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發《關于批準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終止的通知》,依法終止234個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其中包括5個機構和229個項目。教育部認為,這不僅是近年來完善和創新中外合作辦學監管方式的重要成果,也凸顯了在中外合作辦學領域堅決推進淘汰更新,優化升級的政策導向。
十數年來,中外合作辦學取得長足發展,在推進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認可度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根據教育部公開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共有2342個,其中本科以上機構和項目共1090個。根據2016年年底的統計,當時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在校生規模56萬人,其中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在校生規模為46萬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畢業生已超過160萬人。
但是,在辦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學科重復問題突出,部分專業設置缺乏長遠規劃;優質教育資源總體水平有待提高?!霸诩铀侔l展的同時,一些機構和項目存在優質教育資源引進不足,教學質量不高,學科專業能力不強,缺乏內涵式發展機制等問題,導致學生滿意度低,吸引力弱,辦學活動難以持續?!苯逃吭谙嚓P文件中如此表述。
為了促進中外合作辦學的健康、規范發展,教育部學位中心從2010年起先后對中外合作辦學開展了6次評估,評估增強了辦學單位規范管理、依法辦學的意識,推動優質資源引進,提升比例達10%~20%。教育部國際司副司長李奇勇在此前接受采訪時曾用“四個轉變”來概括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的新趨勢:從追求數量轉變為追求質量,從吸納學習轉變為逐步輸出,從利益驅動轉變為發展驅動,從盲目自發轉變為自序自律。
一方面是評估、引導,另一方面,國家也加強了中外合作辦學中退出機制的管理和規范。早在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中外合作辦學要“完善準入制度,改革審批制度,開展評估認證,強化退出機制”。
此次宣布終止234個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舉措是教育部關于“強化退出機制”的重要一步,是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取得新進展、質量建設取得新成效的重要一步。停辦的機構和項目共同點在于不能完全契合和滿足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對高品質教育教學的要求,辦學難以持續:有的是引進的教育資源不再具有相對優勢;有的是合作模式不再具有明顯競爭力;有的是所舉辦的學科專業不符合當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停辦的5家機構分別為北京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卓越國際學院、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歐美學院、陜西的西安交通大學西安交大-香港科大可持續發展學院、山西農業大學中德學院和鄭州大學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這5家機構里面有4家在2002年開始招生,屬于中外合作辦學較早的一批。資料顯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卓越國際學院成立于2001年12月,2002年開始招生,在校生曾經達到1000多人。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歐美學院同樣于2002年開始招生,主要設置五個專業,在校生人數一度超過1200余名。山西農業大學中德學院也是2002年開始招生,不過中間有些年份并未招生。西安交通大學西安交大-香港科大可持續發展學院創立于2012年,可持續發展學院直接引進香港科大的教材,全英文授課。鄭州大學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的情況較為特殊,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在其網站上的說明顯示,鄭州大學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為其前身,早已在2011年就停止招生,而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則屬于民辦普通高校。
此次被終止的229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來自于黑龍江、北京、上海這三地的項目較多。其中,黑龍江被終止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共計100個,包括哈爾濱理工大學與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國立技術大學合作舉辦法學專業本科教育項目、東北農業大學成棟學院與英國龍比亞大學合作舉辦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教育項目等。北京地區被終止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共計31個,包括北京大學與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合作舉辦衛生事業管理碩士學位教育項目、清華大學與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合作舉辦體育管理碩士學位教育項目。上海被終止了28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包括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合作舉辦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項目。
教育部的通知顯示,強化退出機制是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精神,加強中外合作辦學事中事后監管力度的重要舉措,是推動中外合作辦學有效服務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校國際化水平、促進“雙一流”建設的重要抓手。加強退出機制建設,可以完善從準入到退出全鏈條閉環監管體系,使監管工作首尾呼應,有利于促進中外合作辦學內涵發展,提質增效,有利于明確辦學導向,依法辦學,有利于保障學生和家長權益,提高社會滿意度。
作為中外合作辦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可以預見,中外合作辦學的機制將不斷升級,繼續發揮應有的作用,保障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建設和健康發展的根基,增強中外合作辦學自身活力,充分發揮中外合作辦學對高等教育發展的示范引領作用。
