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玉潔
(甘肅省金昌市人民醫院放射科,甘肅 金昌 737100)
棕色瘤是由甲狀腺腫瘤或甲狀腺增生導致甲狀旁腺的功能亢進,從而分泌過多的甲狀旁腺激素,促使骨鈣進入血液循環,引發骨質吸收、骨質疏松、反應性結締組織增生所形成的骨的假瘤性病變。該病在臨床上較為少見,且其影像學表現與其他幾種骨的瘤樣病變相似,故極易被誤診。本文以2010年至2015年期間甘肅省金昌市人民醫院收治的3例棕色瘤患者為研究對象,總結該病的影像學特點,以期提高對該病的進行診斷的準確性,降低其誤診率。
選取2010年至2015年期間甘肅省金昌市人民醫院收治的3例棕色瘤患者為研究對象。這3例患者均被誤診為患有骨腫瘤或骨的腫瘤樣病變。在這3例患者進入該醫院后,對其進行臨床檢查、實驗室檢查及病理檢查,確診其患有棕色瘤。這3例患者均為女性,其年齡為32~47歲,平均年齡為40.3歲;其中,第1例患者就診的原因為其出現了不明原因的右肘部腫脹及疼痛,第2例患者就診的原因為其出現了左側髖部疼痛,第3例患者就診的原因為其出現了全身疼痛、不適。在這3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局部皮膚的溫度及顏色正常,且表皮無破潰。對這3例患者進行實驗室檢查的結果顯示,有2例患者存在血鈣水平升高、血磷水平下降的現象(即其血鈣的水平在2.70~3.96 mmol/L之間,其血磷的水平在0.42~0.74 mmol/L之間),有1例患者血鈣及血磷的水平均正常。這3例患者均存在甲狀旁腺激素(PTH)水平升高的現象(即其PTH的水平≥ 70 pg/ml)。
在這3例患者入院后,對其中1例患者右側的肘關節進行標準的X線攝片掃描和CT掃描,對其中1例患者的骨盆進行橫斷位CT平掃,對其中1例患者進行全身骨掃描(ECT)。檢查結束后,分析、總結這3例患者的影像學表現。
對這例患者右側的肘關節進行X線攝片掃描的結果顯示,其右側肘關節尺骨的鷹嘴處存在局限性骨質破壞區,該區域骨質的密度欠均勻,且未見明顯的骨膜反應和軟組織腫塊(見圖1)。對這例患者右側的肘關節進行CT軸位平掃的結果顯示,其右側尺骨的鷹嘴處存在類圓形、膨脹性的骨質破壞區,該區域的CT值約為20~42 Hu,骨皮質菲薄,軟組織的密度影突出(見圖2及圖3)。對這例患者進行手術時,從其骨髓腔內刮出的病理骨組織呈囊性改變,表示其骨組織已受到侵蝕,且被侵蝕的區域約為3.0 cm×4.1 cm,其病變處的骨皮質存在變黃的現象,骨質存在被破壞的現象。對這例患者進行病理檢查的結果顯示,其大量的增生纖維組織中散在多核巨細胞和少量的膠原纖維,其病灶區可見較多的出血,并伴有少量的含鐵血黃素沉著。
這例患者左側的髂骨存在多發性、類圓形、邊界毛糙的骨質破壞區,且該區域的周圍未見明顯的軟組織腫塊及骨膜反應(見圖4)。

圖1

圖2

圖3

圖4
這例患者左側橈骨的下端、左手第1掌骨的頭下、右手食指末節的指骨及雙側髂骨均存在局限性代謝活躍。
這3例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均對其進行6~10個月的隨訪,并對其進行影像學復查。結果顯示,有2例患者病變區域的骨密度增高,骨質破壞區的范圍縮小。有1例患者局限性代謝異常的現象消失。
骨棕色瘤是由于患者存在甲狀旁腺的功能亢進或患上了甲狀腺腫瘤,使其甲狀腺分泌過多的甲狀旁腺激素,從而刺激破骨細胞的活動、抑制腎小管對磷的吸收、增加胃腸道對鈣的吸收,進而使骨鈣進入患者的血液循環所引發的以骨質吸收、骨質疏松為特點的假瘤性病變。該病可累及任何骨骼,但以骨形成及骨吸收較快部位的病變更為顯著[1]。骨吸收過度可引起骨質疏松,還可形成局限性的骨質破壞區。該區域中可含有大量的破骨細胞和纖維組織,繼發的甲狀旁腺黏液變性及出血還可引起液化,從而形成囊腫,其中,內含棕色液體的囊腫即為棕色瘤[2]。棕色瘤的瘤體大體呈紅棕色、質軟,其鏡下表現為骨組織的正常結構消失,代之以大量增生的纖維細胞和膠原纖維,其邊緣可見少許骨樣基質及新生的骨樣組織[3]。
有文獻報道,棕色瘤的病變部位一般為骨的海綿質部分。對該病患者的病變部位進行X線掃描及CT掃描的結果顯示,其瘤體的大小不一,可呈單發性、多發性或膨脹性,且存在融骨性的骨質破壞。該病患者病灶的邊緣清晰,病灶周圍可見骨樣基質、新生骨小梁及破骨細胞被吸收后殘存的板層骨[4]。在本次研究中,第1例患者右側尺骨鷹嘴處的局限性和膨脹性骨質均被破壞,其骨皮質發生缺損,其軟組織的密度影突破缺損的部位向骨外突出,但與其周圍軟組織的分界清晰(見圖2及圖3),且未見骨膜反應性增生的征象。筆者認為,可將這些征象作為將該病與惡性腫瘤相鑒別的特征。沈艷[5]等對棕色瘤患者進行MRI檢查的結果顯示,其病灶信號的改變取決于其病灶組織的成分及含水量,其病灶實質部分的T1WI呈偏低信號,T2WI及STIR呈偏高信號。對其病灶進行增強掃描后,其上述的信號出現明顯的強化。同時,患者病灶的囊性部分呈水樣信號特征,其T1WI呈低信號,T2WI及STIR呈顯著的高信號。對其囊性部分進行增強掃描后呈周邊強化、內部無強化的特征。
對棕色瘤患者進行X線掃描可見,該類患者多存在骨受累的現象,并存在彌漫性骨密度減低、纖維性骨炎及囊腫形成等現象,其指骨等處存在骨膜下骨吸收的現象。筆者對參與本次研究的3例患者的影像學表現進行總結后認為,對棕色瘤患者進行X線掃描時若發現其存在普遍性的骨質疏松伴有局限性的骨質破壞,應確定其是否合并有多骨受累。對于出現多發性骨關節痛、廣泛性骨密度減低、骨膜下骨吸收、多發性局灶性溶骨改變,甚至多發性病理性骨折、泌尿系結石、消化道癥狀的患者,需考慮其是否患上了棕色瘤,并應對其進行血鈣、血磷、尿鈣、尿磷、堿性磷酸酶、血清甲狀旁腺素濃度、CT掃描及核素掃描等檢查[6]。一般來說,“高血鈣、低血磷、高尿鈣”中的血鈣檢測對篩查甲旁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棕色瘤患者存在的病灶部位的囊樣改變常導致其被誤診為患有巨細胞瘤或其他良性的瘤樣病變,并對其進行手術治療。目前,在我國的三甲醫院中,高達40%~80%的棕色瘤患者被誤診為患有惡性骨腫瘤[7]。筆者認為,在診斷棕色瘤時,應注意將其與骨囊腫、骨巨細胞瘤及骨轉移瘤等骨腫瘤相鑒別。具體而言,棕色瘤表現為局限性、囊狀骨破壞。骨囊腫好發于年齡偏小的人群,其好發部位為骨干或長骨干骺端,表現為類圓形、梭形融骨性骨質破壞,且邊緣可見硬化邊,但骨皮質仍完整。對這類患者進行CT掃描時可見其病灶的界限清晰,呈水樣密度,其囊腫內無鈣化及殘留的骨棘。骨巨細胞瘤患者的病灶呈膨脹性生長,其病灶的外觀為明顯的肥皂泡狀。骨轉移瘤好發于中老年人,其體內一般存在原發腫瘤,且其病灶的邊緣模糊、無硬化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