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
(監利縣第三人民醫院,湖北 監利 433304)
急性膽囊炎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急腹癥。導致該病發生的原因主要是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不佳[1]。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手術治療該病。老年人機體的各項功能有所降低,其對手術的耐受力較差。使用開腹膽囊切除術對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進行治療,對其造成的創傷大,其術后易發生多種并發癥。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使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進行治療,對其造成的創傷小,其術后恢復的速度快,術后住院的時間短,而且術后疼痛的程度輕,其不易發生術后并發癥[2-3]。為比較使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對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監利縣第三人民醫院對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間收治的78例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分別使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并將其治療的效果進行對比。
將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間監利縣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78例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納入本次研究。對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為:1)其主要臨床癥狀為上腹部劇烈疼痛。2)其體溫高于37.5℃。3)其白細胞的水平>10×109/L[4-6]。4)年齡≥60歲。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研究組中共有39例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22例(56.41%),女性患者17例(43.59%);其年齡為60~75歲,平均年齡為(64.8±4.9)歲。參照組中共有39例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21例(53.85%),女性患者18例(46.15%);其年齡為60~72歲,平均年齡為(65.1±5.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研究組患者使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讓患者取平臥位。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患者臍下緣1 cm處做長度為1 cm的切口,插入氣腹針建立人工氣腹。將氣腹壓力控制在14 mmHg左右。在劍突下1 cm處做長度為1 cm的切口。在右側鎖骨中線與肋下緣交會處做長度為1 cm的切口。置入腹腔鏡設備。分離膽囊與周圍組織粘連的部分。解剖膽囊三角區。夾閉膽囊動脈和膽囊管。切除膽囊。從劍突下的切口取出膽囊。使用生理鹽水沖洗腹腔。留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7-8]。為參照組患者使用開腹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讓患者取平臥位。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患者的右側肋緣下做長度為5 cm的斜切口。逐層切開腹壁。分離膽囊與周圍組織粘連的部分。解剖膽囊三角區。夾閉膽囊動脈和膽囊管。切除膽囊。取出膽囊。使用生理鹽水沖洗腹腔。留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術畢至胃腸功能恢復的時間、術后住院的時間及術中的出血量。觀察兩組患者發生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膽瘺等并發癥的情況。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術畢至胃腸功能恢復的時間及術后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參照組患者(P<0.05),其術中的出血量少于參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參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發生并發癥的情況[n(%)]
急性膽囊炎是由于膽囊管阻塞和細菌侵襲而引起的一種膽囊炎癥。該病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急腹癥。據統計,約有95%的膽囊炎患者合并有膽囊結石。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膽囊炎的發病率呈逐漸上升的趨勢。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是右上腹痛、惡心、嘔吐及發熱。當該病患者的膽管并發炎癥或炎癥導致肝門淋巴結腫大時,其還會發生黃疸。該病的主要發病人群主要是中老年人。導致膽囊炎發生的原因主要有:1)患者患有膽囊結石,其膽囊內的結石堵塞了膽囊管或嵌頓在膽囊管中。2)患者的膽囊管扭轉、狹窄或膽道蛔蟲、膽道腫瘤阻塞其膽囊管。3)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其膽囊壁逐漸變厚,其膽囊逐漸萎縮,其膽囊的收縮功能減退,導致其發生膽汁淤滯、濃縮的情況,引發膽囊炎。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開腹膽囊切除術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使用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炎時,手術切口較大,且需切斷大量的腹壁肌肉,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大,其身體恢復的速度慢,容易發生術后并發癥。使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炎時,對患者造成的傷害小,不會在其體表留下明顯的瘢痕[9]。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與使用開腹膽囊切除術相比,使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其術后身體恢復的速度快,并發癥的發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