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佳瑋 圖/孔雀綠
閱讀分享:也許你曾羨慕大作家能寫出文采斐然的著作;也許你曾羨慕音樂家能演奏動人心弦的曲子;也許你曾羨慕運動員在賽場上矯健的身姿。很多時候我們慨嘆自己的平庸,其實我們都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不過是有人把一件事做到了極致,做出了別人做不到的成就,他們就成了別人眼中的偶像、榜樣、天才。天分在哪里?天分不過是做事的興趣、熱情、持久不懈的能力,做到這些,我們就做到了平凡中的偉大。(特約教師:山東省臨清市第一中學 張學臣)

米蘭·昆德拉的父親路德維克·昆德拉是捷克大音樂家亞納切克的徒弟;米蘭少年時就跟父親學鋼琴,然后進修作曲和聲學。之后在大學,他學了影視編導。最后,在29歲,他寫了自己第一部小說《玩笑》,然后一發不可收,成為我們都知道的大師。
他自己后來陳述過他對音樂和小說的混雜愛好。首先,少年時,他覺得自己不能不寫小說,音樂無法滿足他的表述需求;但他的小說又大多帶有音樂的復調結構,七章循環。他念叨說,自己并不是故意把所有小說都寫成七章的。“我一直想擺脫七章的宿命……但這是一種深刻無意識的不可理解的必需。”
艾略特的巨作《荒原》是他在銀行工作時寫的,馬爾克斯早年在哥倫比亞當記者。馬爾克斯本行學的是什么呢?他在哥倫比亞國立大學學的法律。
許多時候,你以為是嘗試了一點新東西,并不知道那其實才是你真正的人生宿命——此前的一切,都只是為了等這一刻到來。擅長什么與天分何在,其實還不一定是一回事。
一些人擅長什么似乎顯而易見。比如,看見個子高的,大家都會建議“去打籃球打排球當模特”;看見長得好的,“去做模特去當演員”;多少父母看見孩子口齒流利,就喜滋滋:“可以去做演講說評書!”我還見過孩子父母志得意滿地說:“鋼琴老師都說我家孩子手生得好,可以去彈鋼琴!”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超乎其他人的一技之長。早熟的孩子比別人長得高啦,音準好的孩子擅長唱歌啦,不一而足。許多人大概時不時會感嘆:我小時候什么都會,后來就拋下了;如果一直堅持,也許就……的確如此。每個人都可能有隱藏的技能沒被發覺呢。但那是天分嗎?不一定。
許多運動員有天賦,有普通人羨慕無比的天賦;但我接觸過的一些運動員自己承認:并不熱愛這門運動。行外人會覺得暴殄天物,一定會說:“如果我能娶到瑪麗蓮·夢露,我一定天天不出臥室房門啊!你居然把夢露擱家里,自己出來曬太陽!你怎么想的?”
但行內人一定明白,職業會消磨人的熱情。任何一個愛好一旦成為職業,一定會讓人因為例行公事而倦怠。倦怠之后,還有支撐著他們繼續下去的熱情,才是真愛。許多行業尖子被采訪時,常說:“你要熱愛這行。”其實這后面是另一句:“……熱愛到當職業了還能不討厭。”所以事實是,興趣、熱情與持久不懈的能力,在長期來看,才是最重要的天分。
每個人可以擅長許多東西,可能有許多技能,會被人嘖嘖稱贊,但除非你在這方面確實是萬中無一的天才,否則,從長期來看,你真正的天分隱藏在那件你閑暇時依然會做的事情,那件你可以拿來抵抗抑郁與不安,可以持續做許多年而歷久不倦還感受到樂趣的事情,那就是你真正的天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