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晶晶

青山說:現實告訴我們,每個人的起跑線是不一樣的,然而,光環有時候也會是一種負擔。但現實的另一面是,無論站在那一條線,拼命奔跑,你會看到另一種光彩。
劉軒身上帶著多重標簽:“時尚電音之父”、口才了得的主持人、《我是演說家》的總冠軍、創意無限的廣告人……他瀟灑地穿梭于截然不同的領域。而寫作是他“從一而終”的最愛,至今已出版十余部著作。
劉軒的父親是劉墉,對于劉軒來說,成長中最大的煩惱應該來自父親的光環。他的父親不僅是暢銷書作家、知名攝影家、記者,也是很有聲望的畫家;他的母親曾是紐約圣約翰大學的入學部主任,管理著40多個秘書。父母的成功對于劉軒來說,是幸運,也是負擔。不知道自己要成為誰,但又迫切地想讓大家看到自己。他時常感到委屈,也很討厭“劉墉的兒子”這個稱呼。

從小,劉軒就被父親訓練寫作文。出去玩都不能表現得太開心,否則父親就會讓他寫點什么記錄下來那些美好的瞬間。父親建議他當專職作家,他堅決拒絕,跑去旅行、做公益,只把寫作當愛好。
小時候,劉軒很愛變魔術。他說:“我當時小,并不理解魔術的意義,后來才明白這里面其實有一種心理學:每個人都有盲點,如果你發現了人們的盲點并善加利用,就可以創造奇跡。”他對此非常好奇,甚至在考入茱莉亞音樂學院之后,又去哈佛大學讀心理學。
但心理學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大學期間,劉軒有嚴重的拖延癥。他曾從學校的圖書館借了一本關于如何克服拖延癥的書,結果拖到過期也沒歸還,因此被圖書館罰錢。畢業之后,其他同學都各有各的精彩。而他似乎已經與現實生活脫節,整天躲在房間里面,非常自卑。
第二年發生了“9·11”恐怖襲擊,劉軒加入了災后心理輔導團隊,結果他發現,面對這樣巨大的苦難與悲痛,過去學到的理論知識根本派不上用場。他無法讓這些人停止悲傷,更無法讓他們重拾快樂,甚至他自己都受到了影響,有了抑郁傾向。
他決定徹底改變自己,便搬到臺灣居住,換個環境,從頭再來。劉軒就像換了一個人,他當主持人、玩音樂、制作歌曲、做廣告,日子過得十分瀟灑。他成了自帶光環的人,而且很自由。他有時也會迷茫:到底哪一面才是真實的自我?不惑之年的他,重新撿起了心理學。
劉軒的心理學著作也是關于自我的困惑和思考。他寫給年輕人的文字不同于心靈雞湯,而是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依托。
微調,是他新書里的核心觀念。比如,一個人想養成跑步的習慣,但一想到跑步那么累,就堅持不了幾天。如果用“最小行動概念”設定一個再簡單不過的行為,也許就能起到一點幫助。劉軒建議:每天到了鍛煉的時間,這個人只要穿好球鞋,走到家門口,就可以了。而奇妙的是,往往等他走到門口時,他就會順便走出門去。劉軒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他現在已經開始挑戰馬拉松了。
如今在年輕人里流行“佛系”的生活態度,對此,劉軒說:“年輕人怎么可能沒有欲望、沒有夢想,只是現在的生活變化太快,讓人很難去認定什么。如果想要自在,還是應該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最怕的就是隨遇而安,什么都好。那樣的“佛系”不叫“佛系”,而是隨波逐流。”在劉軒看來,人生就像一盒豆腐,好不好吃,看加什么醬料。這個醬料的選擇,就來自你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