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陜西省水利廳 王豐收
如今,袁家村在這一泓碧水的縈繞中,涌動著水的靈性,讓這個山村愈加優美。清澈的泉水從村中流過,喜悅、興奮地迎接著來到袁家村的每一名游客,有的三五成群品茶、依水而坐,有的臨街而行、時而駐足拍照留念……
袁家村離我的老家不遠,也就是半個小時的車程,位于禮泉縣北部半山區的旱腰帶上。每每假期回老家時,都能看到通往袁家村的路上車水馬龍,以前我也曾多次帶朋友前往,只是走馬觀花的看看,印象中有一條穿村而過的山泉水賦予了這個村莊靈氣和活力。說實話,很多禮泉本地人都想不到,這樣一個嚴重缺水、資源貧瘠的關中傳統村落會有如此大的發展,并且享譽全國。帶著好奇和疑慮,去一探究竟袁家村發展中的水故事。
傍山而居,傳統村舍,關中民俗,看大戲、品老茶,吃佳肴,老街里人潮涌動,回民街上接踵摩肩,秦腔、弦板腔的聲樂回蕩在空中,這是我對袁家村的初步印象。我們悠閑自在的游走在這青磚白墻的古村落里,一股清泉從腳下潺潺流過,據說這是九嵕山下的山泉,自李世民貞觀年間至今不曾斷流,讓這一片旱塬煥發勃勃生機。如今,袁家村在這一泓碧水的縈繞中,涌動著水的靈性,讓這個山村愈加優美。清澈的泉水從村中流過,喜悅、興奮地迎接著來到袁家村的每一名游客,有的三五成群品茶、依水而坐,有的臨街而行、時而駐足拍照留念……
袁家村周邊交通便利,發展理念超前,以其迅猛的速度和獨特的韻味吸引著來自天南地北的人們。我們參觀了袁家村史館,穿過“康莊”的過堂,邁入老街,親身體會關中印象體驗地,得瑞恒油坊、五味齋醋坊、童濟功茶坊、盧氏豆腐坊、同順堂藥坊等一股腦兒全都涌現在眼前,讓人目不暇接。之所以能吸引那么多的游客,主要是天然的佐料、甘甜的泉水和傳統的手工藝釀造,讓人看著放心、吃著舒心。尤其是盧氏老豆腐,用當地的泉水制成的豆腐和豆花,質地柔軟、細膩,美味可口,深受大家歡迎。
走累了,停下腳步,依窗而坐,品一壺老茶,聽當地村民講袁家村的發展。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袁家村在大名鼎鼎的致富帶頭人郭裕祿的帶領下,興修水利,挖坡填溝,產業調整,率先發展了優質蘋果、酥梨等種植業,大力發展建材工業,并大膽探索集體道路,形成了集房地產開發、醫藥化工、餐飲旅游、影視文化為一體的大規模集團公司。

袁家村的游客絡繹不絕

袁家村
在發展中,水利起到基礎支撐作用,在最初規劃建設時引泉水進村,為村莊發展解決了水的瓶頸制約,水暢通了,村子里面的活力也跟著起來了。游客們也紛紛地聊起了自己身邊的水事,其中,修建的生態澇池反響最大,更是勾起多數人兒時的回憶,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起來。

關中地區常見的澇池
早年間,關中每個村莊幾乎都有澇池,水清樹綠,蛙叫蟬鳴,在當時發揮了很大的排澇抗旱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絕大多數澇池喪失了蓄滯洪水的作用,淤積嚴重,成了垃圾填埋場。我向圍觀的游客“現場說法”,宣傳水利方針政策,告訴他們,在“十三五”期間,省上要安排重新修建澇池,對原有的一些澇池要進行清淤挖深及邊坡整修和綠化,恢復蓄滯內澇、美化環境的功能,改善區域小氣候,夏季的澇池邊可以避暑納涼,將成為農村人近水、親水最好的去處。大家也建議解決好農村污水排放的凈化設施,定期更換池水,確保水清岸綠、生態優美。
“讓陜西涌動水的靈氣”是省委省政府對水利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我們水利人為之奮斗的目標。澇池只是陜西水利建設的一個縮影。
作為一名水利人,我倍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更應該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到水利建設中,為實現“水潤三秦、水美三秦、水富三秦”的陜西水利現代化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