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熱播劇《遠大前程》而被觀眾“寵愛”的演員倪大紅,2018年1月1日發出了人生第一條微博。網友調侃,又一位老藝術家淪為“網癮大爺”。
倪大紅今年58歲,那些和他同齡、把互聯網產品玩得很溜的老藝術家,不約而同獲得了年輕人的欣賞,晉升為“老年網紅”。
欣賞,因為稀有。
互聯網時代把老年人推到了信息的懸崖邊。手機里越來越多的功能,使老年人產生了被時代拋棄的焦慮。
困境
2017年7月,社科院研究生李肖靜到北京大興的村子做社工,主要任務,就是教老年人用智能手機。
上課那天,來了十幾個老人,端端正正地坐在大隊會議室里。韓玉倫是“學生”之一,因學習熱情高漲,他被提拔為小組長。
韓玉倫是大興本地人,61歲,聲音清亮,年輕時是把村里的蔬菜賣到北京市內的菜商。
韓玉倫感到時代的隔膜,緣于一次陪親人到阜外醫院看病,發現連掛號都要用手機,他不會,只能求助工作人員;去給病人買飯,在餐館排老長的隊,再大老遠拎回去,隔壁床的年輕人點點手機,就有人送飯過來了。
李肖靜的出現解了老韓的燃眉之急,他好像回到學生時代,按時上課,勤加練習,用干革命的勁頭練手機。“其實都愿意學,但是沒地方學,年齡跟我差不多的都不會。”韓玉倫說。
韓玉倫剛開始學習使用微信時,也是狀況百出,有時候發出一段曲里拐彎的符號,有時候會發長長一條空白語音。
有一次,他不小心把輸入法從手寫切換成了拼音,獨自擺弄好久也找不回來,索性就用起了拼音,練得久了,居然也無師自通。
不過,韓玉倫的焦慮還沒有消失。他還不會點外賣,不會用地圖,不會用滴滴打車。韓玉倫覺得,老年人學手機的最大困難,是記憶力減退,一個操作,往往要學很多遍,隨之而來的是難為情。所以對教他用手機的人,老韓必稱“老師”。
危險
李連潔今年60歲,哈爾濱人。有了智能手機后,她也每日鉆研。退休之前,她有疑問可以找單位里的年輕人解答,但現在,有了問題也不知該找誰問。
她從不避諱心中的不安全感,就像不避諱自己失獨老人的身份。喪子之后,她盡力學習一切用得上的知識。和韓玉倫一樣,學習手機、融入互聯網也是她緩解焦慮的方式。但與網絡親密接觸,也讓她體會到線上世界存在的危險。
比如,剛綁定銀行卡時,她心里“有點打突突”,只敢用手機付款買便宜的小物件。
即便如此小心,也難以幸免。
有一次她打開微信,不知按了什么,進入了疑似游戲的界面,無法退出。她一頭霧水,胡亂操作一通后,發現微信零錢里少了40塊錢。
韓玉倫也被兒子“限制”過手機的使用。兒子怕他被騙,怕他在外面拈花惹草,不幫他給手機買流量,不綁定銀行卡,還會時不時地檢查他的手機。有一次,韓玉倫怒從心頭起,對兒子嚷嚷:“你這屬于侵權行為!”
但兒子的擔心不無道理。一次,一個莫名冒出來的微信好友向韓玉倫推銷保健品,因為韓玉倫有些中藥常識,把對方當場拆穿:“你就是個騙子,賣假藥的!”推銷者回復了兩個鬼臉,再沒聯系過他。
2018年3月,中科院發布的《中老年互聯網生活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提到,至少有60%的中老年人在網上有受騙經歷(或疑似上當受騙)。老年手機用戶互聯網受騙的風險,與受教育程度因素相關,受教育程度越低,受騙的比例越高,偏好養生保健類文章的用戶尤其容易掉入陷阱。
然而,《報告》顯示,只有25.9%的老人在被騙后選擇向子女求助,選擇報警的僅有0.6%。究其原因,無外乎自慚形穢,不愿承認自己幾十年的人生經驗被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擊得粉碎。
(摘自《博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