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的轉型升級,現在的農村涌現出很多新行當:熟練操作無人機的“飛手”、擁有百萬粉絲的“網紅”、河段長、保潔員、“鳥管家”等。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正不斷迸發,農村人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斷改變。
“飛手”和“網紅”:助力新生產
20歲的吳迪高中畢業不久,就成了村里有名的技術人才。
他是江西省高安市荷嶺鎮久洋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的一名無人機“飛手”。合作社流轉的1300畝地要打藥,全靠社里購買的3架植保無人機。“一架飛機一天能打藥200~300畝,3架飛機兩天就能打完。以前一天打100畝就要5個人,人工、時間成本增加了不說,人還容易中暑、中毒。”久洋農機合作社理事長黎小軍說,“去年種早稻時,想請工人打藥都請不到。”
而“飛防隊”不僅解決了合作社面臨的勞動力難題,還能接受異地訂單進行跨區域服務,別提有多“搶手”。像吳迪一樣,許多農民開始從事以往在農村“聞所未聞”的新行當。
“老鐵們,你們看,這位大爺正在制作的美味本地筍干,我看著都要流口水了。”陽光照射在江西省橫峰縣大山深處,蔣金春拿著手機正在直播村民制作筍干。帶著濃厚的地方口音,再配上稍顯滑稽的語音語調,直播才開始幾分鐘,便吸引了不少觀眾。
39歲的蔣金春是橫峰縣的一位農民,同時也是擁有180多萬粉絲的“農民網紅”。通過蔣金春的直播,當地近50個自然村的200余家農戶把農產品賣出了大山。
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意識到“網紅”的力量,并借助“網紅”推銷自己的產品。農業大省江西涌現出了“柚子哥”“橙先森”“毛掌柜”“大米哥”“萬花谷”等一大批“農民網紅”,折射了農業的新業態、農民的新理念、農村的新動能。
畫家和移動酒席:體味新生活
你可能想象不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村莊,不僅舉辦過多次全國農民畫展,擁有獨具特色的農民畫博物館,還是全國十幾所藝術院校的寫生基地。
江西省萬安縣擁有悠久的農民畫創作歷史,從2013年開始,萬安陸續投入7000多萬元,并請來8個農民畫家打造了“田北農民畫村”。
村支書羅正輝介紹,去年一年田北畫村吸引了50多萬游客。大批游客不僅帶火了當地的農家樂,也讓一些村民放下農具,拿起畫筆,當上了農民畫家。
村民肖群去年一年賣畫收入就超過了10萬元,他還經常被別的村請去在墻壁上畫景觀畫,光在墻壁上畫畫一年就能增加8萬元左右的收入。
原是一名木工的新余水西鎮丁下村村民劉少俊不久前也干起了新行當,現在他已是鎮上小有名氣的“移動酒席”老板。“我開的酒店有‘車轱轆’,哪兒叫我去,我就把酒店開到哪兒。”他說。
以前村里人辦酒席,請客的人常常是忙得焦頭爛額,從買菜、配菜、做飯到上菜都要請人幫忙,桌椅碗筷還要四處借,酒席過后還得把這些東西清洗干凈歸還回去。“一場酒席辦下來,費時又費力,還欠人情,整個人都身心疲憊。”
劉少俊告訴記者,“現在只要一個電話,我們就可以安排服務人員帶著桌椅碗筷,提供專業的上門服務。每桌每餐只收50元,租用桌椅碗筷也只需300元租金。”
劉少俊說,一方面,“移動酒席”越來越受到熱捧,高峰期一個月能接上百家訂單,利潤能達到上萬元。另一方面,它不僅改進了傳統酒席的辦理模式,還使綠色、節約的“酒席新風”深入人心。
保潔員和河段長:呼喚新生態
在農村,村莊保潔員、垃圾分揀員、垃圾分類指導員等新行當不斷興起,帶動鄉村環境衛生的不斷改善。
江西省德興市龍頭山鄉清潔辦主任董維維如今有了個“氣派”的頭銜,就是暖水村“垃圾兌換銀行”行長。
2016年,龍頭山鄉暖水村設立“垃圾兌換銀行”,村民用可回收或可焚燒垃圾到“銀行”積分登記,憑積分兌換商品。塑料袋、舊電池、易拉罐、香煙頭等不再是隨手丟棄的物品,而是村民眼中的“寶貝”。在這里,一塊肥皂價值80個廢舊塑料袋,40個舊電池或200個香煙頭。
“垃圾圍村”曾讓村民苦不堪言。“以前幾乎天天都要到河里去撈垃圾。”董維維說,現在只需坐等村民拎著垃圾上門。“垃圾兌換銀行”的出現,成為農村環境治理的有益補充。
江西省高安市祥符鎮黨委書記施志翔說,祥符鎮14個行政村129個村小組共聘請了保潔員136個,每年鎮里會評選出10個“最美保潔員”,67歲的南山村保潔員顧光榮就是其中之一。
“那些只有在城里才能見到的垃圾箱、保潔員,如今在我們村里也有了!”顧光榮說,“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垃圾臭烘烘,道路臟兮兮。現在村村配了保潔員,戶戶都有垃圾桶,家家自掃門前雪,保潔員負責公共區域,每兩天進行一次垃圾集中清運。看見村子里的環境變美,心里都敞亮了許多。”
江西省靖安縣雙溪鎮大橋村村民甘立林是該村旁北潦河河段的“認領河長”。每天,他都要帶著自制的皮劃艇,騎著電動車,沿著河岸巡查,看到有漂浮物就立馬下河打撈。1.5公里的河段,一河兩岸,一天兩次。巡查中,甘立林還要及時在易信群“靖安縣河湖辦”里上傳圖文,匯報情況。這份工作的報酬也很微薄,但是甘立林說,自己不是圖這個錢,就是想要管好自家門口的河。
良好的生態,不經意就會成為一份收入來源。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曉起村的“鳥管家”俞志標屋后有一棵老樟樹被“鳥友”稱為神樹,是珍稀鳥類白腿小隼最喜愛的停歇地。俞志標家的屋頂便成了拍攝白腿小隼的最佳位置,他家僅十幾平方米的屋頂平臺每年接待全球“鳥友”上萬人次,一年僅住宿和餐飲就收入數十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