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是關于網絡侵權的通知規則,但規定過于簡單,法律應加以完善。一個有效的通知應滿足書面形式并包含受害人信息、侵權網址、侵權的初步證據以及要求采取的措施等信息;通知的審查標準應按照一般法律常識的標準,有實際操作可能性。審查時間則應規定明確的期限,審查費用應由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但侵權人惡意通知的,應當支付相應費用。
關鍵詞 通知規則 網絡侵權 網絡服務 提供者
作者簡介:廖美婷,廣州大學,碩士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3.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020
一、現行法的網絡侵權通知規則
網絡侵權的通知規則是指網絡用戶在互聯網平臺實施侵權行為但網絡服務提供者不知情時,網絡服務提供者收到被侵權人相關的侵權通知并被要求采取停止侵權的必要措施以后,為了防止損害擴大,應當采取必要措施。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在法律層面上確立了網絡侵權的通知規則。雖然《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從法律層面把網絡侵權的通知規則確定下來,但是其中的規定極少,僅有一款條文。該法條法律主體和法律效果上的規定均十分明確;而對通知的要求和審查方面,規定則十分簡單,在立法規定上并不完善。
二、通知的形式與內容
(一)通知的形式
對于通知的形式要求,《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和2012年的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司法解釋都規定,以書信、傳真、電子郵件等方式提交通知。有的學者認為苛求書面形式發出通知有失公允,應當允許口頭形式。而本文認為通知必須以書面形式提交,主要考慮到證據的保存問題。一方面,書面通知便于被侵權人證明已經發出通知,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可以此證明通知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網絡服務提供者也可以此審查侵權行為。
(二)通知的內容
一個有效的通知,其內容至少應該包含受害人信息、侵權網址信息、構成侵權的證據和理由以及要求采取的措施四個部分。如果通知內容不完整,則為無效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沒有義務采取必要措施,也不需要對擴大的損失承擔侵權責任。
1.受害人的姓名或名稱、聯系方式和地址
通知內容要有受害人的姓名或名稱、聯系方式和地址。具體來說,自然人所發出的通知應當包含姓名、聯系方式等個人基本信息;法人發出的通知應當包含法人名稱、聯系方式等信息。2014年,在侯振杰與海南天涯社區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名譽權糾紛案中,被告天涯社區就是以缺少有效的聯系方式來抗辯,其認為收到通知后無法聯系權利人,采取必要措施難以實施,因此被告不應當對損害擴大承擔責任。提供受害的通知人的信息,一方面可以隨時向其確認通知內容的真實性,侵權人提出反通知時,網絡服務提供者也可以找到原通知人反饋情況;另一方面,當通知錯誤造成網絡用戶損失時,網絡服務提供者也能找到能夠承擔責任的人。
2.侵權的網站名稱、頁面
為了便于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措施,通知應包含可以準確定位侵權行為的網絡平臺的名稱、地址、頁面等。如果網絡服務提供者發現錯誤地址,應及時聯系被侵權人更正,以便準確找出侵權的網址。2015年的深圳市左右家私有限公司與浙江某網絡有限公司侵害商標糾紛案,被告浙江某網絡公司就以原告投訴理由中未明確侵權使用商標的具體位置為由否認該投訴為有效通知。
3.侵權的內容和構成侵權的理由
再者,侵權的內容和構成侵權的理由也是通知的內容之一。作為網絡侵權的初步證據,應當有證明權利歸屬的材料。2012年,衣念(上海)時裝貿易有限公司訴浙江淘寶網絡有限公司、杜國發侵害商標權糾紛案件中,被告淘寶公司以原告衣念公司對其發出的投訴未提供判斷侵權人杜國發侵權的證明來否認該投訴的有效性。要求被侵權人在通知中附上侵權理由,可以防止權利人濫用通知權利,也有利于網絡服務提供者審查判斷網絡用戶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并決定是否采取必要措施。
4.要求采取的措施
最后,通知里應有被侵權人要求采取措施的內容,即要求采取何種必要措施。根據被侵權人的通知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履行相應的作為義務,可能是刪除侵權信息或是屏蔽相關內容,應以盡可能地避免或救濟損害為目標。
三、通知的審查
(一)審查標準
關于對通知的審查標準,法律、法規上都沒有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對網絡行為進行初步侵權判斷,應該按照常人的一般理解的標準還是按照一定法律專業人士水平的標準呢?
網絡服務提供者對通知的證據的判斷無需達到司法裁判標準,但以英美法系的“合理人”審查標準,可能存在較大的主觀性,而由具備一定法律專業知識的人員對通知進行審查,判斷該網絡行為是否構成侵權再決定下一步措施,更適合我國的實際。實踐中,網絡服務提供者一般都具有經濟條件聘請具有一定法律專業知識的人士,運用一般法律常識的標準來判斷通知的證據更加切實可行。
(二)審查時間
在收到被侵權人的通知后,網絡服務提供者需要對通知的證據進行審查,倘若審查時間過長造成被侵權人的損失擴大,網絡服務提供者就會被認定為是未及時采取措施進而要承擔連帶責任。但是對于這一證據的審查時間,只規定的是“及時”,實際上并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
對于“及時”的一般解釋,即是否在“合理”、“適當”的時間進行審查。有的學者認為“及時”應解釋為“立即、毫不遲延的”,而有學者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不宜規定具體的時間,也有學者在探討反通知規則時,對反通知恢復措施的時間傾向于設定一個具體的時間——7天,本文認為在通知的審查時間規定上可以借鑒這一設想。
網絡信息傳播速度之快,能夠在短時間內擴大侵權的影響,所以通知審查應該盡量短時間內結束,例如規定7天時間。較短的審查時間并不會對網絡用戶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畢竟這并非權利救濟的終結,侵權網絡用戶可以反通知形式提出異議,或通過訴訟的途徑進行救濟。再者,一個具體的審查時間對于法官、律師等實務工作者更易于操作。
(三)審查費用
對于通知審查費用的問題,在司法實踐中,一般由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但是有的專家學者認為,侵權人應當承擔網絡服務提供者為防止損害擴大而支出的必要費用;但在惡意通知或通知不能證明侵權行為成立時,通知者可以根據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主張適當分攤該費用。
本文認為由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審查費用具有合理性。對于用戶利用網絡平臺上傳的信息,網絡服務提供者并沒有主動審查的義務,但這些信息卻在其可控范圍內,對于其平臺內儲存、上傳的信息應該負有一定的監管義務,只是監管的義務并不嚴苛。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有網絡用戶侵權或者被告知有網絡用戶侵權后,必須及時采取必要措施,這就體現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監管義務。為了履行相應的監管義務,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相應侵權行為的審查費用,并沒有不合理地加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但是,被侵權人是惡意通知、大量重復通知的,應該允許網絡服務提供者要求被侵權人承擔部分審查費用。
四、通知的法律效果
被侵權人向網絡服務提供者發出有效的通知后,兩個法律效果可能出現。第一,網絡服務提供者對通知審查完后決定是否采取必要措施;第二,被侵權人通知錯誤造成網絡用戶有所損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一)及時采取必要措施
網絡服務提供者收到有效通知后,便產生相應的審查義務,確認網絡侵權行為成立,則應當及時地采取刪除、屏蔽侵權信息、短褲相關鏈接等措施。在衣念時裝公司訴淘寶網絡侵害商標權糾紛案中,盡管淘寶網已經按照被侵權人衣念時裝公司的要求刪除相關的侵權鏈接,但是這并未阻止侵權人的侵權行為。法院認為淘寶網只是被動地根據權利人通知采取措施,該措施對制止侵權并沒有成效。因為其措施的無效,客觀上放任了侵權行為的繼續,應當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
必要措施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到防止同一侵權主體的同一侵權行為再次發生。在該案例中,淘寶公司實際上還可以對淘寶用戶進行店鋪屏蔽、限制發布商品、限制發送站內信、限制社區所有功能及公示警告、永久封號等有效措施防止侵權行為的繼續。
(二)通知錯誤的法律責任
一個有效的通知,可以引起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審查、采取必要措施的義務,從而使得被侵權人的權利得到救濟。如果因通知錯誤而造成損害的網絡用戶應當向誰主張權利?
在刪除信息的必要措施下,造成損害的只有網絡用戶一人,所以只有該網絡用戶可以主張權利。在屏蔽或斷開鏈接等措施下,損害到其他用戶的權益,則相關的用戶可以主張權利。錯誤通知的相應責任,通知人自然有承擔的義務,但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要對因錯誤通知而采取的錯誤措施而承擔責任?
要看網絡服務提供者在審查通知時是否盡到適當審查義務來確定他之后的責任。在盡到審慎審查的義務下,網絡服務提供者按照通知要求采取的錯誤措施,不具有過錯,則不需要承擔連帶責任,相關的用戶只能向錯誤通知人主張權利。在沒有盡到審慎審查的義務下,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為其過錯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當然,在賠償過后,可以向錯誤通知人進行追償。
五、結語
通知規則,對于網絡侵權的監督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也對通知規則進行了立法確認,但規定過于簡單,應對其進行完善。一個有效的通知應滿足書面形式并包含受害人信息、侵權網址、侵權的初步證據以及要求采取的措施等信息,這樣才能產生通知的法律效果。通知的審查標準應按照一般法律常識的標準,這樣更具有實際操作可能性。審查時間則應規定明確的期限,審查費用應由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但侵權人惡意通知的,應當承擔相關費用。
參考文獻:
[1]謝雪凱.網絡服務提供者第三方責任理論與立法之再審視.東方法學.2013(2).
[2]王利明.論網絡侵權中的通知規則.北方法學.2014,8(44).
[3]楊立新、李佳倫.論網絡侵權責任中的反通知及效果.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2(2).
[4]楊立新、李佳倫.論網絡侵權責任中的通知及效果.法律適用.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