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璐潔
一堂好的語文課,教師會引領學生進入一個語文學習的新天地,在時光里自由穿梭,在文字之間詩意徜徉。一堂充滿語文味的課堂表現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那么語文課如何才能展現十足的語文味?筆者認為需要深深地扎根于文本的土壤里。下面就以筆者執教2016年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植樹的牧羊人》這一篇課文為例,從三個方面入手,來彰顯課堂語文味的有效嘗試。
一、以文本為范本,歷練方法,體現語文的工具性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從青年現在或將來需要閱讀的同類書中舉出來的例子,其意是說如果能夠了解語文教本里的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閱讀同類的書,不至于摸不著頭腦。”
《植樹的牧羊人》節選自一篇著名的繪本故事,文體上屬于小說。對于剛剛由小學剛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小說的閱讀僅僅停留在對故事的感知上,對于小說這種文體的閱讀還沒有一個系統的方法指導。對于小說的教授,老師如果在最開始就告訴學生抓住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讓學生圍繞小說的三要素去學習這篇小說,再精彩的一篇小說也有可能變得索然無味。既然七年級上冊的教材就安排了小說這種文體的閱讀,就有必要通過本文,使學生掌握小說這種文體的特點,歷練方法,以便厚積薄發。
學生初讀《植樹的牧羊人》只是被表面文字所震撼,被情節所吸引,談不上深入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領悟人物傳遞出的高尚節操。但是隨著閱讀遍數的增多,艾力澤的堅持,艾力澤這么多年如一日的毅力在同學們的腦海中甚至會浮現出他的音容笑貌,漸漸的隨著文本閱讀的深入,人物的形象開始自然的在腦海浮現,慢慢的就開始去關注作者想要傳遞的思想內涵和創作意圖。也許這就是閱讀的規律,教學的過程也是要符合對事物認知規律的。
教材,文本只是例子,是歷練方法的憑借。語文是工具性學科,就是要體現其實用性,實現由點向面的拓展。以一篇文章的精讀為點,再輔以課外閱讀的強化為面,那么我相信學生再面對類似的小說閱讀,就會有一定的方法借鑒了。
二、合作適宜,探究有效,體現語文的趣味性
新課標強調: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體現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在這一理念春風的吹拂下,花樣繁多的小組合作形式呈現于課堂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可以發現合作學習幾乎成了新課程課堂的標志,沒有這一形式,似乎就不是新課改下的課了。合作探究的形式當然是好的,但不可泛用,流于形式。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領者,如果沒有教師漸入佳境的引導和因勢而發的促進,學生囿于自身的水平和鑒賞能力,就不能在較高層次上把握文本,合作必然是無序的,低效的。適宜的合作,可以使學生在相互的協作中,體會到語文學習的趣味。
三、多元解讀,自主體驗,體現語文的豐富性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植樹的牧羊人》這篇小說,每個讀者讀完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在探究小說主題和創作意圖這一環節時,就有同學感慨:當今社會,大批的樹木被砍伐,水土流失、泥石流、污染、沙塵暴等災害肆虐。城市里高樓林立,綠地卻寥寥無幾。近幾年來,每到秋冬季節,全國眾多城市就被霧霾籠罩,老百姓都深受其害。如果城市在森林里,森林包裹著城市,居住環境要比現在好很多吧!如果每個人都去種幾棵樹,不需要四十年,可能只是十年,我們就能改變世界的面貌。那些可怕的自然災害就會少一些,人們也能活得更加健康舒適。
這樣的對文本的解讀,從某一方面來說不無道理,“橫看成嶺側成峰”,學生的性格情感閱歷決定了對文本解讀的廣度和深度。解讀文本,既要重視學生的體驗,也要尊重文本,否則必然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我們提倡走出以教材為中心的狹小的天地,有利于學生綜合運用學科知識去分析問題。但教師必須要把握一個度,不然語文味就會蕩然無存。所以多元解讀文本,應該建立在對文本自身價值理解的基礎之上,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入文本,讓學生去領會文章的內涵和精髓所在;同時又要帶領學生走出文本,走入更為廣闊的生活之中,去發現賦予文本新的內涵,讓學生在發現中形成自己鮮明獨特的個性。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能力歷練授以方法的活水,合作探究激發興趣的活水,多元解讀啟發思維的活水從何而來?從文本的讀、品、感中來。緊扣文本的閱讀,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才能搖曳生姿,使學生真正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