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珊,蒲蓉方
(四川省通江縣婦幼保健院護理部,四川 通江 636700)
產后出血是產婦常見的并發癥,也是導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死于產后出血的產婦約有78 000名。臨床上在對產后出血的產婦進行積極治療的同時,還應對其進行護理干預,以提高其療效。階段性護理是指根據產婦的病情特點,采用計劃性、階段性的護理方法對其進行護理,從而使其受到整體、連貫照護的一種護理方法[1-2]。為了探討和分析對產后出血的產婦進行階段性護理的效果,筆者對80例產后出血的產婦進行了平行對照試驗。
將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四川省通江縣婦幼保健院進行分娩并發生產后出血的80例產婦納入本研究。將這些產婦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產婦的年齡為21~36歲,平均年齡為(28.59±3.21)歲;其中,有進行剖宮產手術的產婦12例(占30%),有進行自然分娩的產婦28例(占70%);有初產婦26例(占65%),有經產婦14例(占35%);因存在宮縮乏力、胎盤滯留、軟產道損傷及凝血功能障礙而發生產后出血的產婦分別有34例(占85%)、3例(占7.5%)、2例(占5%)和1例(占2.5%)。對照組產婦的年齡為22~35歲,平均年齡為(28.24±3.36)歲;其中,有進行剖宮產手術的產婦10例(占25%),有進行自然分娩的產婦30例(占75%);有初產婦28例(占70%),有經產婦12例(占30%);因存在宮縮乏力、胎盤滯留、軟產道損傷及凝血功能障礙而發生產后出血的產婦分別有33例(占82.5%)、3例(占7.5%)、3例(占7.5%)和1例(占2.5%)。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兩組產婦均進行補充血容量、促進宮縮、按摩子宮及宮腔填塞(或子宮動脈結扎)等治療。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產婦進行階段性護理,方法是:1)明確病因階段的護理。(1)在產婦發生產后出血后,迅速為其建立3條或3條以上的靜脈通路,遵醫囑為其補充血容量,并對其腹部進行按摩。(2)協助醫生對產婦進行檢查(包括進行宮腔檢查、陰道檢查、凝血功能檢查等),明確其發生產后出血的原因。(3)向產婦強調產后自主排尿的重要性,鼓勵其排尿。若其存在尿潴留的情況,應遵醫囑為其留置導尿管。密切監測產婦的血壓,維持其血壓平穩,以降低其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的發生率。(4)對產婦的神態、表情等進行觀察,用鼓勵性的語言對其進行安撫,告知其發生產后出血的原因、搶救措施等,以減輕其心理壓力。2)止血搶救階段的護理。對產婦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若發現異常情況,需立即報告醫生,并協助醫生對產婦進行搶救。根據對產婦進行止血治療的方式,協助其保持合適的體位。對于情緒過于激動或焦躁的產婦,在征得其家屬同意的情況下,可用約束帶對其肢體進行適當的約束。保持產婦的呼吸道通暢,避免其發生誤吸等不良事件。3)止血搶救成功后的護理。(1)每隔1 h巡視病房1次,對產婦陰道的出血量、尿量、血壓、脈搏等進行觀察,若發現異常情況要及時告知醫生。與產婦進行良好的溝通,掌握其心理狀態,并采用親情關懷法、鼓勵安慰法、聽音樂法等幫助其緩解不良情緒,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2)為產婦營造一個舒適、安靜的病房環境,保證其睡眠充足,以增強其機體的免疫力。指導產婦勤換會陰墊,確保其會陰部清潔、干燥。(3)對于進行剖宮產手術的產婦,若術后其切口疼痛的癥狀較輕,可采取熱敷腹部、轉移注意力等方法幫助其緩解疼痛。若術后其切口疼痛的癥狀較為嚴重,應明確其出現疼痛的原因,并遵醫囑對其進行鎮痛治療。(4)在產婦的病情穩定后,鼓勵其及早下床活動,以促進其胃腸功能的恢復。對對照組產婦進行常規理,包括對其進行出血量觀察、用藥治療和生命體征監測等護理。
觀察并比較兩組產婦止血的用時和住院時間。采用SDS(抑郁自評量表)和SAS(焦慮自評量表)評價兩組產婦接受護理前后的心態,產婦的評分越高表示其心態越差。調查兩組產婦對護理的滿意情況。總滿意率=(比較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13.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產婦止血的平均用時為(46.15±8.35)min,其住院的平均時間為(6.73±1.54)d。對照組產婦止血的平均用時為(68.37±11.37)min,其住院的平均時間為(9.82±2.19)d。觀察組產婦止血的用時和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產婦(P<0.05)。
接受護理后,觀察組產婦的SDS評分與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產婦(P<0.05)。詳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產婦SDS評分及SAS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護理前后兩組產婦SDS評分及SAS評分的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護理后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SDS評分 SA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0 78.52±10.43 43.09±5.22* 75.17±11.41 41.48±4.22*對照組 40 77.27±10.55 54.28±6.56 74.83±10.72 51.53±5.44
觀察組產婦中,對護理不滿意的產婦有1例(占2.50%),比較滿意的產婦有11例(占27.50%),滿意的產婦有28例(占70.00%),其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97.50%。對照組產婦中,對護理不滿意的產婦有6例(占15.00%),比較滿意的產婦有18例(占45.00%),滿意的產婦有16例(占40.00%),其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85.00%。觀察組產婦對護理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產婦(P<0.05)。
產后出血是產婦常見的并發癥。宮縮乏力是引發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在對產后出血的產婦進行對癥治療的同時,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有助于縮短其止血的時間,改善其心態。階段性護理是近年來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護理模式。本研究中,筆者及其團隊對40例產后出血的產婦進行階段性護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對產后出血的產婦進行階段性護理,可根據其在病情的不同階段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點,對其實施個性化、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從而可減輕其心理的應激反應,提高其身心的舒適度,提高其止血的成功率[4-5]。
綜上所述,對產后出血的產婦進行階段性護理,能顯著縮短其止血的用時和住院的時間,改善其心態,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