的演奏融為一體共同演奏,代表曲目《第四交響樂》。
五、南北兩大流派不同獨奏藝術風格的形成與發展
20世紀中葉,中國竹笛獨奏藝術發展迅猛,形成了不同的演奏技巧、演奏風格、演奏作品,以及使用不同的中國竹笛形制的南北兩大流派。北派笛風注重剛勁、強烈,氣息講究丹田要有爆發力,常用吐音、花舌、垛音、歷音、抹音等技巧豐富樂曲,代表作品《喜相逢》等。南派笛風講究典雅、華麗,常用顫、疊、贈、打等手指技法潤飾旋律,代表作品《鷓鴣飛》等。竹笛的流派除北派、南派外,得到世人承認的還有劉森派(簡稱劉派),趙松庭先生創立的浙派,俞遜發先生創立的俞派。中國竹笛南方流派,即以趙松庭、陸春齡為代表的中國南方竹笛演奏家,以演奏“曲笛”為主,善于對氣息進行巧妙控制,以及運用手指演奏技巧中的“顫”、“疊”、“增”、“打”等,將江南民間絲竹音樂、江浙一帶地方戲曲音樂,和南方諸多民歌等加工、創編為中國竹笛獨奏曲;其演奏風格委婉、秀麗,形成了中國竹笛南方流派獨特的演奏藝術風格與群體演奏模式。中國竹笛北方流派,即以馮子存、劉管樂為代表的中國北方竹笛演奏家,以演奏”梆笛”為主,熟練運用氣息的緩急變化,以及運用“吐”、“滑”、“垛”、“花”、“抹”等演奏技巧,將內蒙、山西梆子、二人臺等民間音樂和地方戲曲加工、創編為中國竹笛獨奏曲;其演奏風格剛勁、豪放,形成了中國竹笛北方流派獨特的演奏藝術風格與群體演奏模式。中國竹笛南北兩大流派的形成及其發展,將中國竹笛獨奏藝術全面推向了高峰,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維良.竹笛藝術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2]韓志友.論南北派竹笛演奏風格與技法[J].中國音樂,2013(10)
[3]郝乃鳳.淺析中國竹笛演奏流派及其文化特色[J].黃河之聲,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