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張義學
5月4日,陜西省人民政府發布了彬縣改為縣級彬州市的消息。這是關中平原城市群規劃出臺后,陜西省增設的第一個縣級市,一下子把公眾的眼球吸引到渭河以北。這片沉寂多年的熱土,星羅棋布著十多個縣、市,將在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藍圖中如何轉型發展呢?
從渭南市韓城、合陽、澄城、白水、蒲城同緯度向西,經銅川市耀州區、王益區到咸陽市彬州、旬邑、長武,是傳統上的渭北旱塬地帶,農業經濟與毗鄰的關中平原差距甚遠。這片土地下,卻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被稱為渭北“黑腰帶”,也被譽為陜西的“能源建材基地”。
作為能源時代的“主角”,渭北煤炭為陜西經濟的發展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銅川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煤主沉浮”。1958年建市以來,累計生產原煤6億多噸、水泥1億多噸,為陜西乃至全國的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韓城因煤而興,這個以煤炭、鋼鐵、電力等為主導產業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是陜西多年的經濟十強縣之一,工業產值一度占到全市GDP的90%以上。彬州也是一個以煤炭產業為龍頭的資源大市,能源經濟一度占地方財政收入的80%以上,近年來也躋身陜西十強縣行列。60多年的煤炭資源開發中,這片厚土逐步孕育了銅川礦務局、韓城礦務局,澄合礦務局、蒲白礦務局、彬長礦務局……等一系列煤炭開發企業,占據陜西能源礦山半壁江山。如今,這些煤炭企業已經成為陜西煤業化工集團的重要成員,是陜西能源產業的重要支柱,陜西工業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作為西部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渭北“黑腰帶”長期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煤炭和以煤為主要原料的工業品,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特別是在上世紀70-90年代的30多年中,渭北“黑腰帶”是陜西能源礦山產業的頂梁柱,是一條金光燦燦的“金腰帶”。半個多世紀以來,渭北煤炭的過度開采導致礦產資源枯竭,曾經的粗放式開采和劣質煤的不合理使用也逐漸給白水、合陽、澄城等渭北各地帶來土地資源破壞、水資源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尤其對自然環境來說,人們說起渭北已經沒有“金腰帶”的喜悅和自豪,“黑腰帶”更成為空氣污染的代名詞。
渭北各縣長期依賴“挖煤賣資源、挖石頭燒水泥”,生產方式簡單粗放,造成了許多難以破解的困難和問題。渭北“黑腰帶”上一些縣、市已經出現資源枯竭、后續發展乏力等諸多問題,銅川曾成為陜西省第一個礦竭城衰的城市。因此,渭北“黑腰帶”地區經濟的轉型升級已經迫在眉睫。
先說因煤而興的銅川市,自1958年建市以來,便被賦予了“煤城”的稱謂。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重要節點城市,銅川從1997年就開始要洗掉“煤城”標簽,選址另建“銅川新區”,開拓轉型發展的空間。隨后又確立了建設經濟強、文化興、生態美的全國知名休閑養生城市的發展目標。通過行政搬遷和產業轉移、提升,努力把夾在山溝中的城市人口遷移到關中平原的“新區”。
2003年,銅川市著手提升壯大鋁業、煤炭、水泥、陶瓷、果業五大傳統產業,積極培育發展電力、裝備制造、食品、醫藥、旅游五大新興產業,加快新區開發建設和老市區改造提升,破解環境污染治理、沉陷區滑塌區群眾整體搬遷、水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等難題,使銅川走上了轉型發展的新道路。產業轉型中,銅川將突破口和新的動能放在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循環經濟,依托傳統產業提升改造實現經濟轉型。也就是打通一條從煤到電,從電到電解鋁,從電解鋁到各種航空航天和汽車用鋁、合金鋁產業路子。特別是近年來,全國的鋁和鋁加工業的發展態勢是低端過剩高端缺失,銅川放棄低端市場轉而走上鋁的深加工之路,將鋁產業引向高端發展。銅川計劃打造關中新型的能源、建材、鋁材料基地,再造一個銅川新工業體系。
2011年以來,銅川市以弘揚和傳承藥王孫思邈中醫藥文化為主題,成功舉辦了三屆中國孫思邈中醫藥文化節和首屆海峽兩岸孫思邈中醫藥合作與發展研討會。銅川以文化引領轉型的做法得到了國家發改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部委和陜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
20年過去了,銅川轉型走在了全國67個資源枯竭型城市前列。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郭大為,在任銅川市委書記時提出,銅川轉型發展的核心是產業轉型,產城融合。一個城市必須要有產業來支撐,煤炭、建材、電力、鋁業,是銅川傳統的四大產業,在產業轉型過程中,銅川走出了一條依托傳統工業,依靠科技進步循環化發展的道路。

銅川市耀州區藥王山

宜君旱作梯田
銅川向東,曾是最傳統的渭北金腰帶——白水、蒲城、合陽、澄城縣和韓城,這些縣市也在轉型中發展。韓城市一直是這一區域唯一的“計劃單列市”,地位高于其他四縣。
韓城傳統工業老路是煉焦、發電、冶鐵,市場小、利潤低、風險大。現在,韓城以科技為主導,對煤炭進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可以最多變成80多種煤炭產品,使每噸價值200多元的煤炭,就地增值1600元以上。
從2016年起,韓城以“三年千億產業振興計劃”為引領,積極謀劃實施“四大千億產業集群”“六大百億企業集團”,著力構建“一區多園”產業發展新模式。高端鑄造園、沃特瑪新能源等一批產業轉型項目落戶韓城,騰龍陶瓷二期、遠大工業化建筑集成基地、新能源汽車電池、秦天公路相變材料、16萬噸環己酮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加快推進,寶鋼新能源、禹蕭鋼構一期、維康水素水等8個項目建成投產,產業轉型基礎更加堅實。以能源深加工、深層次開發和多級逐利為特征的循環經濟,不但給韓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強勁的動力,而且讓工業開始擺脫“粗放”,具有了強烈的現代氣息和科技特征。
韓城市圍繞“躋身全國百強、建成區域中心、打造黃河沿岸明珠”的總體目標,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啟動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衛生城市、園林城市和文明城市的“四城聯創”活動,高點謀劃、重點攻堅、全面治理、綜合施策的思路,著力打造“山清水秀地干凈、宜居宜游宜創業”的生態新韓城。
韓城文化資源豐富、古建筑獨具特色,保留下來的唐宋元明清古建筑140多處,元代建筑多達20處,為陜西之最,這些文化資源成為韓城經濟向多元化轉型的又一引擎。2010年韓城與陜文投投資60億元建設“史記韓城·風追司馬”文化景區。司馬遷景區已經是韓城文化旅游的“龍頭”,明清古城景區是韓城文化旅游發展的“核心”,黨家村景區是“黃河西岸旅游新地標”,梁帶村國家遺址公園則是韓城文化旅游的“新寵”。景區建設、城市建設之外,韓城還全面推進縣鄉道路、鎮區街道、村莊庭院等板塊的綠化,達到了“村村有景觀、戶戶有花壇、處處有綠植”的目標。結合韓城歷史、民俗風情等文化元素,美化改造鎮區、村莊和民居,新建鎮區公園16個,村級游園85個。去年全年接待游客839.3萬人次,綜合收入34.4億元,旅游產業成為韓城新的主導產業。
銅川向西,同緯度是旬邑、彬縣和長武,也在發展中嬗變。彬縣是關中城市群的西北門戶,如今新晉縣級市——彬州市。近年來,彬州市圍繞“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的思路,加快高端要素和現代產業集聚發展,打造區域經濟改革開放的新高地。如今,彬州市在關中地區率先建成了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城西輕工業園區和機械裝備制造加工園區建設已初具規模;高端能化工業園區、建材工業園區和食品工業園區等建設正有序推進。彬州市還創新項目建設方式,采取“政企合作”建設渭北礦山裝備制造園區。引進的12戶企業實現當年規劃、當年招商、當年建設、當年投產。
近年來,彬州市把城市建設作為升級發展的大平臺,依托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兩大資源,將彬州市打造成一座文化與生態共融的城市。

華能電廠

秦嶺水泥
2013年7月3日,國家林業局在銅川市耀州區柳林林場設立了秦嶺以北朱鹮野化放飛區,先后放飛62只朱鹮。歷時4個春夏繁殖季,到2017年5月野外繁殖銅川籍朱鹮46只。這說明,銅川的環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6年,銅川市全年收獲了210個優良天,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在陜西省關中五市中排名第二。2017年,銅川造林面積增加了12萬畝,銅川的森林覆蓋率達到46.5%。在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方面,銅川被列為了全國的試點城市,通過持續三年的山水林田湖修復保護工程的實施,銅川不再缺少綠色。
近年來,銅川市由資源依賴型向綠色低碳型轉變,取得了顯著成效。已成功摘得“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宜居生態示范城市”“中國循環經濟十佳綠色發展城市”等多項桂冠。銅川這座昔日“煤城”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正在向休閑養生城市華麗轉身。2017年12月7日,銅川市入選2017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似乎在不經意間,渭北已經發生了嬗變。“黑腰帶”變綠了,退耕還林實施近20年來,使黃土高坡變了顏色。這條“黑腰帶”,正是陜西蘋果的最佳生長地,各縣市引導農民大面積地種植蘋果、酥梨、花椒等經濟作物,春天花滿塬,秋天果飄香。渭北的天變藍了,曾經衛星上拍不到的城市也“露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