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漫君,張 華,葉桂山,柳秋菊,張培林,劉 曼,趙庭鑒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廣西 桂林 541001)
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117萬早產兒出生。我國早產兒的數量占全球早產兒總數的12.3%[1]。顱內出血是早產兒常見的一種疾病。早產兒在發生顱內出血后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就容易出現腦癱、認知功能障礙等后遺癥。神經節苷脂具有保護腦神經、促進腦神經再生的作用[2]。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在不同時間點應用神經節苷脂對顱內出血早產兒進行治療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11月至2018年2月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收治的120例顱內出血早產兒。在這120例患兒中,有男性患兒68例,女性患兒52例;其胎齡為32~36周,平均胎齡為(34.13±5.47)周。將這120例患兒隨機分為A組、B組、C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30例患兒。四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四組患兒均進行保暖、營養支持、抗感染、維持血壓和血糖穩定、預防腦疝、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等治療,同時對患兒的原發病進行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分別于患兒顱內出血后的第3天、第5天和第7天使用神經節苷脂對A組、B組和C組患兒進行治療。神經節苷脂的用法是:將20 mg的此藥加入到20 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對患兒進行靜脈滴注,1次/d,連續用藥10 d。
用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表(NBNA)評估兩組患兒接受治療后其神經功能損傷的程度,需將其胎齡糾正至40周后(即其胎齡+出生后的時間>40周)再對其進行NBNA評分。NBNA評分共包括20個評分項,每項的分值均為0~2分,滿分為40分,患兒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神經功能損傷的程度越輕。
顯效:經治療,患兒的神志清楚,無呼吸暫停或呼吸困難等癥狀,其肌張力和原始反射均正常,其出血灶明顯減小或消失,其NBNA評分≥35分。有效:經治療,患兒的意識清醒,呼吸不規律,偶爾發生呼吸暫停,其肌張力有所改善,且可出現部分原始反射,其出血灶有所減小,其NBNA評分≥35分。無效:經治療,患兒存在意識障礙,并頻繁發生呼吸暫停,其肌張力降低或增高,且難以出現原始反射,其出血灶未減小,其NBNA評分<35分。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17.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A組患兒NBNA評分的均值為(38.46±1.37)分,B組患兒NBNA評分的均值為(36.57±1.26)分,C組患兒NBNA評分的均值為(35.11±1.63)分,對照組患兒NBNA評分的均值為(35.03±1.57)分。A組患兒的NBNA評分均高于B組患兒、C組患兒和對照組患兒(P<0.05)。B組患兒的NBNA評分均高于C組患兒和對照組患兒(P<0.05)。C組患兒與對照組患兒的NBNA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A組患兒與B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和治療的顯效率均高于C組患兒與對照組患兒(P<0.05)。A組患兒與B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兒治療的顯效率高于B組患兒(P<0.05)。詳見表1。

表1 四組患兒臨床療效的比較
早產兒的大腦中尚存留有胚胎生發基質,且其腦血流的自主調節能力和腦血管壁的彈性均較差,因此易發生顱內出血。有研究發現,我國早產兒發生顱內出血的幾率較高,且胎齡越小的早產兒越容易發生顱內出血[3]。此類早產兒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就容易發生腦白質損傷、腦積水,從而易導致其出現腦癱、認知功能障礙等后遺癥[4]。對發生顱內出血的早產兒進行早診斷、早治療是改善其預后的關鍵。近年來,臨床上用神經節苷脂對顱內出血的早產兒進行治療,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神經節苷脂能夠通過血腦屏障,增強腦細胞膜表面各種酶的活性,減輕腦組織水腫的程度,提高神經元對營養因子的反應,促進神經元再生[5]。惠正剛等[6]指出,用神經節苷脂對顱內出血的早產兒進行治療,能降低其后遺癥的發生率。但目前臨床上關于神經節苷脂在顱內出血早產兒中的使用時機尚存在爭議。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在早產兒發生顱內出血后,應盡早為其使用神經節苷脂,以避免其神經功能損傷進一步加重。
綜上所述,在早產兒發生顱內出血后,越早為其應用神經節苷脂,越能提高其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