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
十年前,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地震——“5·12”汶川地震讓很多地區瞬間成為一片廢墟,許多人的命運由此改變。十年間,震區山河重整,滄桑巨變,為此,我刊特在2018第5期封面報道策劃了“‘5·12’地震十周年祭”。而絲路大講堂圍繞優化營商環境這一主題,從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專家學者的建議、企業家的實際感受三方面來探討優化營商環境下的陜西行動。另外,伴隨著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的開幕,“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論壇”也順利召開,論壇就部分與會專家的精彩發言整理成文,其中不乏對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創新的有益建議。針對鄉村振興的人才困局,我們有了這一期的特別策劃,當中的三篇都是就如何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展開,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

10年前,那場8.0級地震,奪去近7萬同胞的生命……10年過去了,當初那個手舉“長大我當空降兵”的男孩,如今已成為黃繼光班班長;“敬禮娃娃”已長成翩翩少年;“奇跡男孩”從被救者變成了救人者…回首十年,四川省汶川、北川、青川、茂縣等遭受重創的縣域,在對口援建和自身努力中,實現了基礎重建、經濟重振、社會重整,中國共產黨帶領著中國人民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壯歌,創造了一個個攻堅克難的奇跡。

“水之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自古至今,營商環境一直是重要的經濟發展基礎。企業之成長,創新創業之活躍,都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作為一個初期創業者,良好的營商環境不僅對于企業的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更重要的是給予了創業者信心與安全感。總而言之,在我眼里,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要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誠實守信、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和發展空間,讓投資者感到創業安全,去職能部門辦事效率高,合法權益有保障,投資有回報。

上一期雜志里,讀到高建群老師的《我的饑餓記憶》,引發我諸多感想,我們是未曾經歷過缺衣少糧的一代人,物質的匱乏令上一代人對饑餓的恐懼記憶猶新,但同時也鑄就了他們堅韌不拔、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在文字中還原那個年代的景象,我們在閱讀中體味那只言片語背后的重大意義,是我們這代人需要擔當的責任,也是時刻提醒我們珍惜的一劑良藥。正如作者所說,“吃飯問題的解決,是中國人最值得彈冠相慶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