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香 程藝萍
摘 要 堅持群眾路線不動搖是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階段性勝利和進一步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法寶。當前,深入開展以為整治“四風”為重心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其目的就是使廣大黨員干部充分認識到密切聯系群眾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求取民意,贏得合法性的基礎,根據為人民服務的內在要求,滿足人民的物質、安全、精神文化需要,達成鞏固政權和為人民服務的二元統一,從而實現為人民服務的最終目標。
關鍵詞 聯系群眾 群眾路線 目標指向
作者簡介:韋香、程藝萍,湖南都市職業學院,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法學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2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092
長期以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黨同人民保持血肉聯系,國家就繁榮穩定,人民就幸福安康”。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會議上也一再強調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貫徹落實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整治“四風”建設,明確黨的任務和目標,強化黨員干部的群眾意識和服務意識,促進科學執政、民主執政,提高綜合服務水平,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有效的實現為人民服務的終極目標。
一、 密切聯系群眾,是鞏固執政黨地位,求取民意,贏得合法性的基礎
“民本”即古代意義上的“群眾路線”,最早萌芽于殷周時期,《尚書·盤庚》中即有“重我民”、“實施德于民”之說,儒家創始人孔子最早提出重民、富民思想,倡導重視人民的生活疾苦。孟子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得乎丘民而為天子”。 強調把百姓放在首要位置,才是求得民意獲取政權的有效途徑。荀子則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深刻揭示了民眾對統治者維護和鞏固政權的重要作用。秦朝統一六國后,橫征暴斂、征伐無度,迫使農民頻繁暴亂,導致“一夫作難而七廟隳”的結局。歷史一次又一次地顯示民眾的重要性,如何“親民”、“恤民”、“愛民”,進而“得民”,最終確立和鞏固政權也成為了歷代統治者首要思考的問題之一。
在現代化政黨中,黨執政的合法性,是民眾對現存政治秩序和政權的信任、支持和認同,其實質是一個國家的人民承認并接受一個政權的管制。 列寧指出:“一個階級怎么能夠建立起自己的政權的呢? 這個政權又怎么能夠維持三年半之久呢?是從什么地方得到支持的呢? 我們知道,這種支持來自國內,來自農民群眾。” 毛澤東同志曾說過“真正的銅墻鐵臂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擁護革命的人民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臂,什么力量也打不破,完全打不破。”鄧小平同志指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習近平同志在群眾教育實踐工作會議上強調:“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的最牢固根基”。綜合以上論述可知,人民群眾是構成國家的基本力量,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主要推動力,一個政黨執政地位的確立和穩固,必須要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
群眾路線不僅在無產階級政黨中廣泛適用,西方民主理論家對“人民主權思想”也有諸多的闡述。古希臘政治家亞里士多德認為“一種政體如果要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必須使全邦各部分(各階級)的人民都能參加而懷抱著讓他存在和延續的意愿。”西方民主理論家另辟蹊徑,從民主協商的角度,論證了人民對于政黨執政合法性以及國家政權組織結構的重要作用,進一步闡明了人民主權思想在政治民主發展道路上的重要意義。
回顧歷史中的政黨政治,一些政黨沉浮不定,還有一些政黨發展迅速卻又像泡沫一樣消失,歸根結底,就是他們在執政的過程中偏離了群眾軌道,導致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最終失去民心,甚至失去政權。世界執政黨的興衰史告誡我們,人民是政黨生死存亡的關鍵因素。
二、密切聯系群眾,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一)為人民服務是密切聯系群眾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
第一,為人民服務是密切聯系群眾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具有歷史實踐性。回顧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斗的歷史軌跡,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到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共產黨所做的每一個重大決策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人民群眾謀利益的,建設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人民的積極參與,所取得的每一個成績都凝聚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歷史實踐所取得的實際性的成果表明,中國共產黨一切的中心就是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第二,為人民服務是密切聯系群眾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依據。理論是人民對事物的理解和述論,正確的、系統的理論對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毛澤東同志在理論上系統的闡述“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并深化了密切聯系群眾的科學內涵,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的現實意義。歷屆國家領導人結合馬克思列寧主義人民主體思想的理論精髓,結合我國國情,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型理論,為密切聯系群眾、為人民服務提供行動指南。
第三,為人民服務是密切聯系群眾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擁有強大的執行力。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實現為人民服務的目標需要一個強大的執行力作為支撐。首先,中國共產黨擁有龐大的隊伍,是實現為人民服務的主力軍。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總數在2009年底達到7799.5萬名,基層組織有379.2萬個。龐大的黨員人口基數是中國共產黨強大執行力的有力保證。其次,我國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當前的國內外形勢比任何時候都要復雜,都要艱巨,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團結各黨派的力量,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集中有效的解決社會的突出問題,確保黨方針政策的有效運行。最后,相對健全完善的法律體系。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手握重權,極易導致黨員干部以權謀私,做出危害國家安全損害人民利益的事。
(二)密切聯系群眾,才能更好的人民服務
第一,密切聯系群眾,實現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是無產階級政黨奮斗的基本目標。無產階級政黨以爭取、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宗旨。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宣言》中就鄭重宣布:“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或者為少數人謀福利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運動,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共產黨“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明確了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的目標,并努力付諸實踐;1945年中共“七大”更是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唯一宗旨寫進了黨章,標志著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有了制度依據,開創了無產階級政黨將為人民服務納入黨章的先河。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共產黨的含義或者任務,如用概括的語言來說,只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精辟地概述了無產階級政黨的歷史使命和區別于其它政黨的根本標志,指出了無產階級政黨執政的基本目標。
第二,密切聯系群眾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尤其是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利益訴求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群眾需求的這些變化要求我們黨密切聯系群眾,與時俱進,把握社會發展的最新動態,深入了解人民群眾的內在需求和心理變化,主動拉近與群眾的心理距離,創新密切聯系群眾的制度機制,處理好不同群體之間的矛盾和利益沖突,及時更新完善政策措施,提高為人民服務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探索群眾運動的發展規律,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第三,為人民服務,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的各種利益訴求。“滿足群眾的利益要求,使他們各得其所,和諧共處,這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目的和核心要求,也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首先,進一步深化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讓更多的人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在此基礎上,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其次,創造形式多樣、具有中國特色的精神文化產品,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
三、 在為人民服務的社會實踐中達成密切聯系群眾、鞏固政權二元目標的統一
(一) 為人民服務重在實踐
過去幾十年,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行動指南。一方面,為人民服務,最重要的是將理論貫徹到實踐中去,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如果不付諸于實踐,就會變成空洞的理論。共產黨只有將黨的方針政策落到實處,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滿足人民的各種需求,才是為人民服務的應有之義。另一方面,無形的理論對于廣大人民群眾來說,無異于空頭支票。鄧小平同志說“人民,是看實踐。人民一看,還是社會主義好,還是改革開放好,我們的事業就會萬古長青!”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操作,將人民的愿望訴求轉化為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利益,才能獲得人民的政治認可;群眾滿不滿意、高不高興、答不答應也只有在實際的操作中,取得一定的成果中體現出來。
(二)為人民服務與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理論相輔相成,并在實踐中達成統一
鞏固一個政黨的執政基礎有兩種方式,一個是以暴力為后盾的強制性手段,另一種是以依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而獲取人民的政治認同。強制性的方式雖然也能鞏固執政地位,但是不利于執政黨長期執政。黨的階級基礎決定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性質,中國共產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最大的危險是脫離群眾,因此,共產黨在鞏固執政基礎時必須以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原則,把實現人民的切身利益作為最終目標。
注釋:
樣伯俊.孟子譯著.北京:中華書局.2005.328.
張詩同.荀子簡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52.
紀中強.黨提高執政成效的挑戰、影響因素與路徑分析.嶺南學刊.2013(6).51.
列寧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23.
參考文獻:
[1]石火學.新時期密切聯系群眾.求實.2014(2).
[2]允春喜.從“安天下”到“萬民憂樂”——論黃宗羲對傳統民本思想的發展.北方論叢.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