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 霞

他們心懷理想、奮發圖強,在專業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他們不畏艱辛、樂觀向上,為了夢想而大膽創新,成為了身邊無數人學習的楷模。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人曾說:“播撒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撒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撒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撒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播撒一種榜樣,我們能夠時時看到奮斗的目標和參照物。一個人、一個故事、一段話語,看似平凡簡單,卻能點燃許多人心中的激情與夢想。“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榜樣不僅是一面鏡子,也是一面旗幟。
《今日農業》全力出擊,多方聯系,經專家推薦,全力尋找,發現了一群出類拔萃,影響大眾的榜樣人物,揭開他們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旨在樹立模范,激勵更多的人揚帆起航追逐夢想。從這些鮮活的例子里,我們尋找真諦:社會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我們需要學習榜樣什么?……一位榜樣,一種收獲。請持續關注我們全力打造的欄目《榜樣的力量》!

銀耳又被稱“平民燕窩”,主要產于四川、貴州、湖北、陜西、福建、浙江等省。銀耳是腐生菌類,需要一定的營養、溫度、濕度、氧氣、光照、酸堿度,才能生長。但如今,在山西晉城卻有一家公司擁有大約33.5公頃的銀耳種植基地。這家公司不僅攻克了北方非恒溫條件下種植鮮銀耳的技術,而且填補了北方銀耳的種植空白。同時,這家公司還申請注冊了“北國天嬌——太行銀耳”的地域鮮銀耳品牌,這家公司的掌門人就是晉城市世外菌緣食用菌銷售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杰。
本期特邀嘉賓——晉城市人社局副局長 李衛平

地方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走精品化的農業發展道路,已成為我國各地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必然選擇。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產品地理標志不僅僅是地區標志,也是農產品贏得市場競爭的有力保障。劉杰攻克了北方非恒溫條件下種植鮮銀耳的技術,把“北國天嬌——太行銀耳”引入山西并成為地域鮮銀耳品牌,這不僅填補北方銀耳的種植空白,更提升了晉城市地域特色農產品的發展潛力,利用品牌效應帶動產業發展,做強做大特色農業產業,這一舉措值得推崇。
每年的八月至十月正是銀耳生長的黃金期,在山西省晉城市劉杰的食用菌種植大棚里,朵朵銀耳如花開、似雪白,散發著陣陣清香,沁人心脾,令人垂涎欲滴。這位意氣風發的年輕人用他堅韌不拔的努力,讓太行山上綻放出“致富花”。從一天鋤頭都沒摸過的大學生,轉變為依靠技術、會動腦筋的“新農人”,他的努力為山西地方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發展開創了一條“創新路”。
劉杰出生于山西省晉城市的一個小山村,家里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他很小就知道“讀書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為了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十年寒窗后,劉杰終于考上了中國新聞學院。畢業后的他,一直在尋找從事新聞媒體的工作,可嚴峻的就業環境沒有讓他如愿。
2002年大學畢業后,他選擇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從事了酒店管理的工作。這一做就是5年,劉杰從保安做起,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現,最終晉升為執行總經理。就在事業黃金期,他毅然辭去工作,做起了“煤老板”。2008年,不甘于平庸的劉杰,去河南開始了“倒煤”的生涯。由于之前的工作經歷和人脈關系,劉杰迅速的積累了第一桶金。2012年,劉杰已成為河南煤炭圈里小有名氣的“煤老板”。
但是好景不長,2012年,山西的煤炭行業遭遇了黑色4年,劉杰也因此沒有逃過此劫。2014年,劉杰終于基本還清了外債,劉杰說:“還清外債那一天,我看著鏡子里面的我,就說了一句話,人生不過如此,余生繼續折騰”。



2015年,經過細致地考察,劉杰決定做食用菌產業,重新做回“農民”。“銀耳又稱平民燕窩,長期只能在福建古田種植,北方屬于種植空白區,華北地區霧霾嚴重,氣候干燥,銀耳是潤肺,養顏的滋補尚品,市場空間不可限量”。抱著這個初衷,劉杰開始了北方銀耳的實驗種植。三年來,劉杰不辭辛勞,投資200余萬實驗經費,經過652次實驗。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2015年年底,北方銀耳的種植技術(變溫銀耳栽培)最終被劉杰攻克。在山西大規模種植鮮銀耳已經成為可能。公司也成為唯一一家掌握了鮮銀耳周年種植技術的企業。隨后,劉杰成立了“晉城市世外菌緣食用菌銷售有限公司”。公司總投資400余萬元,與晉城陵川、晉城高平、山西朔州、河南周口等的合作商達成共識并簽訂合同,共擁有晉城城區的食用菌種植園區和陵川奪火的種植基地,總面積約33.5公頃。
2016年,在晉城市人社局的支持與幫助下,劉杰參加了晉城市的創業大賽,同時也參加了山西省優秀農業項目推介會。通過參加比賽與推介活動,劉杰的產品與技術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同年,劉杰與河南周口、河北衡水阜城、山西朔州、山西祁縣等合作商建立了合作。通過合作,劉杰發現:“合作的地區基本都是貧困地區,種植鮮銀耳的技術如果得到推廣,是精準扶貧工作的一條重要脫貧路。”
2017年,為了將已經成熟的種植技術市場化,劉杰注冊了“北國天嬌”鮮銀耳品牌,并利用專業團隊設計制作了銷售平臺,同時和國內多家有實力的線上平臺合作,共同推出“北國天嬌——太行銀耳”的地域品牌。同時,作為山西省總工會的項目援疆企業,劉杰將鮮銀耳第一次帶到了美麗的新疆,就像新疆人民說的“五家渠里盛開了雪蓮花”。
同年,劉杰的公司繼續致力于研發、銷售珍稀高端菌種并向廣大有種植需求的農戶提供技術服務和銷售服務。結合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基于此項目是一個投資相對較小的農業項目,而且周期短、見效快、收益高。劉杰選擇鮮銀耳項目作為脫貧致富的推廣項目。“做企業必須有擔當,服務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是企業的宗旨,心懷感恩,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劉杰感慨道。
2017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一村一品”、“一縣一業”是國家一直以來提倡的鄉村振興戰略重要途徑之一,這種有利于脫貧致富、有利于打造農產品地域品牌特色、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形態與模式是政府和百姓共同推崇和期待的。
一個240平米的雙層大棚就可以栽培1萬棒銀耳菌包,可以產出2.7萬朵鮮銀耳,可以創造5萬元的產值,每個大棚需要3個管理工人,每個工人一個月1 800元的工資,一個大棚一年可以實現5次循環生產。種植鮮銀耳產生的效益是可觀的,也是可控的。
只有把握了政策,找對了方向,才不會走錯路和走彎路。把銀耳這個有高附加值的產品,做成一個項目,一個產業變成了劉杰新的事業和人生追求。北方有6億的消費群體,干燥且冬季多霧霾的客觀環境使得銀耳在北方有了天然的消費市場。“不惜一切代價,克服一切困難也要讓北方的老百姓吃上新鮮的銀耳,也要讓“北國天嬌”綻放在太行山上,讓鮮銀耳為老區人民帶來財富,過上好日子。”這是劉杰的夙愿。
2018年,劉杰積極的投入到精準扶貧的工作中,截止目前,劉杰已經在山西五臺、臨汾曲沃建立了新的生產基地,在北京建立了“北國天嬌”北方運營中心。
“農民其實是中國最可愛的人,做一個有責任的新農人,做一家可以幫到農民賺錢的企業,是我最大的理想。對于愛折騰的我來說,已經選擇了,就樂此不疲、奔騰不息……”劉杰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