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要:縣級新聞媒體要通過為政府與群眾搭建起溝通橋梁等具體措施,主動承擔起它所應有的社會職責,充分發揮出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關鍵詞:社會職責;溝通橋梁;“戰斗員”;連心橋
當前,新疆正處于“三期疊加”的特殊歷史階段(暴力恐怖活動的活躍期、反分裂斗爭的激烈期、干預治療陣痛期)。“三期疊加”的特殊形勢決定了要深刻認識新疆反分裂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尖銳性,面對這一特殊的歷史階段,縣級新聞媒體怎樣發揮輿論引導作用是一次嚴峻考驗。
縣級新聞媒體主要是廣播、電視和公眾微信平臺,在當地也有很多忠實的“粉絲”。這就成為我們在“三期疊加”的特殊歷史階段發揮輿論引導和發聲亮劍作用的群眾基礎。
縣級廣播電視臺作為最貼近人民群眾的黨和國家的“喉舌”,要充分發揮好輿論引導作用,通過主動為政府與群眾搭建起溝通橋梁;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主動報道好突發新聞、民眾投訴新聞;大力度培養新聞人才等各種途徑,不斷提升民生新聞質量,并成為黨群和諧的“連心橋”,成為黨委、政府放心、人民群眾滿意的基層媒體。
一、當好“傳話筒”,為政府與群眾搭建起溝通橋梁
媒體要發揮好維護社會穩定作用,首先要明確自身的社會定位,把握好輿論導向。群眾訴求渠道不暢通,矛盾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就容易產生不穩定因素。如果從社會學的角度講,許多群體性事件,也是轉型社會民眾利益表達的一個渠道或者方式,如果政府過分壓制,反而會積累更多的負面能量,從而將社會關系,社會矛盾復雜化,容易發生過激的社會行為,“和諧、平安”的社會環境無話可談。這說明,民眾的情緒如果不能通過媒體正常表達,就會以其他極端的方式表達,其結果將對穩定構成更大的挑戰。由此可見,黨的方針政策能否有效、準確地傳達給群眾;百姓呼聲能否有效傳遞到黨委、政府,都關系到社會的穩定發展。縣級廣播電視臺的受眾大都是基層群眾,因此,縣級廣播電視臺要當好“傳話筒”的角色,既傳達好黨委、政府的方針政策,也要關注百姓,傳遞百姓呼聲,為政府與群眾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達到化解社會不穩定因素的目的。作為縣級廣播電視臺,要樹立節目的本位觀念,通過節目介入社會,為受眾解疑釋惑,為社會排憂解難。而縣級廣播電視臺普遍存在一種舊觀念:縣級臺只辦時政新聞,不適合辦專題新聞,或者受條件限制很難辦出高水平的專題新聞。因此,要搭建黨群“連心橋”,發揮縣級廣播電視臺在維護社會穩定和諧作用,首先就要破除縣級廣播電視臺辦專題節目難的舊思想,以思想觀念的更新引領專題節目的發展,以專題節目的發展有效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從而達到維護社會穩定的目的。
二、搭建“連心橋”,促進各族人民大團結
一段時間,我們及時制作“民族團結一家親”專題節目,先后推出一大批各族群眾中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的典型人物事跡。
焉耆縣公安局交警大隊副大隊長阿依先木古麗·依米提2006年春天在一次執法過程中,了解到漢族貧困戶孫建峰的情況,從此以后,就結下了不解之緣,一民一漢,兩個原本素昧平生的家庭像親戚一樣,譜寫出一曲盛夏般溫暖的和諧之歌。
我們瞄準這個民族團結的重大典型,進行深入扎實的采訪,進行專題報道,通過她的事跡,充分證明暴力恐怖犯罪與民族無關,哪個民族都有好人也有壞人,增強民族團結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結果,民族團結是社會和諧的扎實基礎。
深入采訪調查,客觀分析報道。接地氣,有人情味,專題播出后,在各族群眾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起到了良好的輿論引導作用。同時,焉耆廣播電視臺還充分借力網絡,開通網站、微博、微信,接受群眾報料,使當地節目影響力不斷擴大,有力提升了群眾的信賴度。
三、當好“戰斗員”,主動出擊化解社會緊張心理
迅速出擊,正確處理突發新聞。焉耆縣廣播電視臺針對社會上傳播的各種謠言,一方面采取正面輿論引導,另一方面,記者深入到各族群眾中、社區、居委會、清真寺等人群比較集中的地方和場所采集各方面的視頻,制作節目教育群眾不傳謠,不信謠,反映社會和諧面貌,報道各族群眾聲討暴力恐怖犯罪的行徑,學法、講法、用法的意識。特別是在交通要道安全檢查站進行采訪,及時報道從中央到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各級黨政全力以赴抓維穩,暴力恐怖犯罪分子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由于我們主動出擊,每天都能及時采訪報道來自維穩第一線的鮮活的當地新聞,有效化解社會緊張心理。
四、打好“預防針”,提高各族群眾免疫力
縣級廣播電視臺能否發揮好維護社會穩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媒體政治敏銳作用是否發揮好。2017年7月2日,天山網訊報道:《新疆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有關部門查處十起傳播違法信息典型案例》,焉耆縣廣播電視臺領導敏感地意識到,被查處的十起傳播違法信息典型案例在新疆應當說不是個例,有些人是帶有目的性的私藏恐怖影像音視頻,有些可能是好奇而私存,焉耆回族自治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難免也有人會私存一些不法影像,為此決定在焉耆電視臺以文字和聲音進行了播報。奉勸“凡持有上述文字、圖片、音視頻的,須立即自行刪除、銷毀,個人無法刪除、銷毀的,可交當地公安機關協助處理。”
消息播報后,得到縣委領導和宣傳部的充分肯定和表揚。許多干部群眾也反映,有些人不讀書,不看報,地方電視臺這么一播報,有些家里的老人就詢問孩子們:“你們整天玩電腦和手機呢,有沒有電視上說的不許看的東西,有了就趕緊刪除,別惹亂子。”
五、當好“學習員”,培養人才增強新聞源動力
我們要注重培養社會責任感,記者首先是要熟悉現實生活、了解實際情況,掌握豐富的歷史資料,并注意研究、分析。記者接觸社會范圍廣泛,涉及領域多,了解各個方面的情況。掌握、積累的情況越多,思路就越廣,觸類旁通、選擇、比較的天地就越大,新聞敏感就越強。
縣級廣播電視臺要對新聞采編人員進行科學合理的指導、培訓,變“辦公室寫作”模式為現場采寫稿件,加大實踐力度,不斷提高新聞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同時,要借每年新聞參評的契機,激發記者深入基層關注社會熱點的主動性。今年,自治區教育系統廣泛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暨“三進兩聯一交友”活動。廣播電視臺記者深入縣域各中小學進行采訪報道,新聞播出后,在當地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得到上級的肯定。通過宣傳推廣,社會各界認為開展“兩項活動”是實現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確定的新疆工作總目標的重大舉措,是強化全員育人,深化學生日常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徑,是各族干部教師深入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直接體現,是做好教育系統民族團結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從娃娃抓起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帶著責任,帶著使命,記者深入班級,深入宿舍,深入食堂,多角度、多層面、多方位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和他們的愿望心聲,進一步密切與各族學生和家長的血肉聯系,進一步增進各族師生的深厚感情,成為各族學生的貼心人,使他們切身感受到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偉大祖國好、民族團結好,把各族學生、家長緊密團結在黨和政府周圍,吸引在關注當地新聞上來,進一步擴大宣傳教育面,起到了良好的宣傳引導作用。
總之,作為縣級廣播電視臺,必須從更高起點、更高層次上提升當地新聞質量,發揮好政府與群眾之間的“傳聲筒”作用,方能更好搭建好黨群“連心橋”,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贏取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