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嵊州,仙人坑村。坐在家門口長滿青果的核桃樹下,74歲的王賢琴面容清秀,身體健朗。她已經守護這棵樹快半個世紀。那年,丈夫王榮浩從四川回老家探親,帶回了三個核桃。在走的那天,兩人把核桃埋在土里。此后,一棵核桃生根發芽。丈夫大半輩子獻給了核工業,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爆炸作出了貢獻。13年前,他因病去世。兩人沒有孩子,不過,還有門口的那棵核桃樹,就像丈夫和孩子,每天陪伴著王賢琴。8月1日,建軍節,當地的網友自發去看望她,這棵樹背后的故事才被人知曉。
48年前,夫妻種下核桃樹
下午,王賢琴家門口,一棵巨大的核桃樹投下斑駁的光影。記者和網友們一起來看望這位滿頭白發的老人。她拿出丈夫的遺物,幾張獎狀,幾枚勛章。一張1984年由核工業部頒發的榮譽證書這樣寫著:王榮浩同志,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作出了貢獻。
不過,丈夫的氣息最濃的還是門口的那棵核桃樹。這是近五十年前,他們倆一起種下的。如今,樹上又長滿了一樹青青的果子,到九月份就成熟了,鄰居們都會來分著吃。
兩個人的愛情,是樸素年代里的一個不太起眼的故事。
1967年,王賢琴22歲,是命運改變的一年。出生在城區的她作為知識青年下鄉去了農村。那年,王榮浩從青海回到老家探親,32歲的他已經是大齡青年,他常年在深山里,從事核工業的研究,沒機會遇到女孩,更沒時間談戀愛。趁著探親的機會,經人介紹,雙方家長同意,兩人一認識就匆忙結婚了。王賢琴從農村回到了城里,住進了丈夫家。
結婚沒多久,王榮浩就離開了新婚妻子,回到了大西北。后來,又調往了四川。從此,王賢琴過起20年兩地分居的日子。因為從事核研究,是一項保密工作,王榮浩不會和妻子聊這些,王賢琴也不會過問。
每年,王榮浩有一個月的探親假。這是他們僅有的相聚時光。回家的時候,王榮浩常常會帶一些當地的蔬菜和花草回來,當作禮物給妻子。1970年,王榮浩帶回的是三顆大核桃,用紙包著,他說,四川那邊種得很多,不知道這邊能不能種活。那次休假結束的最后一天,在門前的院子里,兩人一起埋下了核桃。
三個核桃埋下去,死了兩個,所幸最后一個活了下來。王賢琴悉心照顧著這棵幼苗,看著它從發芽,到慢慢長大,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也像是在澆灌自己漫長的思念。
丈夫去世前幾年,核桃結果了
一天天,一年年,核桃樹不斷長大。終于,丈夫王榮浩可以回家了。在51歲那年,他辦了退休手續,回到妻子身邊。這也是兩人從結婚以來,真正相伴的開始。
王賢琴踏上了去往四川的火車,接丈夫回家。這是二十多年來,她第二次去探親。第一次是丈夫生病了,她去住了三個多月,在深山里,不知道過了多少個急彎。每天,她就給丈夫燒飯,日子枯燥,就織毛衣,還有爬山。
辦好了退休手續,拿到了通行證,他們帶著幾個木箱子,登上了從綿陽回家的火車。一個箱子里裝著很多木椅木凳,這是王榮浩自己做的,有空的時候就砍柴做些手工。他還自己做了一個高壓鍋,給妻子做菜。另一個箱子里裝的是王榮浩種的很多花草,但在路上被人拿光了。
常年在深山里搞研究,王榮浩是個孤獨的人。回家后,他唯一的愛好是釣魚,平常很少說話,即使是和妻子,這大概是他長期從事科研養成的習慣。
71歲那年,王榮浩因病去世。生前他對好朋友說,他們搞核研究的能活到這個年紀,已經很滿足了。
在王榮浩去世的前兩年,核桃樹長出了果子。王榮浩特別高興。那時,很多人要來買去做藥,王榮浩也不收錢,送給他們。
此后,這棵樹一直陪伴著王賢琴,年年歲歲如此。
(摘自半月談微信公眾號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