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楊
(儀隴德慶醫院骨科,四川 南充 637000)
踝關節骨關節病是指踝關節軟骨發生骨硬化后形成骨贅的關節改變性疾病。此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踝關節骨關節病患者的關節軟骨呈進行性丟失,致使其關節滑膜發生改變、關節液增加且粘度降低,其關節液的屬性發生改變后會影響其踝關節的運動功能,最終導致其殘疾。踝關節骨關節病可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產生較大的影響,故尋求一種更為有效的方法治療踝關節骨關節病就成為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1]。在患者的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注射液是臨床上對踝關節骨關節病患者進行治療的常用手段。有研究表明,使用腔內注藥法和康復療法對踝關節骨關節病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地促進其踝關節功能的恢復,提高其踝關節的運動度。為了進一步研究此療法的有效性,筆者的團隊對我院骨科收治的25例踝關節骨關節病患者使用腔內注藥法和康復療法進行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間儀隴德慶醫院骨科收治的50例踝關節骨關節病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其凱爾格倫和勞倫斯踝關節X線影像學分級為Ⅱ級、Ⅲ級或Ⅳ級的患者。2)在運動或休息時出現踝關節腫脹、壓痛的患者。3)出現踝關節疼痛癥狀超過6個月的患者。4)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簽署了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1)不能走路的患者。2)患有脊柱炎等相關疾病的患者。3)對玻璃酸鈉注射液過敏的患者。4)合并有影響治療效果的其他疾病患者。5)踝關節有開放傷口的患者。6)營養不良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在這50例患者中,有男性30例,女性20例;其年齡為50~75歲,平均年齡為(63.18±2.89)歲;其病程為9個月至2年,平均病程為(13±2.4)個月。將這50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為兩組患者均使用關節腔內注藥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在無菌的條件下,先在患者患足踝關節的內側注射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再將25 mg的玻璃酸鈉注射液注入其關節腔內,每周一次,連續注射5周,每周記錄一次治療效果。在注藥后的第3周、第6周、第9周、第12周和第24周,對患者進行臨床隨訪,即按照AOFAS (美國足與踝關節協會)推薦的踝足評分系統對其踝關節的功能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為觀察組患者使用康復療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1)讓患者進行踝關節運動的矢狀范圍(屈伸)訓練,即讓其用患側的踝關節進行屈伸運動(盡量拉開),每次運動5分鐘,每天訓練5次。2)讓患者進行后足運動范圍訓練,即讓其用患側的踝關節不間斷地進行內翻和外翻(幅度盡可能的大)運動,每次運動5分鐘,每天訓練5次。
治療結束后,觀察兩組患者踝關節疼痛指數的評分、踝關節僵硬度的評分、患者的主觀評分、踝關節的運動度和踝后足穩定性的評分。使用視覺模擬量表問卷對患者踝關節的疼痛度、僵硬度、運動度和踝后足的穩定性進行評估。進行評估的內容包括:1)患者在站立、坐著或躺在床上時,其踝關節的疼痛度、僵硬度、運動功能、矢狀范圍(屈伸)、運動范圍(內翻和外翻)和踝后足的穩定性(前后位)。2)患者踝關節腫脹的程度和壓痛的程度。3)患者注藥部位的皮膚是否出現局部發熱及疼痛的現象。4)患者的主觀評分包括:無痛感為40分,很少有痛感為30分,疼痛可耐受為20分,劇烈疼痛為1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得越好。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錄入到SPSS20.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踝關節疼痛指數的評分和踝關節僵硬度的評分均更低 (P<0.05)。詳見表 1。
經過治療,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踝關節的運動度、踝后足穩定性的評分和患者的主觀評分均更高(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關節疼痛指數的評分和關節僵硬程度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關節疼痛指數的評分和關節僵硬程度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關節疼痛指數的評分 t值 P值 關節僵硬程度的評分 t值 P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59±0.86 3.05±0.36 13.656 <0.05 6.45±0.67 3.63±0.38 18.312 <0.05觀察組 5.67±0.79 2.75±0.31 17.207 <0.05 6.34±0.59 3.31±0.35 22.117 <0.05 t值 0.343 3.157 0.616 3.098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踝關節的運動度、踝后足穩定性評分和患者主觀評分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踝關節的運動度、踝后足穩定性評分和患者主觀評分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患者的主觀評分(分) 踝關節的運動度(°) 踝后足穩定性的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5 15.3±0.25 28.5±0.23 8.1±0.32 15.5±0.31 5.0±0.14 6.5±0.19觀察組 25 16.1±0.78 30.2±0.56 7.9±0.29 17.2±0.27 5.0±0.17 7.1±0.20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踝關節是人體主要的負重關節,具有全身負重的作用。長期超負荷負重、身體肥胖、罹患骨質疏松癥均可導致踝關節骨關節病[2,-3]。踝關節骨關節病是一種以踝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疾病。此病變可累及關節軟骨或整個關節,包括軟骨下骨、關節囊、滑囊和關節周圍肌肉,是導致患者殘疾最常見的原因[4]。臨床上對踝關節骨關節病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的方法有X線檢查、物理檢查(踝關節伸屈、內翻和外翻試驗等)[5]。目前,臨床上治療踝關節骨關節病的方法主要有物理療法、藥物療法和手術療法。用熱療、超聲波療法、按摩等物理療法對踝關節骨關節病患者進行治療,雖可減輕其炎癥反應,但對其進行治療的時間較長。由于踝關節骨關節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故對其進行更換關節手術治療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在患者的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注射液就成為臨床上治療踝關節骨關節病的一種重要手段。相關的研究表明,用腔內注藥法和康復療法治療踝關節骨關節病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促進患者踝關節功能的恢復。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經過治療,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踝關節疼痛指數的評分和踝關節僵硬度的評分均更低,其踝關節的運動度、踝后足穩定性的評分和患者的主觀評分均更高。這說明,用腔內注藥法和康復療法治療踝關節骨關節病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緩解其踝關節疼痛的癥狀,提高其踝關節的運動度和踝后足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