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聯網技術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果。未成年人易受到各種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本文通過分析我國未成年人使用網絡的基本情況,反映我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建議通過法律手段、技術手段、文化手段、道德自律等多種途徑共同推動網絡空間法治化。
關鍵詞 未成年人 網絡保護 網絡犯罪
作者簡介:李囝妮,天津市河東區人民檢察院。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066
自1994年我國接入互聯網以來,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為社會生產生活創造了新平臺,開拓了新領域。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7年8月發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總數已經達到7.51億,其中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總計已經達到1.69億人,占中國網民的近五分之一。互聯網為未成年人的成長提供了新空間,網絡內容的新奇多樣、精彩紛呈與未成年人的獵奇心和求知欲非常契合,使之成為未成年人學習娛樂的重要媒介。未成年人使用網絡拓寬視野、娛樂身心、增進交往的同時,也面臨著網絡信息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的負面影響。大量涉及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充斥在未成年人的網絡正常活動中,沖擊著未成年人尚未成熟的生理和心理,甚至引發未成年人實施犯罪或遭受侵害。社會各方正在進一步探索途徑防控網絡信息對未成年人的負面影響,充分發揮網絡積極作用。
一、我國未成年人運用網絡的現狀
(一)未成年人使用網絡的基本情況
自2011年以來,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接觸率持續保持在90%以上。未成年人首次接觸互聯網在10以前的比例為56.4%,6歲以前的比例為18.4%。調查顯示,每周至少上一次網的未成年人比例為81.5%。“一小時左右”是未成年人每次上網持續時長的最普遍現象,其次是“半小時左右”。未成年人在網上主要進行有聽音樂、軟件聊天、玩游戲、看視頻等活動。經常使用的網站是百度,比例達76.1%;騰訊,比例達65.9%。其中QQ空間的使用率達42.8%,愛奇藝、360導航、淘寶等也有較高使用率。相對而言,少兒網站和未成年專屬網站的使用率則較低。
(二)未成年人對網絡的認知及態度
未成年人上網的主要目的分別有放松休息(占33.2%)、娛樂游戲(19.5%)、完成作業查資料(16.6%)。超六成未成年人在上網過程中遇到廣告推銷,超四成遇到過騷擾信息,超兩成遇到過色情圖片、謠言、暴力血腥場面。只有極少數未成年人表示沒有遇到過以上情況。50.2%的未成年人會學唱網上流行歌曲,19.1%會模仿網絡說話方式,15%會嘗試網上流行的新玩法。絕大多數未成年人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上網的擔心,其中以“耽誤學習”和“損傷視力”比例最高,約三成的父母對其上網時間、內容和費用有限制規定。
(三)未成年人的網絡社交及自我表達
未成年人網絡社交的主要圈子為生活中的熟人,有相當比例的未成年人在互聯網上公布自己的姓名、學校、照片、班級、等個人信息,這些信息的公開易導致未成年人隱私泄露或權益受到侵犯。47.1%的未成年人通過網絡社交結交到新朋友,結交方式有一起聊天、一起玩游戲、朋友的朋友、陌生人主動加好友。約13.4%的未成年人與網友發展線下關系,見過一兩次面。
二、我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需求
(一)網絡信息監管的缺失
2017年5月,一款來自俄羅斯名為“藍鯨”的游戲在全球引起軒然大波,游戲參與者均在10-14歲之間,通過布置游戲任務誘導參與者自殘、自殺,已有130名俄羅斯青少年因此自殺。我國境內已經陸續出現“4:20叫醒我”自殺群,聊天內容不斷出現自殺任務、極端圖片等信息,我國青少年已有人參與其中并已實施自殘行為,相關企業接到網友舉報后迅速進行全網清理,及時遏制了此款游戲的泛濫。此次事件暴露了我國未成年人網絡環境管理的漏洞,并沒有將網絡信息進行篩選或屏蔽,使得未成年人在上網的過程中可以接觸到任何不良信息,與成年人的上網環境并無差別,未成年人的心智不成熟,對不良信息的甄別力及抵抗力較弱,一旦沉陷于某種負面環境中,比成年人更難自拔,容易釀成悲劇。
(二)網絡游戲監管的缺失
2017年7月以來,一款名為“王者榮耀”的手機游戲引發熱議,這款對抗類游戲每局戰斗僅需15至20分鐘,這種碎片化的娛樂方式及移動競技便攜式的特點,吸引了很多低齡玩家的興趣,近57%以上的未成年人沉迷于此款游戲,甚至成為了一種新的社交方式。部分未成年人因為沉迷游戲與家長發生矛盾,引發自殘、自殺等惡性事件,甚至因應付游戲中的巨額消費而走上犯罪道路。這款時尚手游初期并未設立約束未成年人進行游戲的條款,暴露了我國游戲分級制度的缺失,沒有明確的分級標志,讓家長們難以把握游戲內容和時間,導致疏于監管,使得未成年人沉迷游戲不能自拔。后續啟動的防沉迷系統存在冒用身份證號就能實現實名制的漏洞,沒能保障未成年人的游戲環境安全健康。
(三)社交軟件監管的缺失
近年來,未成年人參與網絡社交的方式主要是通過QQ聊天,社交軟件的普遍使用,滿足了未成年人對表達和同伴認可的需求,但是同時也缺乏監管。筆者接觸的一些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件中,多數是成年人利用社交軟件中人物形象的虛擬化騙取未成年人的信任,以網戀、網友等名義誘騙未成年人見面并實施性侵。這些社交軟件可以隨意注冊用戶,大部分未成年人都擁有兩個及以上的社交賬號,有的是為了針對不同的聊天對象設置的,有的則是為了逃避家長的監督而設置的,失去了家長的監管,往往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有機可乘,導致了被侵害的悲劇發生。
三、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對策
(一)完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立法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同樣需要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方面發揮作用。我國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及網信辦、教育部、文化部等有關規定,都已經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進行了積極回應。但這些法律法規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還存在不足。就專項立法而言,國家網信辦起草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送審稿)》并由國務院法制辦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立法目的在于保護未成年人利用網絡的合法權益和防止有害內容對未成年人的侵害。這就要求條例的制定不應一味地限制和禁止,而應是鼓勵、保證網絡上有豐富、健康的信息,積極引導未成年人正確、合理地使用網絡,維護自身利益,同時注意保護言論自由和通信自由權利,約束、規范政府的監督行為,推動行業自律發展,建立自律機制,完善自律規范。
該條例明確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管理體制、建立了網絡內容管理制度、增加了公共上網場所預裝過濾軟件的義務、強化了未成年人個人信息和隱私的保護、規范了網絡沉迷矯正活動,并針對網絡欺凌問題做出特別規定。該條例擬規定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0:00至8:00期間使用網絡游戲服務。這項規定的立意很好,進一步保護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但在實踐中在沒有嚴格分級制度的情況下,技術上很難保證可執行性,未成年人冒用家長身份證注冊游戲賬號就可以規避這一規定,因此還需要其他法律法規的配合來保障條例的有效運行。
(二)設立未成年人網絡分級制度
我國應加快推動網絡分級制度的出臺,對不同內容、不同人群作出清晰的界定,對于內容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或易造成網絡沉迷的,應禁止未成年人瀏覽參與。美國是按照評級標準全面分析所有素材內容,并結合對用戶感官、心理的判斷,將被測評的產品歸入6個不同等級。日本則是按照是否符合社會倫理、是否合適作為判斷標準來進行年齡分級。我國的國情、文化、人群具有特殊性,對網絡分級制度有著更加嚴苛的要求。制定分級制度后需要強有力的部門對制度進行嚴格執行、監管,并能夠在實踐中將制度逐漸完善。網絡分級制度的執行需要政府、企業、未成年人及監護人的人為配合,還需要科技的保障,如對網絡內容發布前進行強制分級、執行中采取人臉識別等技術措施,為網絡分級制度的執行提供保駕護航的有效方式。
(三)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教育
未成年人所處的身心發展階段是成長的關鍵時期,是法治宣傳的重點對象,要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普法教育,增強其自我保護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注重發揮家庭、學校的第一課堂作用,充分發揮法院、檢察院、婦聯、共青團等的第二課堂作用,采用案例分析、以案釋法等方式普及網絡犯罪預防、網絡自我保護等法律知識,幫助青少年提升網絡運用水平,拓展知識面,不斷提高理論素養和專業能力; 教育引導青少年依法上網、文明上網、理性上網,積極參與網絡文明建設,堅持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和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在網絡世界里提高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弘揚主旋律,追求真善美,傳遞正能量。促進家庭、學校、社會和大眾媒介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共建健康文明的網絡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