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言》是明嘉靖時期名儒鄭曉最后的一部筆記著作,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獻,為研究明代前期社會狀況提供了豐富且詳實的資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現就所知所見,將《今言》傳世版本情況加以簡要梳理,以期對《今言》版本研究有所助益。
關鍵詞:《今言》;版本;收藏情況
一、鄭曉與《今言》
鄭曉(1499-1566),字窒甫,浙西海鹽名儒,嘉靖時期最為博學的學者之一,曾先后出任兵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要職,精通本朝典籍,其子鄭履淳評價說“每談昭代,明證周悉,鑿鑿示掌,若燭照數記而龜卜無滅者”。鄭曉一生著述甚富,有《古言》《古言類編》《今言》《今言類編》《鄭端簡公奏議》《鄭端簡公文集》及《吾學編》《吾學編余》《學古鎖言》傳世。
《今言》是鄭曉撰寫的最后一部筆記小說,記錄了明代前期社會的狀況,內容豐富,是一部價值頗高的史料筆記。但遺憾的是,該書自問世以來,很少有人關注。雖有王雄的《〈今言〉標點疑誤證正》,訂正了1997年中華書局再版標點本《今言》在點校上的疑誤,但少有學者對《今言》的學術價值進行深入探討。近幾年,先后有楊巧娣的《鄭曉與〈今言〉》和李慶勇的《鄭曉〈今言〉探析》兩部碩士論文,前者重點論述了鄭曉其人及其著作《今言》的史學價值,其中稍有涉及《今言》的版本及流傳情況;后者重在探析《今言》的編撰特點,進而挖掘《今言》的史學價值。這兩篇碩士論文填補了長久以來《今言》研究的空白,但研究中仍存在諸多不足,如對《今言》版本的流傳情況缺乏全面深入的考察。而《今言》的版本及其流傳情況恰恰是《今言》研究及進一步探討其史學價值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本文就所知所見,將《今言》的傳世版本及其收藏情況進行梳理,以期為進一步開展《今言》版本研究有所助益。
二、《今言》版本概況
《今言》初刻于明嘉靖四十五年。此書的史料價值頗高,向為明史研究者所重視,但關于《今言》的版本流傳向來少有全面梳理。這里就所知所見,將傳世《今言》版本的刊刻和典藏情況系統疏理如表1。
由表1可知,傳世《今言》有兩組不同的類別。一組名《今言》,但卷數不同,分別有四卷、一卷;另一組名《鄭端簡公今言類編》或《今言類編》(以下均稱《今言類編》),亦有兩種不同卷數的本子傳世,分別為六卷本和二卷本。關于兩組不同類別《今言》及同組卷數不同的《今言》之間存在何種差別與聯系,經查檢諸家著錄并仔細爬梳對比原文,整理如下。
1.《今言》一卷本與《今言》四卷本的關系
按照清人周中孚《鄭堂讀書記補逸》卷九的說法,“《四庫全書存目》作《今言》四卷,《明史·藝文志》同,蓋原本也?!独m說郛》中,節錄原書一卷?!笨梢?,最初的《今言》應是四卷本,之所以有《今言》一卷本的出現,是因為明人陶珽在雜抄明人說部作品,增輯《說郛》為《續說郛》時,對四卷本《今言》加以節錄,另編為一卷。
2.《今言》與《今言類編》的區別
清人周中孚《鄭堂讀書記補逸》卷九就六卷本《今言類編》曾有著錄,內言:
《今言類編》六卷,明鄭曉撰。仕履見經部書類?!端膸烊珪婺俊纷鳌督裱浴匪木?,《明史·藝文志》同,蓋原本也。窒甫嘗撰《吾學編》一書,記載時事,此編又補其未備,皆據所見聞而條記之。薛氏三省序,稱凡三百四十四條,憲言十四,世言十二,事言、品言十三,證言、術言十一。此本為明人析作六卷,分統系、經國、建官、經武、右文、人物六類,類各有子目。改題曰《今言類編》,非其原本矣?!独m說郛》中,節錄原書一卷。
可見,《今言類編》即是將《今言》原本雜亂無章的順序,按內容重新分類編排。按內容編排的優點在于,關于同一件事的記載編排在一起,使事件更加清晰、一目了然,有紀事本末的性質,更有助于《今言》研究者快速查找史料。而《今言類編》二卷本則是從六卷本《今言類編》中摘錄的第三卷、第四卷。
三、結語
版本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如今日臻完善。版本之學的意義正是幫助讀者優化選擇所需版本。
本篇文章重點通過爬梳古今官私目錄,收集了《今言》的傳世版本及館藏概況,并從版本對比中得出不同版本的特點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僅為《今言》版本學研究奠定了夯實基礎,為進一步研究《今言》的版本提供有益線索,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為《今言》史學研究者提供了詳實的版本信息。
注:① 表中收藏單位一欄中,凡館藏地點后標記“(×)”者,表示館藏為殘卷。
參考文獻:
[1](明)鄭曉.今言[o].明嘉靖四十五年刻朱墨套印本,天津師范大學圖書館
[2](明)鄭曉撰,樊維城輯.鄭端簡公今言類編[o].明天啟三年刻《鹽邑志林》本,天津師范大學圖書館
[3](明)鄭曉撰,李致忠點校.今言[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明)鄭履淳.四庫全書存目叢書[M].濟南:齊魯書社,1996
[5]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委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李慶勇.鄭曉《今言》探析[D].河南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王軍紅,女,河南,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