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寧 張珣
摘 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著新時代給予的新任務,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出現重大轉變,其中“不平衡”、“不充分”成為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本文從“不平衡”發展的內涵、“不充分”發展的內涵、化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方法三個部分進行研究。
關鍵詞 社會主要矛盾 “不平衡” “充分”
作者簡介:王浩寧、張珣,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063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①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論斷,其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成為新時代我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不平衡”發展的內涵
(一)城鄉不平衡
我國城鄉二元化的現實存在是城鎮與鄉村之間發展不平衡的關鍵問題,城鄉之間差距加大導致了鄉村人口逐漸減少、土地閑置率高、基礎設施不完善、醫療衛生不健全等問題,而大部分城市面臨著從百萬級、千萬級人口大城市擴散的大城市病的傳播趨勢,導致人口密集、環境質量差、住房困難、資源緊張的問題,城市與鄉村的具體問題不同,必須做細致的工作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2020年我國要全民建成小康社會,這是不允許任何一個鄉村掉隊的,各級政府與社會團體都應建立起協調統一的工作機制,對大城市人口的疏解、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等方面進行政策規劃;對我國鄉村進行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扶持。針對各個鄉村的具體情況進行適度的城鎮化進程。
(二) 區域不平衡
區域發展不平衡分為區域內發展不平衡與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區域間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南方發展快、北方經濟發展慢;東部地區發展快、西部地區發展慢;沿海地區發展快、內陸地區發展慢;導致以上情況的是一系列問題的疊加,例如東部地區產業經濟體系完備、近十年產業體系調整效果明顯,經濟增長的潛力有厚度,產業覆蓋有寬度,但是西部地區雖然在增速比東部快,但是經濟體量、人口基數較少,差距仍明顯。區域間不平衡主要體現在一個地區出現了教育資源、產業集群、自然環境等原因影響下,出現不同程度發展的情況,例如京津冀地區,北京和天津經濟發展情況好于河北省,區域內形成了不均衡發展的情況,但是雄安新區的設立形成了北京、天津、雄安的三角覆蓋區域,會極大帶動京津冀地區的發展。
(三)供需不平衡
我國經濟年經濟增速保持在6.5%左右,進入經濟新常態,雖然6.5%是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較低水平,但是我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體量與之前不可相比,例如美國是目前維持著年均增速2%左右,但是經濟增長仍然十分明顯。辯證看待這個現象,我國經濟發展勢頭仍然迅猛。新時期世界產業格局開始調整,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經濟轉變為高質量發展,目前制約整體經濟發展的就是產能過剩、庫存過多、低端產業基數大,導致需求側需求增多,但是供給端無法提供滿足消費者的高質量產品,供需錯配現象,互聯網企業高速發展的同時,振興我國實體經濟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方面。
二、“不充分”發展的內涵
(一)高新科技發展不充分
由于我國長期經濟發展依靠“投資、消費、出口”的三駕馬車拉動,但是在新時期已經轉變為“消費、投資、出口”,消費成為了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需求端不斷提出全新的消費需求,但是低端供給已經無法滿足,調整的根本方法在于創新驅動,使得我國產品中高新技術含量進一步提升,提升整體產品質量,2018年5月份的中美貿易摩擦,由于中國在高新技術領域與美國存在較大差距,美國主動發起貿易爭端,形成貿易壁壘,對我國經濟長期良性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在第四次技術革命時期,高新技術愈發凝結在各個產品門類中,迫切需要激發我國高新技術研發的新動力,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二)生態環境保護不充分
我國改革開放后,面臨著水資源的污染、霧霾肆虐、西部地區土地沙化嚴重等自然資源受到破壞的問題,西方發達國家的優先發展經濟忽視生態環保的老辦法不能照搬照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②“兩山論”充分說明了生態文明和物質文明之間的辯證關系,并且主要突出了生態文明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生態文明發展的好是完全可以轉化成為旅游資源、生態農業資源等優勢資源。工業革命以來,任何高速發展的國家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生態環境問題,這是依靠高能耗、高污染的大規模自然資源開采、傳統能源的開發等模式為基礎的,那么隨后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修復生態環境,這是歷史給人類的教訓,在新時代,在黨的領導下,對生態環境進行全方位治理。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國家發展的五大理念分別是“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其中把“綠色”寫進了報告,說明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非常重視。
(三)民生領域保障不充分
教育不公平現象突出,其中城鄉教育差距大、區域內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等主要方面,影響的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時為人才的培養起到了阻礙;收入差距是導致了我國人口貧富差距逐漸加大、影響社會公平,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高速經濟發展中注重效率,在新時期應當更加注重公平;就醫難問題主要方面是醫患關系緊張、藥品價格貴,導致了很多老百姓不敢看病、看不起病的現象,需要對我國的衛生醫療體系進行改革;住房難的問題體現在城市外來人口增多后對房子的剛需增加,熱錢涌入房地產行業導致房價增高,而沒有對房地產及相關行業進行有效調控是各個城市面臨的主要問題。以上的主要民生領域出現的問題影響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進程中不要讓人民群眾被民生領域問題阻礙。
(四)文化安全保障不充分
在新時期面對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文化滲透的重大風險,我國應著力加強文化建設,對我國的國家安全與文化安全進行全方位設計。改革開放后我國打開了國門,以西方“普世價值”為核心的各種思潮進入我國,具有特點就是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通過否定馬克思主義、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污蔑歷史人物等方式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面對這樣的危機。在1985年鄧小平同志就明確指出:“搞資產階級自由化,我們內部就成了一個亂的社會,不是一個安定的社會,什么建設都搞不成了。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則性的問題。”③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文化滲透看似是無為而治,但是實質上卻是有為而治,通過被“自由”、“民主”等包裝的西方文化凝結在文化產品中,例如電影、圖書、新聞等媒介進行傳播,瓦解我國人民群眾的意志,削弱社會凝聚力,目前面對西方門類齊全、競爭力強的文化產業,我國文化產業并沒有相比較強的競爭力,今后文化安全仍是需要警惕的。
三、化解“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基本方法
(一)經濟建設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二十一世紀后,世界經濟產業結構進行了大調整,美國由大量而全面的制造業逐漸轉變為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為主的產業結構,把傳統制造業逐漸轉移到了東南亞、非洲等地區,例如美國高通、蘋果、特斯拉等高新技術的企業迅速崛起,而汽車城底特律的以往發展迅速的汽車行業已經破產,失去往日世界汽車生產重鎮的優勢形成鮮明對比,美國越來越重視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醫療等高新技術產業,傳統產業鏈逐步下移到發展中國家;日本在“廣場協議”后面臨日元飛速升值、房地產泡沫破裂,經濟發展陷入長時間的停滯,近二十年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與經濟上的改革逐步把日本轉變為創新驅動的國家,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依靠零件、芯片、軟件開發等凝結在世界各個品牌中的高新技術為主要經濟增長極,例如客機巨頭空客所生產的飛機中35%的技術是日本企業研發的,可見在經濟全球化與技術革命疊加的雙重時期中,高新技術已經成為各國爭相爭奪的關鍵領域。反觀我國由于以往依靠代工、購買技術、中低端產業發展的實體經濟優勢已經逐漸消失,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構建,供給側機構性改革是主攻方向,大力推動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三去一降一補”策略,使我國經濟相對平穩的實現新舊動能的交替轉變,為經濟增長提供全新強勁引擎。
(二) 抵御風險應以全面深化改革為保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三個關鍵詞為“革命”、“建設”、“改革”,在馬克思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結合的過程中,贏得了“革命”的硬仗建立了新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我國建立起了完整的工業體系,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之后,40年的建設與改革的歷程中我國迅速發展,逐步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防、經濟、科技、外交等方面進步明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勢愈發明顯,目前突出問題的領域出現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城鄉關系、經濟體系等方面。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中國共產黨勇站歷史潮頭抵御國內外各種風險,解決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進行黨內的自我凈化,對影響國家發展的利益集團進行清除,對掣肘國家發展的方方面面進行全方位和深層次的改革來抵御國內外風險。
(三)文化安全應以弘揚人類社會共同價值為基礎
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大會一般辯論中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④面對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全球化,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日益加深,共同面對著生態惡化、經濟危機、重大疾病的預防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任何一個國家要完全孤立起來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而以美國為代表的霸權主義國家仍然沒有摒棄冷戰時期的零和思維,對任何可以發展迅速可能威脅到自己國際地位的國家都通過經濟制裁、軍事侵略、文化滲透等方式進行削弱,例如以西方中心論為核心的“普世價值”本身具有虛假性與欺騙性,目的是西方中心論為核心的文化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削弱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影響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從而從中獲得更多的利益。我們要清醒看到這一基本事實。通過共同弘揚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加強話語權建設,各國學術界要勇于發聲,維護人類社會美好的未來,對西方隱蔽化的文化滲透進行批判,使全世界人民認識到帝國主義的本質,形成各國良好發展的外部環境,也為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營造良好的內部環境。
注釋: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7.
常雪梅.習近平總書記論生態文明建設.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448757.2017- 08-04.
鄧小平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4-125.
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