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王薇

影視藝術是承載時代精神與人文價值的重要文化樣式。在彩色電視還不發達的日子里,電影是人們為數不多的娛樂活動與精神載體。也是在這一時期,從陜西走出了一批著名的影視人,他們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堅韌不拔的開拓精神,獲得了華語電影的至高榮譽,造就了陜西影視的黃金時代。
在上世紀80年代一度輝煌過后,到了90年代,陜西影視開始衰落沉寂,時代的更迭,人才的流失,體制機制的蛻變,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制約著陜西影視向前發展。隨著彩色電視機的逐漸普及,讓陜西電影在走下坡路的同時電視劇有了蓬勃發展的機會,這一時期,陜西電視劇以其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初步形成了特有的藝術風格,開始得到觀眾的認可。
進入新世紀,陜西省明確提出打造“影視陜軍”品牌的口號,采取有力舉措扶持影視劇創作,陜西影視由此進入復興時期,形成了以陜西廣播電視臺、陜文投集團、西影集團、曲江影視集團等國有影視制作機構為龍頭,一大批非公有制影視企業為主的影視產業生力軍。
2015年至今的三年里,陜西共生產完成電視劇42部1794集、電影155部,涌現出一批體現中國氣派、陜西特色的精品佳作,位居西部第一。
從全國范圍來看,陜西是一個擁有豐富影視文化資源的大省,省內悠久的歷史文化、燦爛的革命文化和鮮明的民俗文化是發展影視產業的天然條件,但一直以來,陜西都很難稱得上是一個影視文化強省。“影視陜軍”的推出,標志著影視文化在陜西的復興,預示著陜西在影視產業上的重新重視,也昭示著陜西正在向影視文化強省邁進。

1958-1989 1990-1999 2000-2014 2015至今
“西影路”是上世紀50年代因西安電影制片廠坐落于此而得名,它是全國唯一以電影單位而命名的城市道路。西影路508號,是原西安電影制片廠、現西部電影集團(以下簡稱“西影”)的所在地。曾代表了華語電影最高成就的西影,是全國第一個在國際A級電影節獲得最高獎項的電影制片單位,迄今總共獲國內外各類獎項300多個,獲得國際獎項的數量全國第一,影片出口量全國第一。
這里走出了吳天明、張藝謀、滕文驥、田壯壯、陳凱歌、顧長衛等一大批著名導演,以及蘆葦、孫毅安、楊爭光等編劇,鞏俐、姜文等演員也是通過西影的作品為人所熟知。上世紀80年代中期,黃建新的《黑炮事件》、張藝謀的《紅高粱》、陳凱歌的《孩子王》、田壯壯的《盜馬賊》等相繼誕生,接連獲得國內外大獎,讓西影廠在全國聲名鵲起。
“中國電影是從西安電影制片廠走向世界的”,這是當時人們對于陜西電影的定位。1985被分配到西影廠的國家一級編劇孫毅安,見證了西影廠的崛起與繁榮。他回憶道,上世紀80年代德語和西班牙語在翻譯“中國電影”時,直接譯為“西安電影”,更有甚者,國內一些影院會把其他廠的片子冒充為西影的來宣傳。那時候各地來西影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幾乎囊括了如今的“第五代”導演。

《紅高粱》拍攝現場

《孩子王》拍攝現場

《老井》 張藝謀 攝影 表演

《盜馬賊》拍攝現場

《黃河謠》 蘆葦編劇 滕文驥導演
西影廠上世紀80年代的繁盛離不開吳天明大刀闊斧的改革。1969年進入西影廠演員劇團工作的吳天明,因為1979年與導演滕文驥聯合執導《生活的顫音》和獨立執導《沒有航標的河流》而引起關注,1983年,他被陜西省委組織部任命為西安電影制片廠廠長。因為吳天明,西影廠成為全國首個“廠長責任制”的電影廠,并逐漸形成開明、開放的管理制度和制片制度。在人才培養建設上,吳天明打破了論資排輩的用人機制,給予公平發揮能力的機會。
吳天明和張藝謀于1985年在北京認識,他不僅讓當時編制還在廣西電影制片廠的張藝謀在自己導演的《老井》中擔任主角,還讓張藝謀來西影廠獨立執導《紅高粱》。西影廠的一位老職工講述,當時編制在廣西的張藝謀只能住在西安籍的妻子肖華(后來離婚)家,吳天明不僅把肖華招進西影圖書館,還分給他們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這在當時是特事特辦”。
提起吳天明,孫毅安無比振奮,“在他的影響下,當時的西影廠有一種敢想敢干,不怕苦,甚至不怕死的精神。吳天明讓我這樣一個剛走出校門的小伙子,用最短的時間進入了西影的主流創作隊伍,我以后的創作,都得益于他的不拘一格和識人善用”。他更提到,“上世紀80年代西影廠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影壇的一匹黑馬,主要原因就在于制度變革吸引了全國的優秀影視人才,加上陜西本身所擁有的深厚文化積淀,從而奠定了競爭優勢基礎。無論是年輕的張藝謀,還是陳凱歌,只要你有劇本、有好想法,就能‘直升’導演。全國不甘論資排輩的電影人都去了西安,成就了陜西電影的輝煌。”
正因如此,其他電影廠的編劇、導演紛紛帶著自己珍愛的劇本、想法來到西影廠。那時西影每年能拍十幾部電影,100多個國際獎項、200多部重要影片也都是那時產生的。1980年代的西安,是懷揣電影夢想的中國青年心目中的“好萊塢”,這里吸納最杰出的電影人才,這里產出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影視作品。

1958-1989 2000-2014 2015至今1990-1999

圖組:1980年代西影廠的道具、洗印、錄音
上世紀90年代以后,電視機逐漸走進各家各戶,看電視成為人們茶余飯后逐步被認可的主要消遣模式之一,以電影故事為主的西安影視制片廠進入了沉寂衰落期。
與1980年代各地影視人才紛紛到西安匯聚相比,1990年代很多導演都離開了陜西,西影廠的自己人也開始了“北漂”。今天在影視界頗有名氣的顧長衛、滕文驥、黃建新、米家慶、何平等都曾是西影人,而他們現在都生活在北京。
但細究起來,90年代,西影廠的落寞并非一蹴而就。作為西影輝煌的親歷者,孫毅安并不掩飾自己的遺憾與痛苦。他分析,“隨著東南沿海地區和北京等一線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陜西原有的文化資源優勢、影視制作優勢慢慢弱化。”
西影的編劇蘆葦也曾表示:“西影的變化很正常,以前它是在計劃經濟那種體制下建立的,靠的是分配、國家計劃、國有企業,當經濟社會環境發生改變后,本地的人才、制度跟不上,自然會衰落。”
長期從事影視受眾對象研究的中國電視受眾研究會副會長于聚義分析也指出,上世紀90年代,一方面彩色電視機快速普及,電視劇市場迅速發展,電影觀眾數量大幅縮減;另一方面電影觀眾的選擇也多起來,1994年開始中影公司每年通過票房分賬的方式進口10部外國大片,加之民營投資的興起,以及盜版影碟的出現,這些因素都嚴重沖擊了國內電影市場。
因此,20世紀90年代整個中國電影市場都出現了不景氣甚至滑坡的現象。孫毅安說:“在最低潮的時候,可以說很多電影廠都到了拍一部賠一部的地步。”于是一些電影廠開始賣廠標——因為只有電影廠有出品權,只要給錢,一部電影就可以打上電影廠的標志出品,然而,“在各個電影廠都開始出賣廠標的情況下,廠標的價錢從最早的一個50萬一路跌到5萬”。
由于缺乏相應的資本和政策支持,大部分影視企業很難從市場上獲得資金,運營困難,這使得原本就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的影視產業陷入瓶頸,隨之而來的是人才流失、資金匱乏、創作人員青黃不接、制作發行困難等問題,直接削弱了陜西影視的競爭力。在這些因素綜合下,陜西電影漸漸在人們的視野中淡出,影視陜軍一度沉寂。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紀90年代陜西電影走下坡路的時候,與電影并稱“姊妹”藝術的電視劇開始蓬勃發展。1992年陜西電視臺拍攝的《半邊樓》一劇在全國風行,此后又制作的《莊稼漢》《神禾塬》《秦川牛》《道北人》等劇目,都以其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初步形成了陜西電視劇特有的文化風格,得到觀眾的廣泛認可。

1958-1989 1990-1999 2015至今2000-2014
復興意味著認識到問題所在,陜西影視在上世紀90年代的沒落,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在政策與社會發展以外,很多自身內在的問題也亟待解決。
陜西是一個擁有豐富影視文化資源的大省,但卻難以稱得上一個影視文化強省,陜西影視產業沒有形成強大的競爭力,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難以獲得同步發展。盡管“影視陜軍”有著較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取得了不俗成績,但及至當下,陜西影視在產業鏈條、資本運作、獲利能力、人才建設、風格形象等方面需要不斷完善、提高。
陜西影視產業之所以還不夠強大,關鍵在于影視產業鏈不夠完善。陜西影視從項目策劃、評估、劇本創作、投資,到拍攝、制作、宣傳、發行等各個環節來看,以及影視基地、院線、演藝經紀等延伸業務,都沒有形成全產業鏈模式。
在影視產業鏈的所有環節,陜西一般只在項目策劃和劇本創作等方面占有一定優勢,諸如拍攝制作、宣傳發行等重要環節,陜西本地并不能獨立完成,通常要在北京、上海等地來實施。陜西光中影視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趙軍說:“陜西缺少影視基地和后期制作設施,很多后期資金都流向外地市場,在本地并沒有產生很好地經濟效應,非常遺憾。”趙軍認為,陜西缺乏完善的影視產業鏈的支持,小企業沒有支撐它們的產業平臺,只能徘徊在小作坊的運營模式,“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但很難形成核心競爭力。”
陜西影視產業鏈的中端和末端是“軟肋”。西安電視劇版權交易中心總經理黨雷指出,由于資源限制、人才匱乏等原因,影視作品缺少與動漫、游戲、圖書、玩具、話劇、軟件等版權產品的聯動,各自的價值不能通過版權交易進行有效整合,難以完成影視文化資源和文化消費的有效鏈接。西安交大人文學院副院長楊琳教授指出,“在好萊塢,影院的票房收入只是其中20%,加上后電影開發,即通過其他媒體傳播,以及衍生產品的開發,收入要占到80%。”
陜西文投(影視)銀海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毅表示,完善的產業鏈將為企業提供全面的服務,使影視企業大大降低投資制作成本,提高運作效率,增強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如果陜西可以像浙江、北京一樣,形成完整的影視產業鏈,搭建配套服務平臺,就能吸引全國的影視公司來陜西拍戲,加上陜西的優惠政策,會吸引更多的優秀影視公司來陜西落戶,最終會讓陜西的影視產業做大做強。”

《黑炮事件》拍攝現場

《秦始皇》拍攝中
一談起影視業的發展,所有業內人士當即就提出了“一個很大的現實問題”——錢從哪里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資金缺乏,再好的劇本或創意都難付諸實踐。
影視產業是一個資本密集性行業,影視制作是一項高投入、高風險的商業行為,動輒就需要上千萬甚至更多的投入,這使得影視業的生存發展一開始就面臨著資金難題。
影視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而陜西影視企業卻缺乏相應的融資能力。業內人士表示,陜西影視資本市場很不發達,民營資本一般很少進入影視行業。盡管陜西影視企業眾多,但有能力拿出1000萬元拍攝影視作品的不超過5家,能拿出3000萬元來拍片的更是鳳毛麟角。
光中影視的趙軍說:“我們是投資和制作一體的,我們是拿自己的錢來做產品。投入多少錢,就至少要賺多少錢。賠本買賣做不起。”陜西文投(影視)藝達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賈軼群介紹,對于影視行業來說,一部作品的融資時間遠遠大于創作時間。對市場上眾多的中小型影視公司來說,資金匱乏導致演員難請、制作規模偏小等問題,最終致使作品質量下降。

《最后的瘋狂》在拍攝中

《野山》在拍攝中

西影創作人員邁入國際影壇的圣殿
影視作品是一項創意藝術,影視行業是典型的智力行業,影視制作對所有人員(編劇、導演、演員、制片、監制等)的素質、公司的投資制作管理水平、市場推廣能力等方面均有很高的要求。
而陜西影視人才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與影視產業的發展不相適應。一方面,陜西缺乏高質量的、專業化的影視人才院校,外地如北京、上海等地的影視專業畢業生很少到陜西來就業,因此盡管一些綜合大學有影視專業的本科人才,但數量和規模都很有限。另一方面,在影視人才質量方面,陜西有藝術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短缺和低端人才“過剩”的現象并存。
長期以來,陜西缺乏既懂專業知識又懂市場運營和金融資本的影視復合型人才,這是制約陜西走向影視強省的重要因素。業內人士認為,陜西影視產業的一個突出矛盾是經營性影視人才稀缺,“一些文化企業的領導人多數都是藝術家或文化人出身,沒有接受過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系統學習和實踐,缺乏市場運作經驗”。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影視作品一直都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吸引著觀眾的注意力。
從題材類型與風格形象來看,陜西影視大多以粗獷的西北黃土地為背景,以生活在那里的傳統農民為主要人物,表現西北人的生存狀態,體現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像《人生》《黃土地》《野山》《老井》《紅高粱》《黃河謠》《莊稼漢》《神禾塬》《秦川牛》《道北人》等作品,都打出了陜西牌、關中牌、民俗牌,陜味濃郁,這些作品以其鮮明的地域文化形成了陜西影視特有的地域風格。由此,“黃色”或“土色”被認為是陜西影視的主色調,成為影視陜軍耀眼于世的第一抹顏色。
然而,地域文化特色也成為陜西影視向更高水平發展的一種束縛或劣勢。在業內以及觀眾的印象中,陜西影視的最大特色或可用一個字——“土”來形容,不少觀眾都認為陜西影視人只能拍攝農村題材,陜西戲只有鄉土氣息。
西安交大人文學院副院長楊琳教授指出,目前陜西影視的題材、風格、樣式還比較單一,產品類型還不豐富,特別是缺少都市、時尚、青年類型的影視題材。“如何在影視創作中更好地彰顯地域文化特色同時又能走出這一桎梏,不固守一片黃土地,從拍攝題材、形象風格上求新求變,是陜西影視文化品牌形象突圍的關鍵所在。”

1958-1989 1990-1999 2000-2014 2015至今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遭遇諸多挫折的影視陜軍在2015年前后有了較快轉型與發展。
提起影視陜軍,《霸王別姬》《老井》《紅高粱》《圖雅的婚事》《美麗的大腳》《我的一九一九》《大話西游》大家耳熟能詳,其中無一例外的都是“西影”的作品。因此,上世紀80年代影視陜軍的輝煌甚至可以全歸結為“西影的輝煌”,90年代西部影視的衰落也可以算作“西影的沒落”,某種程度上,“西影”甚至在很長時間里代替了“影視陜軍”。而陜西影視的復興靠“一家獨大”顯然難以為繼,更多的力量參與其中,才將富有恒久的生命力。
為此,陜西做了不少努力,近年來,已經形成了以陜西廣播電視臺、陜文投集團、西影集團、曲江影視集團等國有影視制作機構為龍頭,一大批非公有制影視企業為主的影視產業生力軍。陜西影視在產量不斷提高的同時,質量也在穩步提升,并屢屢摘得國際、國內影視大獎。電影《德吉的訴訟》獲德國科隆電影節最佳中國影片獎,《推拿》獲得第64屆柏林電影節7項大獎,《小麥進城》獲29屆電視劇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二等獎,《百鳥朝鳳》獲29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提名,《錢學森》獲第15屆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等。影視劇《大秦帝國之縱橫》《聶榮臻》《平凡的世界》《好先生》《我在北京挺好的》等在央視等主流電視頻道播出。陜文投集團董事長王勇曾表示:“新世紀以來,影視陜軍實力和魅力得到進一步彰顯,品牌影響力在全國不斷擴大,正在成為陜西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的品牌標識之一。”影視陜軍正在逐步復興,重拾昔日的繁盛。

《美麗的大腳》劇照

《推拿》劇照
在中國電影史上,以一種風格冠名的電影流派很少,陜西影視從西部精神坐標上反映了西部生活的電影文化,“西部電影”這個流派在電影界站住了腳,獲得過大量國際獎項,但這把雙刃劍在當時也或多或少禁錮了陜西影視的突圍之路。面對狹隘的影視題材,有專家說道,“以資源為主體的企業思維和創作思維,一旦主宰了藝術生產和文化市場,是非常滯后的。一談文化產業,就是打造周秦漢唐,開掘黃土地文化,豈不知它們只是藝術創作的潛在資源,并不是可以上市的產品。資源并沒有形成藝術生產力,好作品、好產品、好品牌才是力量,才能在市場流通中產生增值效益。”
針對以上問題,陜西影視瞄準市場,立足本土,放眼全國,深入挖掘和利用陜西歷史文化,策劃推出了一大批具有陜西特色、中國氣派的影視精品,不僅完善了我省影視劇創作生產格局,也極大豐富和拓寬了觀眾的觀影與收視選擇。
電影方面,推出了現實題材影片《塬上》、環保題材影片《大漠雄心》、“一帶一路”題材影片《張騫》、紅色題材影片《斗·鼓》、少兒題材影片《平凡的足球》,策劃推出《秦巴之戀》《云中誰寄錦書來》《水·色》《8090之上山下鄉》等一批扶貧題材影片,積極推動《奇取華山》《柳青》《大法官馬錫五》等一批陜西故事影片的創作生產。此外,中外合拍紀錄影片《和慧,絲綢之路上女高音歌唱家》已制作完成,中哈首部合拍影片《音樂家》在延安開機并拍攝完成。
電視劇方面,圍繞“迎接十九大勝利召開”主題,籌拍了《西京故事》《光榮使命》等一批謳歌黨和國家發展成就的現實題材作品;圍繞“傳播陜西特色文化”主題,推出了《白鹿原》《那年花開月正圓》等一批極具陜西地域特色和文化氣息的歷史題材精品;圍繞“精準扶貧脫貧”主題,積極開展“講好脫貧故事”采風活動,組織有關電視劇項目主創人員深入脫貧攻堅一線體驗生活,汲取創作素材,籌拍了《年年歲歲柿柿紅》《梨花朵朵開》等一批反映農民脫貧致富和農村生態經濟建設成績的農村題材作品;圍繞改革開放40周年,積極推動《共和國血脈》《一號文件》《熱血珠峰》等重點作品的創作生產。
這些作品緊扣時代脈搏,反映時代主流,用現代影視語言,從不同角度宣傳、弘揚了陜西歷史文化,講述好中國故事。


西安交大人文學院副院長楊琳教授指出,影視產品既具有商品、經濟屬性,又具有精神、社會屬性,滿足的是人們文化上、精神上、心理上的需求。“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影視劇的制作和播出有著更廣闊的空間,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可能而且是應該得到統一的。”從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來看,陜西影視產業并沒有將這兩者之間很好地統籌兼顧考慮,一些所謂的重大影視題材項目通常會把“獲獎”放在頭等重要的地位,卻忽視了其商業價值。
近些年來,陜西影視創作生產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找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結合點,實現文化價值和市場價值的有機統一,積極引導、推出了一批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的精品佳作。
2017年5月10日,改編自著名作家陳忠實長篇小說的同名電視劇《白鹿原》在安徽衛視、江蘇衛視、樂視網播出,口碑持續升高,豆瓣評分穩定在9分上下,同時實現收視多日蟬聯榜首,單網獨播點擊率高達73億次。該劇通過史實般的敘事,展示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遷,對傳統文化形象化的深層思索和評價,把傳統文化的不同側面展示得淋漓盡致,是我省電視劇創作從“高原”到“高峰”的一部重要標志性作品。
由西安曲江影視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領銜出品,孫儷、陳曉、何潤東等主演的74集近代傳奇女性勵志大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于2017年8月30日至10月8日在東方衛視、江蘇衛視和騰訊網播出,連續39天強勢包攬衛視收視冠軍,連續37天登上熱門話題榜,收視率位居全國第一。除了電視收視,該劇在騰訊全網獨播的背景下,網絡總播放量累計突破110億次,單集最高播放量4.2億次,連續27天全網播放量第一。這部沒有IP基礎的原創作品不僅創下了收視奇跡,其弘揚的誠信經商、企業家精神、西商精神等話題也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
2017年,全省新增影院56家、銀幕327塊、座位42548個;城市影院總數達272家、銀幕總數為1448塊、座位數190040個;放映電影250.26萬場,觀影4236萬人次,票房12.77億元,創歷史新高,相較2016年的11.51億元,增長約11.03%。全年有10部影片先后登陸全國各大院線,2部影片獲國家相關部委重點推薦,1部影片入選全國“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項目。

西影集團副總經理孫毅安指出,上個世紀80年代陜西影視強勢崛起的一種重要原因就是通過政策機制的改革,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影視人才,而90年代影視陜軍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也在于很多陜西影視人才都流向別的地方。“陜西要建設影視強省,必須加強影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在用人政策、機制做出重大改革突破,只有優秀的人才來了,才能產生聚合效應,做出優秀的影視作品。”
陜西省近年來先后出臺了《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快陜西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設立陜西文藝大獎、陜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項目等鼓勵、激勵、獎勵政策,實施“百優計劃”“百青計劃”“百人計劃”等人才扶持行動,搭建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等平臺,激發陜西文化的創造力,為陜西培養優秀文化創作人才,積蓄了動能。
影視的世紀浪潮中,無論是吳天明、張藝謀、顧長衛、張嘉譯等影視人的執著前行,還是《圖雅的婚事》《大秦帝國》《白鹿原》等影視劇的影響與口碑,回望陜西影視,有榮耀與輝煌,也有悲愴與困惑,但自始至終,影視陜軍都汲取著陜西這片土地的文化養分,形成了獨具陜西風格的文化氣質。
當今陜西影視已經走上一條快速干道,其突出的商業性和大眾的傳播方式無疑成為巨大的推動力。在陜西省電影家協會主席張阿利看來,站在整個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勢頭迅猛的宏觀角度和背景,回望陜西的電影產業發展,在豐富的文化資源利用上,在創作、制作方面等都還有待快速發展,從而跟上影視整體發展態勢,打開電影產業良性循環之門。
“西部電影”正面臨著一個可能再度崛起的新的歷史機遇和時代機遇。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重要發祥地之一的陜西,正處于歷史上發展最好、最快、最具經濟活力、文化創造力的時期,“影視陜軍”只有講好陜西故事,堅定文化自信,不斷提升創作、創新理念,深入挖掘陜西優質文化資源,才能打響陜西文化品牌,擴大陜西文化影響力,開創陜西文化發展的新氣象。

《好先生》電視劇海報

《小麥進城》電視劇海報

《百鳥朝鳳》電影海報

《錢學森》電影海報

《大秦帝國之縱橫》電視劇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