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韓瑋

7月的西藏,進入了傳統雨季,細雨終日不停,平日泛著金光的巍峨山脈此時也變得肅殺蕭瑟。在這里,有一群人,他們不同于那些走馬觀花的旅行者,拍幾張照片就匆匆離開,他們已在這片土地上扎根,正在為西藏農業的發展默默貢獻著自己一份力量。孫進功就是其中之一。
2012年,孫進功和家人離開河南老家,來到了西藏林芝包地種大棚,通過幾年奮斗,日子逐漸紅火起來。2015年,他們的一心惠民農資經營部成立,孫進功的農資人生涯也正式開始,通過這店名便可一窺孫進功對于農資事業的虔誠。最初幾年,他主要經營農藥和種子,但在經營中他逐漸意識到,肥料是農業種植中的重要物資,由于西藏交通不便利,許多農戶找不到合適肥料品種,而且西藏的市場起步較晚,相比于已進入競爭白熱化的內地市場,西藏市場潛力無限。
2017年,孫進功開始通過各種渠道尋找肥料廠家,中阿撒可富進入了他的視野。在孫進功的老家,撒可富賣得很好,有著良好的口碑,這也為他選擇撒可富增添了信心。下定主意后,他便來到秦皇島中阿總部考察,中阿公司業務員熱情接待了他。從產品結構到市場判斷,中阿業務員為他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和分析。第二天,合同就順利簽署,孫進功的第一車撒可富發車了。
由于之前沒有接觸過肥料生意,孫進功內心還是忐忑的。作為西藏地區撒可富第一家代理,他倍感壓力,如何讓農戶接受,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值得慶幸的是,在林芝包地的農戶大多來自河南和四川,多數人都聽說過撒可富復合肥,都清楚撒可富的質量是毋庸置疑的,但藏區經作大棚種植水平較低,農戶對農資產品的認知程度較低,對于價格十分敏感,轉變農戶思維方式,便成了推廣撒可富的重要環節。面對眾多小廠低價肥料的競爭,孫進功同中阿業務員一道,尋找當地種植大戶做示范,開農民會,讓農戶看到產品實際效果的同時,也為他們算了投入產出這筆細賬。就拿西瓜來說,在同一地塊,使用撒可富肥料畝產6000多斤,而未使用的只有4000多斤,這2000斤的增產可帶來4000多元增收,相比于用肥增加的200-300元的成本,是非常劃算的。同時,生長健壯的作物還可有效抵御病蟲害侵襲,農藥方面開支也相應減少了。
在西藏地區,砂質土壤存在著不保水、易板結的問題,加上多年化肥的濫用,許多土地鹽堿化嚴重。孫進功是個有心人,發現這些問題后,他優化產品結構,增加有機肥和菌肥的銷售,還從山東引進滴灌設備,在當地推廣水肥一體化。在筆者采訪期間,跟隨著孫進功和中阿技術專家走訪了許多大棚,他們針對不同農戶、不同作物的生長及病害問題,為農戶答疑解惑,排憂解難。同時,還現場取土測土,幫農戶科學分析所存在的土壤問題。正如他“一心惠民”的店名所言,他做農資不僅僅是為了賺錢,也想為農戶帶去豐產豐收的喜悅。
短短一年的時間,孫進功不停地在田間地頭奔波著,推廣面積5000多畝。在有著1.5萬畝大棚種植面積的林芝,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關于未來,他也早已做好了打算。作為撒可富在西藏的唯一代理商,孫進功的夢想沒有局限在小小的林芝,他希望能夠在打下堅實的基礎后,在西藏各地做連鎖經營,將撒可富撒遍藏區的田地,也讓水肥一體化、菌肥、有機肥等先進的理念和產品惠及更多藏區農戶。提到西藏的大棚建設,孫進功也有著自己的打算。由于藏區氣溫和地溫都相對較低,普通大棚不能滿足蔬菜等經濟作物的生長。他希望能引進山東地區高質量大棚設施,提高當地作物種植質量。同時,依托自身種、藥、肥全品類經營的優勢,為農戶帶去“種+藥+肥+服務”全方位產品套餐,真正做到惠農助農。
撒可富的傳奇還在延續,而孫進功在西藏這片凈土上的奮斗故事才剛剛開始。“豐收三要素,陽光、雨露、撒可富”,在他的農資店外,這句流傳了幾十年的口號在象征著豐收的金黃色背景下,依舊耀眼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