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珍
(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江蘇 南京 211300)
多發傷是指同一致傷因子引起兩處及兩處以上解剖部位創傷或臟器創傷,其中至少一處創傷危及生命的一種外傷類型。多發傷患者的病情具有嚴重、復雜、變化快的特點,患者需進入ICU進行緊急救治,以提高其生存幾率[1]。有研究發現,多發傷患者在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刺激下,易出現睡眠障礙、躁動、譫妄等精神異常的癥狀。對于出現此類癥狀的患者,ICU治療期間會為其進行輕度持續鎮靜治療。另外,加強多發傷患者的臨床護理對提高其生存幾率、改善其預后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對在ICU進行輕度持續鎮靜治療的多發傷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間在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ICU進行輕度持續鎮靜治療的65例多發傷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患者的病情經綜合檢查,被確診為多發傷。2)患者有躁動、焦慮、譫妄等癥狀,具備進行鎮靜治療的指征。3)患者接受輕度持續鎮靜治療的時間≥48 h。5)患者的年齡≥18歲。本次研究的排除標準為:1)合并有腫瘤、心梗、全身性感染等非外傷性嚴重疾病的患者。2)入院后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量表進行評分,評分≤8分的患者。3)體重指數>28的患者。4)存在精神疾病史的患者。5)處于妊娠期的女性。6)生命垂危,預計生存期≤30 d的患者。7)近期內使用過精神類藥物或鎮靜類藥物的患者[2]。將這65例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有33例患者,對照組有32例患者。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19例,女性14例;其平均年齡為(41.7±11.3)歲;存在2~3處受傷部位的患者有23例,存在4處及4處以上受傷部位的患者有10例;其APACHE II(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評分)系統的平均評分為(22.4±5.3)分;其SOFA(序貫器官衰竭估計評分)量表的平均評分為(6.9±1.7)分。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17例,女性15例;其平均年齡為(42.4±10.8)歲;存在2~3處受傷部位的患者有24例,存在4處及4處以上受傷部位的患者有8例;其APACHE II系統的平均評分為(22.7±5.1)分;其SOFA量表的平均評分為(6.8±1.5)分。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進入ICU進行治療后,為其進行輕度持續鎮靜的方法是:1)為其使用丙泊酚,靜脈泵注,負荷劑量設為1 mg·kg-1,維持劑量設為2 mg·kg-1·h-1。2)為其使用舒芬太尼,靜脈泵注,維持劑量設為1.2 μg·kg-1·h-1。3)在進行輕度持續鎮靜期間,每間隔4 h采用中文版Richmond躁動鎮靜評分量表(RASS)對兩組患者的鎮靜狀態進行一次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調整用藥劑量。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的方法是:1)為患者留置導尿管。2)保持患者氣道通暢。3)為患者進行常規的飲食護理。4)對患者進行預防壓瘡的護理。為觀察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方法是:1)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定期為其進行血常規檢測、血氣分析和乳酸檢測,并做好記錄。密切監測患者尿量的變化。2)為患者的病床安裝護欄,并加強對ICU的日常巡視。注意檢查患者的管道和氣囊,必要時可以對其進行適當的肢體約束,以防止其發生墜床和非計劃性拔管。3)加強對患者呼吸道的觀察。(1)定期為其進行拍背,促進其排痰,以防止其發生呼吸道梗塞,保證其通氣順暢。(2)有效地固定患者氣管插管的管路,防止管路移位或脫出。(3)定期為患者進行口腔清潔,加強其氣道濕化,以預防其發生與呼吸機相關的肺炎。(4)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適時調整呼吸機的參數,當呼吸機報警時及時進行處理。4)對患者進行每日喚醒護理。(1)于每日上午8:00停止為患者使用鎮靜藥物,直至患者完全被喚醒。(2)患者被喚醒后,向其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或指令性工作,觀察其鎮靜狀態,包括鎮靜的深度、有無躁動、心率及血壓的波動、 喚醒時呼吸機的參數及人機協調的情況等。對出現異常情況的患者,及時進行處理。對于意識未能完全清醒的患者,觀察其在被喚醒過程中脈搏是否加快、血壓是否升高、自主運動是否增強等。(3)對于完成觀察評估的患者,如需繼續進行輕度鎮靜治療,可對其進行低劑量(停藥時所用藥量的一半)給藥,然后逐漸調節至所需用藥量。5)為患者進行心理護理。(1)為患者講解治療方案,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以緩解其焦慮、不安等不良心理。(2)主動與其進行交流,對其進行安慰和支持,以減少其負面情緒,增加治療的依從性。6)對患者進行皮膚護理。(1)為患者使用氣墊床,并在其受壓部位使用減壓貼。(2)每日為患者進行皮膚清潔,以保證其皮膚的清潔干燥。(3)定期協助患者進行翻身,對其進行肢體按摩,為其選取科學的臥床體位,以預防壓瘡的生成。7)對疼痛難以忍受的患者遵醫囑使用鎮痛藥物,并觀察為其進行鎮痛治療的效果及其有無不良反應發生。8)對患者進行胃腸道的護理。(1)嚴密觀察患者有無腹痛、惡心、嘔吐、腸鳴音減弱等癥狀,以預防其發生腸粘連或腸梗阻。(2)告知患者需禁食,并遵醫囑為其進行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同時注意預防與營養支持相關的并發癥[3]。
對比兩組患者接受機械通氣的時間、住ICU的時間、住院的總時間及其并發癥的發生率。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錄入到SPSS17.0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機械通氣的時間、住ICU的時間、住院的總時間均更短(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住ICU時間、住院總時間的對比(d,)

表1 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住ICU時間、住院總時間的對比(d,)
例數 機械通氣的時間 住ICU的時間 住院的總時間觀察組 33 6.4±2.2 9.7±3.5 28.5±6.4對照組 32 8.7±3.1 13.6±4.2 37.1±5.8 P值 <0.05 <0.05 <0.05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感染的發生率、器官衰竭的發生率更低(P<0.05)。兩組患者記憶困難的發生率、創傷性應激綜合征的發生率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對比[n(%)]
鎮靜是減少多發傷患者的應激躁動,使其保持安靜狀態的有效手段。對患者進行鎮靜治療在保證其生命安全、提高臨床診治的順利性、降低其死亡率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以往,臨床上對多發傷患者常進行深度鎮靜。有研究發現,深度鎮靜的效果雖然顯著,但長期為患者使用較高劑量的鎮定藥物會導致其發生認知功能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綜合征等并發癥,延長其進行機械通氣的時間和在ICU住院的時間,不利于其康復[4]。有研究表明,進行低劑量持續鎮靜可有效降低鎮靜藥物對多發傷患者機體造成的不良反應,減少對其氣道保護反應機制的抑制,縮短其置管的時間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與呼吸機相關的肺炎的發生率[5]。進行輕度鎮靜的多發傷患者更易被喚醒,且喚醒過程中其鎮靜水平的波動小,安全性更高[6]。在進行輕度持續鎮靜的基礎上對多發傷患者進行病情監測、呼吸道護理、喚醒護理、皮膚護理、心理護理等綜合護理,能更好的滿足患者對護理的需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接受機械通氣的時間、住ICU的時間、住院的總時間均更短,其感染的發生率、器官衰竭的發生率更低。兩組患者記憶困難的發生率、創傷性應激綜合征的發生率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對在ICU進行輕度持續鎮靜治療的多發傷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顯著,可縮短其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