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發元
(云南省昭通市中醫院,云南 昭通 657000)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上較常見的嚴重腦血管疾病。此病具有發病急、進展迅速、致殘率高、致死率高等特點,可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1]。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西醫藥物療法、手術療法及中醫藥療法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芍委熂毙阅X梗死的西藥療法主要為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顱壓、營養神經及對癥支持療法等。近年來的臨床研究發現,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急性腦梗死可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2]。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對急性期腦梗死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效果。
本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7月至2017年11月云南省昭通市中醫院收治的80例急性期腦梗死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患者。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27例,女13例;其年齡為47~82歲,平均年齡為(61.3±7.6)歲;其發病至入院就診的時間為3 h至2 d,平均時間為(21.5±12.7)h;其中有腔隙性腦梗死患者31例,多發性腦梗死患者9例,合并有冠心病的腦梗死患者21例,合并有高血壓的腦梗死患者37例,合并有糖尿病的腦梗死患者7例。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29例,女11例;其年齡為50~81歲,平均年齡為(62.7±7.1)歲;其發病至入院就診的時間為5 h至1 d,平均時間為(20.7±10.3)h;其中有腔隙性腦梗死患者29例,多發性腦梗死患者11例,合并有冠心病的腦梗死患者24例,合并有高血壓的腦梗死患者有35例,合并有糖尿病的腦梗死患者有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P>0.05。
1)簽署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2)其病情符合急性期腦梗死的中西醫診斷標準。3)其年齡為45~82歲。
1)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2)病情嚴重的心、肝、腎等疾病患者。3)近期有手術史的患者。4)合并有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
對兩組患者進行溶栓、脫水、降低顱內壓、擴張腦血管、改善腦循環、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營養腦神經、控制血壓、降糖等常規的西醫治療。在此基礎上,為觀察組患者應用活血化痰通絡方進行治療,其處方為:丹參12 g、當歸12 g、赤芍10 g、桃仁10 g、紅花10 g、川芎10 g、雞血藤12 g、地龍10 g、半夏10 g、石菖蒲12 g、水蛭5 g、沙參12 g、甘草10 g,水煎服,1劑/d,分早晚兩次服下,患者若有吞咽困難的癥狀可為其使用鼻飼管給藥,連續用藥4周。
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前后對比分析其NIHSS評分、Barhtel指數的變化情況,其NIHSS評分越高提示其發生神經功能損傷的程度越嚴重,其Barthel評分越高提示其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基本治愈:經治療,患者的NIHSS評分減少91%~100%。顯效:經治療,患者的NIHSS評分減少46%~90%。有效:經治療,患者的NIHSS評分減少18%~45%。無效:經治療,患者的NIHSS評分減少<18%。總有效率=(基本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患者的平均年齡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等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0.0%和72.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例(%)]
與進行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的比較(分,±s)
注:*表示與同組治療前對比, P<0.05;△表示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21.5±2.3 7.8±1.2*△對照組 40 21.8±2.5 11.4±1.6*
與進行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較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3。
表3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的比較 (分,±s)

表3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的比較 (分,±s)
注:*表示與同組治療前對比, P<0.05;△表示與對照組對比, 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54.1±4.5 81.4±7.9*△對照組 40 53.7±4.8 72.3±6.6*
腦梗死主要是因動脈粥樣硬化所致。此病患者腦部的供血血管可發生重度狹窄或閉塞,其局部腦組織的血流可明顯減少或中斷,進而可因腦組織發生缺血缺氧性壞死而出現一系列的癥狀及體征[4]。治療腦梗死的方案主要是改善腦循環、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加腦組織的供血量、修復缺血半暗帶存活的神經元及修復受損的神經功能[5]。
中醫認為,腦梗死屬于“中風”的范疇,主要是因正氣虧虛、內傷積損、飲食不節、情志不暢或感受外邪,導致瘀血、痰熱等致病因素痹阻氣血經絡或上犯于腦,蒙蔽神竅所致。此病患者可出現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等臨床表現。在治療此病時應采取活血化痰通絡之法[6]。在本次研究中所用的活血化痰通絡方中,丹參可活血通絡、涼血清心;當歸可活血養血、祛瘀止痛;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可活血通經、祛瘀止痛,川芎又有行氣祛風之功;雞血藤可補血活血、通經絡;地龍性走竄,善于通行經絡;半夏可燥濕化痰;石菖蒲可化濕開竅醒神;水蛭可破血逐瘀通經;沙參可滋陰生津,防止諸多活血化瘀祛痰類藥物耗傷津液;甘草可調和諸藥。將上述藥物合用可共奏活血化瘀、祛痰通絡之功。有研究結果表明,活血化瘀類藥物具有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擴張血管、改善腦部的血液循環、緩解腦梗死患者腦組織缺血缺氧的情況、減輕腦組織受到的損害等作用[7]。丹參中所含的丹參酮具有改善微循環、緩解腦細胞缺血缺氧狀態的作用[8]。川芎中所含的川芎嗪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小板的活性、抗血栓等作用。當歸具有調節血脂的作用[9]。赤芍具有溶解凝固的纖維蛋白等作用。紅花具有抑制紅細胞聚集、增加動脈的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環等作用[10]。由這些藥物組成的活血化痰通絡方具有改善腦部的血液循環、緩解腦組織缺血缺氧狀態等作用。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治療后其NIHSS評分較低,其Barthel指數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對急性期腦梗死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可取得理想的臨床效果,能減輕其神經功能受到的損傷,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