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王旭波 魏萌
四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河南時首次提出,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四年來,作為河南省的本土企業,河南心連心化肥有限公司積極踐行“三個轉變”賦予的技術創新推動使命、質量安全管理使命、產品品牌培育使命,通過戰略、技術、產品、品牌、服務等全方位的創新升級,有效推動了企業在安全環保、節能減排、提質增效、品牌建設等方面的良性發展。
今年6月,心連心第七次摘得由工信部發布的“合成氨(無煙煤和煙煤)”能效“領跑者”雙項桂冠,在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代浪潮中,展現出過人的轉型智慧,為行業探索出一條高質量、綠色發展的大道通途。

今年是中國農業質量年,作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主陣地”,農資行業迎來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一場“大考”。面對行業加速變革的陣痛,心連心苦練內功,憑借五大領域的全面升級,從容地交出了一份問路轉型的滿意答卷。
改革需要頂層設計,發展需要創新驅動。作為企業運籌帷幄的靈魂人物,心連心公司董事長劉興旭在做出每一項戰略決策時,都將企業自身的特點、優勢與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緊密結合。劉興旭介紹說,近年來,心連心通過戰略、規模、技術、產品、營銷服務等五大升級,為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談到心連心的轉型發展戰略時,劉興旭表示:“目前,我們正在由單純的低成本戰略向‘低成本+差異化’的戰略進行轉型。在企業的整體運營上,重心由生產轉移到市場上,發揮研發、營銷的引領作用,在保持低成本優勢的基礎上,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專業化服務水平,通過差異化的服務,滿足市場的差異化需求。在持續做強尿素板塊的同時,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向高效尿素、復合肥和車用尿素、甲醇、糠醇等下游產業鏈發展,實現‘一頭多尾’的柔性生產模式,形成化工、化肥齊頭并進的產業發展格局。”
據了解,2012年-2017年,心連心用5年時間完成了河南新鄉、新疆瑪納斯、南疆庫車、吉林長春、江西九江等五大基地的戰略布局,推動產能向資源地、市場地發展,實現了規模的有序升級與布局的科學優化。與此同時,心連心秉承科技領先發展戰略,依托“中國氮肥技術研究中心”“水肥一體化研究中心”“國家級實驗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臺,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積累,謹慎推進裝備技術升級,4年內連續投資60億元,在新鄉、新疆大規模建設潔凈煤氣化技術的生產線,并對原有生產裝置進行持續的技改升級。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對于農資企業來說,產品的創新升級至關重要。早在2012年,心連心便率先在行業內提出“中國高效肥”的理念,持續加大對新產品的研發力度,與中科院、農科院等科研院校戰略合作,共同研發推廣了水觸膜控失肥、黑力旺腐植酸、珍維多高塔硝硫基、水溶肥等系列高效產品,以差異化產品贏得市場。心連心公司總經理張慶金介紹說,2017年,心連心的高效肥銷量占到總體銷量的35%以上,通過多元化的產品升級,有力地支撐了公司的差異化戰略。
此外,心連心還積極創新營銷服務模式,在全國建立高效農業服務中心,以農技服務為抓手,把服務推到市場一線、田間地頭。據心連心公司副總經理趙連紫介紹,2018年5月,心連心啟動大型測土配方施肥活動,通過在全國建立測土配肥站的方式,為廣大農戶提供貼心的服務。心連心還聯合全國23個省份的38家農業科研院所,成立了全國肥效協作網,在全國各地建立500多個試驗點,共同研究高效肥在全國不同地區不同作物上的施肥技術和高產施肥方案。
農資行業內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心連心敢在自家工廠的污水處理排水口外養金魚。對此,劉興旭自信地表示,在排放方面,心連心執行的一直是高于國家標準,且優于同行業標準的企業內控標準。以顆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三種主要的排放物為例,國家規定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標準分別是20毫克/立方米、50毫克/立方米、100毫克/立方米,而心連心的實際排放數值則分別控制在5毫克/立方米、10毫克/立方米、40毫克/立方米以下。用劉興旭的話來說,這些金魚既是心連心的“特種環保監督員”,也是公司堅持環保綠色發展理念的一個縮影。
心連心一直秉承綠色發展理念,近年來更是不斷加大環保投入,持續開展技術創新、設施升級等工作。2012年以來,心連心累計節約標準煤21.11萬噸,成為國內第一家合成氨污水零排放企業、第一家實現鍋爐超低排放的化肥企業,綜合成本連續多年比同行業低10個百分點左右,被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等樹立為環保標桿,并連續7年被工信部評為“合成氨能效領跑者標桿企業”。據劉興旭介紹,心連心用于環保技術創新和設備升級的資金累計達到10億元,占企業利潤的40%。公司多項節能開發設計在全國同行業推廣,帶動行業每年節約巨大生產成本,帶動全行業節約煤炭近5000萬噸。
趙連紫介紹,心連心之所以在能效方面保持領跑地位,主要得益于“低成本”和“創新驅動”的發展理念。心連心始終把節能降耗作為企業生存、發展和持續提高自身競爭力的主要抓手。技術上,引進行業所有先進并且成熟的節能新技術,借助自主研發平臺,創新性地將跨行業的節能技術應用于生產系統中,使公司能效水平不斷提升;管理上,嚴格執行“計劃控制、優化工藝、小時計量、安全環保穩定長周期”的管控策略,實現生產安穩長滿運行,有效提升了能效水平。
沒有安全,何談效益?在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之余,心連心還通過打造深入“毛細血管”式的安全防控管理體系,將“安全生產責任重于泰山”的理念落實到了實處。早在2010年,心連心就成立專業的安全管理隊伍,2014年引進先進的杜邦安全管理模式,建立了以杜邦安全為內核、符合心連心實際的安全管理體系、安全工作標準流程和完善的安全培訓機制,形成了具有心連心特色的職業健康安全文化。
心連心成立于1969年,2003年改制為股份制企業,2009年在香港上市。經過近50年的發展,從一個年產3000噸合成氨的小氮肥廠,成長為年產能尿素280萬噸、復合肥230萬噸、甲醇70萬噸等,總資產突破百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在農資行業整體低迷的大背景下,走出了一條具有心連心特色的逆勢發展之路。
2017年,心連心實現合成氨產量217萬噸,氮肥行業排名第五;尿素產量168.5萬噸,氮肥行業排名第三;實現復合肥產量95萬噸,采購鉀肥13萬噸;全年完成現營業收入76億元,同比增長33%,實現稅收2.17億元,實現凈利潤4.24億元;2018年一季度,心連心實現營業收入20.95億元,實現稅收5672萬元,實現凈利潤1.65億元……一連串數字的背后,既展現出心連心轉型升級的成果,也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其獨特的品牌文化。
誠信是心連心品牌文化的基礎。心連心通過誠信經營、誠信管理、誠信服務,連心股東、連心員工、連心客戶、連心社會,聚集了一批優秀的心連心人,得到客戶和社會各方的認可。劉興旭曾有過一段軍旅生涯,通過將軍營文化與誠信文化融為一體,心連心培育出員工“言必行,行必果”的雷厲作風和無借口執行”的強大執行力。
心連心的品牌文化還體現在對于工匠精神的持守與傳承之中。在日常工作中,劉興旭時常提醒員工要“懷匠心,踐匠行,守匠品”,以極致的態度要求自我、超越自我,對產品、服務精雕細琢,對細節精益求精。具體來講,“懷匠心”就是依靠點點滴滴、鍥而不舍的艱苦追求,堅持不懈追求事情的內在規律;“踐匠行”就是從一數到十,一個都不能少,牢記“一米寬,一千米深”理念,鎖定目標,專注重復,用心打出源源不斷的“活水”;“守匠品”就是用最少的社會資源創造最大的社會效益,老老實實為社會做事,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致力于把心連心打造成為中國最受尊重的化肥企業集團。
正是在誠信文化和“匠心”精神的指引下,心連心實現了由中原品牌向全國品牌的跨越。劉興旭表示,2018年,心連心將繼續堅守品牌文化,通過實施“1+1+1+1”品牌行動計劃,全面打造車用尿素、三聚氰胺、糠醇和腐植酸肥料等四個一流產品品牌,以“端到端”的服務理念,專注做好從消費需求到產品實現全過程的各方面工作,扎實推進從工廠到市場的各方面配套服務,讓產品與消費者“心連心”,為化肥行業的轉型升級貢獻力量,讓心連心成為令人尊重的肥料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