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芳
(武漢市普仁醫院心血管科,湖北 武漢 430080)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患者發生心肌病、心肌梗死、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及炎癥性病變而導致其心肌受損所致。該病患者的臨床表現為胸悶、腿部水腫、氣短及呼吸困難等,使其生活質量可受到嚴重的不良影響。有研究資料顯示,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藥物治療期間對其施行優質護理可提高其生活質量[1]。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探討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優質護理的臨床效果。
將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間武漢市普仁醫院心血管科收治的7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甲組(n=36)和乙組(n=37)。在甲組患者中,有男20例,女16例;其年齡為51~76歲,平均年齡為(63.5±12.5)歲;其病程為1.7~6年,平均病程為(3.85±2.15)年。在乙組患者中,有男22例,女15例;其年齡為50~77歲,平均年齡為(63.5±13.5)歲;其病程為2~5年,平均病程為(3.5±1.5)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具有可比性(P>0.05)。
對兩組患者進行抗血小板聚集、調節血脂及血壓、糾正電解質紊亂等常規治療。然后,對兩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具體的方法為:1)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2)告知患者嚴格遵醫囑服藥。3)囑患者保持合理的飲食。4)囑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2]。在此基礎上,對乙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為:1)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護理人員以親切的態度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對其產生的負面情緒進行正確的疏導。為患者讀報、播放歌曲,讓其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從而提高其對治護的依從性。2)對患者進行運動護理。針對心功能分級為Ⅱ級的患者,指導其進行步行等運動。針對心功能分級為Ⅲ級的患者,指導其進行拄拐行走等運動。針對心功能等級為Ⅳ級的患者,指導其在床上進行坐、起運動。3)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囑其少食用含鹽多的食物,多食用低熱量、易消化及高蛋白的食物,并讓其適量補充維生素C和維生素B。告知患者以少食多餐為原則,以降低其心臟的負荷。4)對患者進行睡眠護理。護理人員盡量保持患者病房的安靜,禁止不相干的人進入其病房。叮囑患者養成按時睡眠的習慣,在其入睡前幫助其拉上窗簾。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在睡眠時采用右側臥位,以降低其身體對心臟的壓力。若患者長時間無法入睡,則可對其使用適量的鎮靜劑。5)對患者進行用藥護理。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藥,告知其不可私自增減用藥量,并密切注意其服藥的情況。觀察患者服藥后一段時間的表現,并為其測量血壓,若其發生異常情況應立即告知醫生,并對其進行對癥治療[3]。
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在甲組患者中,對護理服務感覺非常滿意的患者有22例,感覺滿意的患者有6例,感覺不滿意的患者有8例,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為77.78%;在乙組患者中,對護理服務感覺非常滿意的患者有33例,感覺滿意的患者有2例,感覺不滿意的患者有2例,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為94.59%。乙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高于甲組患者(χ2=4.3649,P=0.0366)。
結束護理后,乙組患者生理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健康及生活能力的評分均高于甲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理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健康及生活能力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生理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健康及生活能力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生理功能 社會功能 心理健康 生活能力甲組 36 70.02±6.32 67.85±3.76 61.11±3.39 65.49±5.88乙組 37 81.44±8.75 88.94±9.05 86.57±6.18 88.82±6.82 t值 6.3773 12.9362 21.7378 15.6349 P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慢性心力衰竭具可反復發作、病程長的特點。該病患者可長期受到病痛的折磨,其生活的質量較差。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可疏導其不良情緒,改善其睡眠質量,降低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從而提高其生活質量[5]。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優質護理的效果顯著,可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