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長華
(宜賓骨科醫院,四川 宜賓 644000)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骨科的常見病。該病主要是由于發生交通事故及從高處墜落所致。近年來,隨著我國交通事故和建筑事故的增多,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發生率逐年升高[1]。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骨折端的穩定性較差,且其普遍存在脊神經損傷的情況[2]。近年來,臨床上用經后路短節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該病,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為了進一步探討用經后路短節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筆者對宜賓骨科醫院收治的4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進行了平行對照試驗。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宜賓骨科醫院收治的4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經X線檢查或CT檢查得到確診。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1例(占55%),女性患者9例(占45%);其年齡為31~57歲,平均年齡為(41.46±5.42)歲;其中,因發生車禍導致骨折的患者有10例(占50%),因從高處墜落導致骨折的患者有6例(占30%),因被重物砸傷導致骨折的患者有2例(占10%),因其他原因導致骨折的患者有2例(占10%)。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2例(占60%),女性患者8例(占40%);其年齡為27~58歲,平均年齡為(42.34±5.57)歲;其中,因發生車禍導致骨折的患者有9例(占45%),因從高處墜落導致骨折的患者有5例(占25%),因被重物砸傷導致骨折的患者有3例(占15%),因其他原因導致骨折的患者有3例(占15%)。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用經后路短節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和全身麻醉,使其保持俯臥位,在其左右胸與髂棘之間墊軟枕。在其傷椎后方的正中處做一個手術切口,充分暴露其傷椎及與傷椎上下相鄰的椎板、關節突和棘突。去除壓迫患者脊神經的部分椎板,對其進行椎管減壓術。在與傷椎上下相鄰的椎體內植入椎弓根螺釘,安裝連接棒與撐開器。用撐開器撐開患者短縮的椎體,恢復其脊柱的高度。用C臂X線機對椎弓根螺釘的位置與傷錐高度的復位情況進行檢查。之后游離患者椎管內的小骨塊,對突向椎管內的骨塊進行打壓復位。對于椎體受損嚴重的患者,應對其進行橫突、椎體或椎板間植骨融合術。在與傷椎上下相鄰的椎體間安裝橫連器,固定好椎弓根螺釘。最后沖洗其術區,為其放置引流管,縫合其手術切口。術后為患者應用脫水劑與抗生素。術后第3天將引流管拔除。用經前路短節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和全身麻醉,使其保持側臥位,抬高其腰橋。在其左側第一腰椎的橫突處做一個10~12 cm的切口,充分暴露其傷椎及與傷椎上下相鄰的椎板、關節突和棘突。余下的手術步驟與觀察組患者相同。
顯效:經治療,患者傷椎的高度基本恢復正常,其骨折端愈合良好,且其脊神經損傷的情況基本消失。有效:經治療,患者傷椎的高度明顯增加,其骨折端愈合較好,且其脊神經損傷的情況明顯減輕。無效:經治療,患者的治療效果未達到有效和顯效的標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術后,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胸腰椎的Cobb角。患者胸腰椎的Cobb角越小,表示其胸腰椎的解剖結構越接近正常。術后,采用ASIS殘損分級法評價兩組患者脊神經損傷的嚴重程度。A級:患者的部分脊神經出現完全性損傷,其受損脊神經平面以下無任何感覺功能和運動功能。B級:患者的部分脊神經存在不完全性損傷,其受損脊神經平面以下存在感覺功能,但無運動功能。C級:患者的部分脊神經存在不完全性損傷,其受損脊神經平面以下存在感覺功能和運動功能,但至少有一半以上關鍵肌的肌力<3級。D級:患者的部分脊神經存在不完全性損傷,其受損脊神經平面以下存在感覺功能和運動功能,且至少有一半以上關鍵肌的肌力≥3級。E級:患者受損脊神經平面以下的感覺功能和運動功能完全恢復正常。
用SPSS21.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觀察組患者中,治療結果為無效的患者有1例(占5%),為有效的患者有7例(占35%),為顯效的患者有12例(占60%),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5%。在對照組患者中,治療結果為無效的患者有4例(占20%),為有效的患者有11例(占55%),為顯效的患者有5例(占25%),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0%。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術后,對照組患者胸腰椎Cobb角的均值為(11.26±2.54)°,觀察組患者胸腰椎Cobb角的均值為(4.26±0.75)°。術后,觀察組患者胸腰椎的Cobb角小于對照組患者(t=18.0000,P<0.05)
術后,觀察組患者中ASIS殘損分級為B級與C級患者所占的比例為5%,對照組患者中ASIS殘損分級為B級與C級患者所占的比例為35%,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2。

表2 對比術后兩組患者ASIS殘損分級的情況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該病患者普遍存在脊神經損傷的情況。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原則主要是使患者骨折的胸腰椎復位,恢復其傷椎的高度、曲度及椎管的容積,保持其脊柱穩定,減輕其脊神經損傷,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3-4]。近年來,臨床上用經后路短節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此術式治療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地恢復患者傷椎的高度,糾正其脊椎后凸畸形的狀態,且能減輕其椎管內的壓力和脊神經損傷[5]。筆者認為,采用此術式治療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應注意以下幾點:1)此術式僅適用于傷錐兩側的椎弓根完整、胸腰椎的Cobb角>20°且椎弓根未發生骨折移位的患者。2)術中固定傷椎的螺釘應選用直徑較小、長度為3~3.5 cm的萬向螺釘。3)術中需按照患者骨折的嚴重程度,對進釘的方向與角度進行調整,且應使螺釘植入椎體內33%~50%。4)對于存在脊神經損傷的患者,術中需對其進行椎管減壓術[6-7]。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經后路短節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恢復患者傷椎的高度,減小其胸腰椎的Cobb角,減輕其脊神經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