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月,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哈羅德·布朗博士率領美國軍事代表團對中國進行了為期9天的正式訪問,布朗也由此成為歷史上第一位訪華的美國國防部長。
1980年1月5日晚,布朗一行乘坐美國空軍的波音707專機到達北京,先后與中國時任軍政高級官員舉行會談。
1月8日,五角大樓發言人托馬斯·羅斯向記者透露,布朗部長已正式向耿飚副總理提議,美國向中國提供一個精密的人造衛星地面站,用以接收“蘭德薩特-D”(LandSat D)地球資源衛星輸出的數據,并且可以適用于軍事方面。9日下午,中國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布朗部長并進行了兩小時的會談。布朗說,美國沒有出售武器給中國的計劃,而中國也沒有提出這一問題,但雙方廣泛地討論了技術轉讓的問題,美國準備考慮將具有軍事適用能力的民用技術轉讓給中國。
讓布朗一行感到興奮的是,1月9日和10日的軍營參觀活動充滿亮點。布朗代表團參觀了北京郊區的陸軍表演,參觀了中國軍隊裝備的較新型的坦克,以及在天津附近參觀了空軍的基地并觀看了戰斗機表演。1月10日下午,布朗一行飛抵武漢參觀了武昌造船廠,并進入一艘建造中的033型柴電動力潛艇參觀。1月11日下午,布朗一行由武漢飛抵此次訪華行程的最后一站上海,出席解放軍上海警備區準備的歡迎宴會。翌日,布朗與美方成員一起參觀了黃浦江畔的東海艦隊吳淞基地。美國客人參觀了中國自制的051型導彈驅逐艦、037型獵潛艇、033型潛艇等,這幾乎是當時中國所能自行建造的最現代化艦艇。
1980年1月13日,布朗率領的美國代表團乘坐專機從上海虹橋機場起飛,取道日本返回華盛頓。這是華盛頓和北京的軍事領導人的第一次正式交往,為1979年元旦實現外交關系正常化后的中美關系增添了新的一頁。當時美聯社的報道稱,布朗此行是在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嚴重時刻進行的,這使得這次訪問更具有特殊的意義——令中美兩國軍事高層領導人及時地商討應付危機的方法,并且加強防務上的聯系。當時香港《南華早報》如此評價:“華盛頓已開始摒棄對北京和莫斯科實行‘等距離外交’的政策,美國的行動已顯示出對中國友好,而對蘇聯不那么‘友好’了,不再是那么不自然地做其‘騎墻派’了。中美加強防務方面的合作,對世界安全有著積極的意義。”
美聯社特別強調,中國將獲得一個“蘭德薩特-D”地球資源衛星的地面數據接收站,這種衛星的“軍事氣味”很濃,而中國恰恰是第一個獲得這種衛星地面站的社會主義國家。此外,布朗此行已經做出安排,加強中美軍隊之間的交流活動。1980年5月以耿飚、劉華清為首的中國軍事代表團訪問美國五角大樓并登上美國海軍航母“小鷹”號、“突擊者”號,解放軍軍事學院的一個代表團也在不久后訪問美國。在布朗訪華之后,中美軍事關系在高層互訪、武器和軍事技術合作等領域迅速發展,兩國在戰略和地區安全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合作。中美軍事關系開始了一段將近十年的“蜜月期”。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麥克法蘭對這段往事曾這樣評價:“我們向彼此打開大門,目的是為了避免因為無知和缺乏交流而發生誤會。中美兩國對于維護世界穩定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并不僅僅限于亞洲地區,而是在全球范圍,昨天是這樣,今天更是如此”。
(摘自《兵器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